低碳旅游消费描述统计分析怎么写

上海大学生低碳旅游消费意向的调查分析报告张庆庆[1]一、研究背景与相关研究综述低碳旅游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对低碳旅游的总体知晓率为72.6%,反映出大学生对低碳旅游的认知度相对较高。

上海大学生低碳旅游消费意向的调查分析报告_社会“心”观察:百篇上海师大学生调研报告

上海大学生低碳旅游消费意向的调查分析报告

张庆庆[1]

一、研究背景与相关研究综述

低碳旅游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均囊括于其中。

就低碳旅游研究而言,相关著述非常有限。在有限的研究中,蔡萌等人(2010年)梳理了低碳旅游的发展历程,提出低碳技术、碳汇机制和低碳旅游消费是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机制;周梅(2010年)认为低碳旅游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曹会林(2010年)则阐述了中国低碳旅游的发展现状,并重点分析了旅行社、饭店和景区等企业或机构参与低碳旅游开发的举措。此外,侯文亮(2010年)依托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生态足迹理论和脱钩理论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低碳旅游的概念体系,确定了旅游业碳足迹主体,并提出了相关碳减排对策。同时,任力(2009年)、刘啸(2009年)从低碳经济视角作出的相关论述,也是对低碳旅游研究的较好补充。

二、研究方法与有效样本来源分布

本研究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测量题项涵盖了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共计30个指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法进行计量,分值从1到5,其中5表示非常满意,4表示满意,3表示一般满意,2表示不满意,1表示非常不满意。

调查对象来自上海五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调查时间为2010年12月10日至2011年1月2日,具体地点分布于各高校的教室、图书馆、寝室楼等,抽样方法为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42份,回收有效问卷310份,有效率达90.64%,样本具体来源分布见表1。

表1 有效样本来源分布统计表

对于数据分析,笔者重点引用了马耀峰(2006年)提出的旅游服务质量单要素评价模。在式中,Mj表示第j项指标的评分结果,mi表示该影响因素在李克特量表下的评分(1~5分),ni表示选择该评分mi的人数,N表示填写问卷的总人数。

三、大学生低碳旅游消费意向的总体分析

(一)大学生对低碳旅游的知晓率分析

低碳旅游知晓率分析以是否听说过占总样本数的比例为计量标准。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对低碳旅游的总体知晓率为72.6%,反映出大学生对低碳旅游的认知度相对较高。其中,女性对低碳旅游的知晓率高过男性11个百分点,本科在读学生低碳旅游知晓率高过研究生在读学生10个百分点;25岁以上学生低碳旅游知晓率最低仅为33.33%,理工科专业学生低碳旅游知晓率最低为65.42%。此外,就具体学校而言,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对低碳旅游的知晓率最低为51.67%,见表2。

表2 大学生对低碳旅游的知晓率统计表(单位:%)

(二)大学生低碳旅游消费意向的总体评估

在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构成要素中,大学生青睐的低碳旅游消费项目从高到低依次是购物、娱乐、交通、饮食、游览、住宿,其得分分别为3.75分,3.51分,3.26分,3.23分,3.15分,3.14分,见表3。总体评价分值均处于3至4之间,即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低碳旅游消费意向,但低碳旅游消费意识并不突出,特别是在住宿、游览、饮食和交通方面。

表3 上海大学生低碳旅游消费意向的统计表

四、大学生低碳旅游消费意向的分类分析

(一)大学生低碳饮食消费的意向分析

1.大学低碳饮食消费意向评估及其特点分析

在低碳饮食消费中,大学生消费意向评价项目由高到低依次是“品尝时令性食物”、“购买当地产品”、“自带水杯”、“使用一次性餐具”、“自备食物”,得分分别为3.82分,3.29分,3.13分,2.95分,2.94分[2]。可见,大学生低碳饮食的消费意向特征表现为受日常用餐方式左右并追求便捷性。如外出旅游时,大学生更喜欢在当地饭店吃饭、使用一次性筷子等。

2.大学生低碳饮食消费意向差别的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表明,见表4,性别不同,大学生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品尝当季食品的意向均有显著差异(p<0.05),自备食物的意向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年龄不同,大学生自备食物的意向有显著差异,其中24岁及以下年龄组的意向评价要高于其他组别。学历不同,大学生自带水杯的意向有显著差异,而研究生对此项的消费意向评价最高。所学专业不同,大学生对当地产品的消费意向有显著差异,其中理工科专业学生此项的意向评价最高,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评价最低。所在高校不同,大学生使用一次性餐具和购买当地产品的意向均有显著差异,自备食物和自带水杯的意向均有非常显著差异。月消费不同,大学生自备食物的意向有显著差异,其中月消费额在500元以下的大学生对自备食物的意向评价最高。

表4 多因素影响下大学生的饮食低碳消费意向方差分析

注:*表示p<0.05,**表示p<0.01,下同。

(二)大学生低碳住宿消费意向分析

1.大学生低碳住宿消费意向评估及其特点分析

在低碳住宿消费中,大学生消费意向评价项目由高到低依次是“淋浴”、“住环保酒店”、“关夜间照明”、“更换床单”、“提供一次性免费用品”,得分分别为3.92分,3.68分,3.40分,2.41分,2.30分。可见,大学生住宿低碳消费特征除表现为受生活习惯影响外,对一次性日用品有实际需求。同时,由于受消费心理的驱使,消费者对卫生标准的选择远远超过自身在家中的需求,如更注重要求酒店每天更换床单和被罩等。

2.大学生低碳住宿消费意向差别的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表明,见表5,性别不同,大学生淋浴的意向有显著差异,其中女性的意向评价高于男性。所学专业不同,大学生每日更换床单的意向有显著差异,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对更换床单的意向评价最高,理工科专业学生对更换床单的意向评价最低。所在高校不同,大学生住环保酒店、更换床单和淋浴的意向均有非常显著差异,非重点大学学生对住环保酒店的意向评价高于重点大学学生,重点大学学生对更换床单的意向评价则高于非重点大学学生。

表5 多因素影响下大学生的住宿低碳消费意向方差分析

(三)大学生低碳交通消费意向分析

1.大学生低碳交通消费意向评估及其特点分析

在低碳交通消费中,大学生消费意向评价项目由高到低依次是“少带行李”、“徒步旅行”、“团队出行”、“自驾游”、“乘坐飞机”,得分分别为3.68分,3.30分,3.13分,3.11分,3.10分。可见,大学生交通低碳消费意向青睐于运动、轻便。

2.大学生低碳交通消费意向差别的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表明,见表6,性别不同,大学生行李携带量意向有显著差异,其中男性行李携带量意向低于女性。所学专业不同,大学生团队出行的意向有显著差异,人文社科专业学生对此类的需求最高。所在高校不同,自驾游的意向有显著差异,团队出行的意向有非常显著差异,其中,非重点大学学生对自驾游的意向评价比重点大学学生高,后者则相反。

表6 多因素影响下的学生交通低碳消费意向方差分析

(四)大学生低碳游览消费意向分析

1.大学生低碳游览消费意向评估及其特点分析

在低碳游览消费中,大学生消费意向评价项目由高到低依次是“选环保机构”、“用卡制门票”、“设施齐备”、“乘坐缆车等”、“垃圾分类”,得分分别为3.47分,3.35分,3.03分,2.98分,2.90分。可见,大学生低碳游览消费更青睐环保机构,但对景点低碳服务的配置要求并不明显。

2.大学生低碳游览消费意向差别的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表明,见表7,年龄不同,大学生依托环保机构出行的意向有显著差异,其中女性选择环保机构出行的意向高于男性。学历不同,大学生乘坐缆车等的意向有显著差异。所学专业不同,大学生青睐于卡制景点门票和乘坐缆车的意向均有显著差异,其中体育艺术专业学生对用卡制门票的意向最高,人文社科学生对乘坐缆车等的意向最高。所在高校不同,大学生在卡制旅游景点门票或旅游通行凭证使用的意向上有非常显著差异,其中重点大学学生意向评价均高于非重点大学学生。

表7 多因素影响下的大学生游览低碳消费意向方差分析

(五)大学生低碳购物消费意向分析

1.大学生低碳购物消费意向评估及其特点分析

在低碳购物消费中,大学生消费意向评价项目由高到低依次是“以货易货”、“适当购物”、“简易包装”、“买当地产品”、“去当地市场”,得分分别为4.02分,4.01分,3.70分,3.55分,3.46分。可见,大学生在购物消费方面更具有低碳性。

2.大学生低碳购物消费意向差别的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表明,见表8,性别不同,大学生购买当地产品的意向有显著差异,选择简易包装和前往当地市场的意向均有非常显著差异,且女性对上述项目的消费意向均高于男性。学历不同,简易包装和适当购物的意向均有显著差异,研究生对简易包装的意向评价比本科生高。所学专业不同,大学生选择以货易货的意向有显著差异,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对以货易货的意向评价最高。所在高校不同,大学生选择简易包装、前往当地市场和以货易货的意向均有非常显著差异。月消费不同,大学生前往当地市场的意向有显著差异,月消费额501~1 000元的大学生在当地市场的消费意向评价最高,月消费额500元以下的大学生对前往当地市场的意向评价最低;同时,购买当地产品的意向则有非常显差异,月消费额501~1 000元的大学生对购买当地产品的意向评价最高,月消费额500元以下的大学生对前往当地市场的意向评价最低。

表8 多因素影响下大学生的购物低碳消费意向方差分析

(六)大学生对娱乐低碳消费意向分析

1.大学生低碳娱乐消费意向评估及其特点分析

在低碳娱乐消费中,大学生消费意向评价项目由高到低依次是“当地民俗”、“电子资讯”、“环保公益”、“入乡随俗”、“现代歌舞”,得分分别为3.84分,3.60分,3.59分,3.51分,3.00分。可见,大学生低碳娱乐消费具有一定的本土化倾向,娱乐工具选择信息化。

2.大学生低碳娱乐消费意向差别的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表明,见表9,性别不同,大学生积极响应环保公益活动的意向有显著差异,其中女性响应环保公益活动的意向评价比男性高。年龄不同,大学生消费现代歌舞的意向有显著差异,入乡随俗的意向也有显著差异。学历不同,大学生选择现代歌舞的意向有显著差异,其中,本科生的意向评价高于研究生。所学专业不同,大学生入乡随俗的意向有显著差异,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意向评价最高,理工科专业学生评价则最低。所在高校不同,大学生选择现代歌舞的意向有显著差异,使用电子资讯的意向有非常显著差异,非重点大学学生对上述两项的意向评价均高于重点大学学生。

表9 多因素影响下大学生的娱乐低碳消费意向方差分析

五、结论

结果表明,虽然大学生群体对低碳旅游的总体知晓率较高,但其低碳旅游消费意向并不突出。同时,就旅游的六大要素消费而言,大学生的低碳消费意向表现出了如下特征:

(1)低碳饮食消费意向受日常用餐方式左右并追求便捷性。

(2)低碳住宿消费意向受生活习惯影响,且对一次性日用品有实际需求。

(3)低碳交通消费意向青睐于运动、轻便。

(4)低碳游览消费侧重于组织机构的选择,但对景点低碳服务配置要求并不突出。

(5)低碳购物消费意向最为明显。

(6)低碳娱乐消费具有一定的本土化、信息化倾向。

基于上述结论,笔者认为,低碳旅游的发展尚需时日,特别是在低碳旅游消费理念培育、低碳旅游消费促进等方面。

参考文献

[1]侯文亮.低碳旅游及碳减排对策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马耀峰,张佑印,梁雪松.旅游服务感知评价模型的实证研究[J].人文地理,2006(1).

【注释】

[1]张庆庆,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20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2]计算方法同表3,大学低碳消费意向评估及其特点分析中涉及的计算方法与此处相同。

旅游管理论文开题报告(2)

旅游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第五周:复习“数据库设计”理论

第六周:基本框架完成,确定使用技术细节

第七周:完成后台数据库的设计,完成部分论文

第八周:完成前台界面的设计,完成部分论文

第九周:进行程序测试,继续编写毕业设计论文

第十周:继续进行程序测试,继续编写毕业设计论文

第十一周:整理资料、文档、图表等,修改毕业设计论文

第十二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打印,按要求装订

第十三周:软件验收和准备毕业设计答辩

第十四周:毕业设计答辩及成绩评定

7、阅读的主要文献、资料:

[1]钟灵,旅游电子商务亚洲还要加把劲,中国旅游报,2000-05-15

[2]蔡加珍,刘伟华,关于网络时代旅游业发展,旅游科学,2000-03:14~17

[3]钟海生,中国旅游业信息化发展潜力巨大,中国旅游报,2002-04-19

[4]张俊霞,网络化时代旅游业的变革与重组,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42~44

[5]钟灵,旅游电子商务亚洲还要加把劲,中国旅游报,2000-05-15

[6]张俊,广东能成为旅游业的“信息省”吗?中国旅游报,2002-04-21

[7]钟灵,旅游电子商务亚洲还要加把劲,中国旅游报,2000-05-15

[8]钟灵,旅游电子商务亚洲还要加把劲,中国旅游报,2000-05-15

[9]丁力,旅行社经营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0]李志庄,Ctrip直面“新旅游”,中国旅游报,2000-03-10

[11]蒋国庆,焦芳,成长中的电子商务及其应用,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2]周树青,电子商务情景案例,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13]曾强,中国电子商务蓝皮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4]旅游网络的反思,中国旅游报,2002-03-08

[15]Ho, James. Evaluating the word wide web: a global study of commercial sites [J]. 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1997.

[16]方美琪,电子商务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7]王欣,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现状与路向,旅游管理,2000-05:17~21

[18]张树民,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旅游学刊,2000-04

[19]Robert M K. Towards geographies of Cyberspace,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98(22),3:385~406

[20]杨福强,李骏阳,企业网络营销决策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06:27~29

[21]旅游网络,何去何从?

[22]路子,白翠玲,旅行社网站的性能及其发展态势,地球信息科学,2001-04:63~66

旅游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篇2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本论文相关的国外研究动态

随着世界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消费市场发生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根本性转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旅游市场逐渐细分化。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研究人员开始深入到各细分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和行为研究中。国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老年、青年、女性以及家庭旅游市场的研究中。营销人员将家庭购买决策视为产品开发、定价策略以及媒体选择的基础。

近40年来,家庭决策一直作为国外消费者行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而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结构、家庭观念、家庭成员间社会经济地位的转变,使家庭旅游的决策过程呈现出不同特点,有关研究推陈出新[2]。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家庭旅游决策中的角色分配和决策模式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孩子、家庭收入、家庭生命周期、夫妻冲突与互动等。

以Ryan和Seaton and Tagg为代表的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孩子是家庭出游的催化剂,父母非常看重孩子的满意度,孩子不愿意去的地方容易被排除在备选目的地之外。Iliatrault 和 Ritchie的研究发现,孩子影响夫妻间的角色分配,在有孩子的家庭由于妻子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多由丈夫主导决策,在没孩子的家庭多为夫妻共同决策。但是当孩子参与到家庭旅游活动中的时候,更多的则是母亲主导决策。Howard and Madrigal曾经发现,在涉及孩子的娱乐服务活动中,母亲主导信息收集和最终决策的制定 。另外孩子的年龄对其参与家庭旅游决策的程度存在一定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决策的影响逐渐变大。Swinyard 和 Sim有关孩子对家庭决策过程影响的研究中,将孩子分为两组:12岁以下以及12-19岁。研究发现,在信息收集阶段,年龄最大和最小的孩子的影响作用存在重大区别。在Howard 和 Madri-ga的研究中,将孩子的划分为三组:4-5岁、6-10岁以及11-14岁,结果也发现随着年龄段的提升,对决策的影响变大。但是在亚洲国家出现一些不同的情况,处于13-18岁年龄段的孩子要面临高中或大学的升学考试,他们对决策过程的影响最小。

旅游需求是高收入弹性的,家庭收入能够影响家庭旅游决策,这首先体现在对夫妻间角色差别的研究中。早在1958年,Wolgast的研究发现,在收入高的家庭更多地由丈夫主导决策的制定。后期Nichols 和Snepenger进一步提出,低收入家庭多由妻子主导决策,中等收入的家庭多为共同决策,而在高收入家庭则多由丈夫主导决策制定。

Bartos指出的,有工作的女性比没有工作的女性参与家庭度假决策制定的可能性大得多。如果一个家庭中,妻子的职业就是照顾孩子,由丈夫主导经济,那么在面对一些昂贵的决策时,丈夫起主导作用。Antoine Zalatan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学历与妻子参与决策的程度呈正相关,教育能帮助女性获取有效参与决策的某些潜质。另外妻子工作时间越长,在金钱方面就更具自主权,有更多参与决策的机会。根据资源理论,妻子在家庭旅游决策中的作用将逐渐提高,同时夫妻共同决策的现象将更为普遍[3]。

Consenza and Davis和Fodness将家庭生命周期概念引入到了家庭旅游决策制定的研究中,认为处于家庭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家庭成员在决策中扮演的角色不同。Nichols 和 Snepenger提出,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向后延续,共同决策现象呈下降趋势。Martinez 和 Polo的研究认为随着婚期的增长、家庭生命周期的延续,丈夫主导决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夫妻双方或家庭成员之间熟知彼此的喜好,作决定的时候常为对方考虑,这种熟悉效益促使决策人作出双方都满意的选择,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合作大于冲突,同时每个人扮演的角色愈加专业化而且倾向于参与划分更细的决策。

3、本论文的国内相关动态

国内研究目前主要还是针对整体市场中旅游者人口统计特征的简单描述。虽然近年来也出现了对旅游者动机以及体验质量的研究,但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均显不足。特别是对细分市场的研究十分薄弱,通常只是对国外理论的论证和阐述,运用实际案例进行说明的比较少,研究方法比较粗糙,关注的往往只是问题的表象。国内学者一方面顺应国际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对旅游市场作不断细分化的研究,特别是包括家庭旅游市场在内的一些当前蓬勃发展的细分市场,另一方面应选取科学的研究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选取实际案例,收集第一手资料,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处理数据。比较而言,国外旅游研究领域虽长期重视家庭旅游决策研究,但其理论成果的本土化应用仍值得质疑,重要原因之一是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消费者行为内涵与表现的独特性。

曾艳丽以长沙市为例对影响城市居民旅游行为的家庭结构进行了研究。笔者以家庭结构为主线,把家庭分为单身家庭、夫妻二人家庭、三口之家、与父母生活的家庭、三代同堂的家庭,同时对各自的职业、人均家庭收入进行了划分。研究指出旅游支出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各类家庭中均不是主要支出,不同家庭结构的出游次数、旅游花费以及旅游意向花费相差较大。不同家庭结构相对一致的方面有:出游动机与目的地偏好山水自然景观、清净乡村、古城古镇等。获得信息的渠道以网络、电视、报纸为主,另外就是亲友介绍,出游时段以周末和寒暑假为主。出游的交通工具选择比例占据前三位的是火车、自驾车和飞机,自驾车旅游受到不同家庭结构的喜爱。

贾静(2003)从家庭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家庭的不同阶段的旅游消费行为进行了研究,旅游消费行为主要受家庭可支配收入以及孩子的影响,尤其孩子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同时,笔者也针对几类新型家庭并进行了简单分析。苏国良、吴必虎以及党宁(2007)首次对中小城市家庭规模和游憩行为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处于不同家庭阶段的家庭的收入、闲暇时间以及休闲娱乐偏好的分析,得出家庭规模和游憩需求的游憩现状、游憩潜力显著相关的结论[4]。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旅游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消费现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民收入的增加,旅游消费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消费现象,根据目前的消费者决策理论和研究视角,虽在个体或家庭旅游消费决策研究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其所面对的主要是西方消费者; 国内相关实证研究还主要以西方"个体#消费决策的研究思路演进,特有的中国家庭旅游决策实证研究和思考还相对少见! 国内研究目前主要还是针对整体市场中旅游者人口统计特征的简单描述。虽然近年来也出现了对旅游者动机以及体验质量的研究,但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均显不足,特别是对细分市场的研究十分薄弱,通常只是对国外理论的论证和阐述,运用实际案例进行说明的比较少,研究方法比较粗糙,关注的往往只是问 题的表象。今后国内学者一方面应该顺应国际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对旅游市场作不断细分化的研究,特别是包括家庭旅游市场在内的一些当前蓬勃发展的细分市场,另一方面应选取科学的研究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选取实际案例,收集第一手资料,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处理数据。随着日益发展的家庭旅游对旅游市场以及旅游业,景区和宾馆以及一线从业人员造成的影响是目前一项相对的空白的研究。所以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了解目前的家庭旅游决策模式对旅游等相关的内容所造成的影响,像这样全面的了解有助于优化家庭旅游。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总结法并联系实际系统阐述了家庭旅游决策,家庭成员及其影响研究的模式研究,在这样的家庭旅游决策模式下对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的影响。

文章框架:

绪论

1、问题的提出

2、本论文相关的国外研究动态

3、本论文相关的国内研究动态

4、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二、家庭旅游决策者

三、家庭旅游决策过程

四、家庭旅游决策方向

五、家庭旅游决策对旅游产品设计的影响

1.家庭旅游决策对景区产品设计的影响

2.家庭旅游决策对旅行社产品设计的影响

3.家庭旅游决策对宾馆饭店业产品设计的影响

六、家庭旅游决策对旅游企业营销的影响

1、家庭旅游决策对旅游景区营销的影响

2、家庭旅游决策对宾馆饭店业营销的影响

3、家庭旅游决策对旅行社营销的影响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研究步骤:

1. 研究家庭决策的成员,以及国内外的差别。

2. 研究不同家庭旅游决策者收集旅游信息的过程

3. 研究综合情况下,家庭旅游决策者关于旅游目的地以及吃住行游娱购的最终决定。

4. 研究家庭旅游决策模式下的家庭旅游分别对旅游业,旅游景区,旅游一线从业人员,旅游市场划分以及宾馆业所带来的影响。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学校图书馆、互联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2、实地调查法:在绍兴开元名都大酒店实习了半年,对酒店的企业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3、分析总结法:对从各个途径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研究的进度安排:

1、 20XX.11 确定课题和指导老师

2、 20XX.2.-20XX.3.20 查阅相关资料并撰写开题报告,修改开题报告

3、 20XX.3.25 论文开题,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开始撰写初稿

4、 20XX.4. 论文中期检查,对论文初稿进行修改和完善

5、 20XX.5 定稿、制订成册

6、 20XX.5 论文答辩资格审查

7、 20XX.5-20XX.6 论文答辩

参考文献:

[1]Fodness, D. The Impact of Family Life Cycle on the Vacation Decision-making Proces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2,31(2):8-13.

[2]Belch,M.A. Willis,L.A. Family Decision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Has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House holds Impacted the Family Decision-making Process[J].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r,2002,2(2):111-124.

[3]陆恒芹,苏勤,姚治国, 国外有关旅游者家庭旅游决策问题的'研究[J],旅游科学,2006,12.

[4]王慧媛 ,国内外家庭旅游文献综述[J],学院学报,2009,06.

[5] 王书霞,沈洋 ,浙江儿童在家庭旅游决策中的影响及分析[J],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10,08.

[6]邱扶东,汪静,旅游决策过程调查研究[J],旅游科学,2005,04

[7]杨琳,旅游决策过程中的口传研究[M],浙江硕士毕业论文,2002,12

[8]李湘云,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及营销策略分析--以成都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2,10

[9]严艳,周文,张佑印, 基于市场的西安城市家庭旅游决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08

[10] 朱生东,杨媛媛, 家庭旅游的产品设计与市场开发[J],黄山学院学报,2007,08

[11]殷平,蔡安雅,中国家庭出游决策现状及旅游市场营销建议研究-(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0,04

[12] 王昕,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思考,[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06

[13]盖玉妍,旅游企业内部营销理论及其策略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5,(4):85-87.

旅游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篇3

论文名称: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的特点分析与营造

一、论文选题的动因(背景或意义):

中国的度假旅游发展到现在,自1992年成立了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来,各地方纷纷效仿,大小不一、等级不同,不论去哪里旅游,到处可见“旅游度假区”字样,发展之迅速,范围之广都超出人们的想象之外,但是如此积极的跃进,整体的效益并没有提高,而是在坎坷中进行。虽然对于旅游度假区已经有屡见不鲜的感觉,但是中国度假旅游的发展并不是十分的成熟,因此,度假旅游成为现在很热门的一项研究主题。

而从中国度假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前辈们对于休闲旅游与度假旅游的区分概念来看,中国的度假旅游区大部分都不能将休闲旅游、观光旅游明显的区别开来,在我看来,很多的旅游度假区徒有其名,却并无实质或者说明显的与其他区分的内容。因此,对于度假旅游环境的特点分析就很有必要,在分析的同时能够相对找出一些方法或者措施便是本次研究论文的主要目的。

二、论文拟阐明的主要问题:

度假旅游成为今天很热门的一个话题,但是对于它的研究,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研究体系,本文主要从度假旅游环境的特点出发,通过研究,找到现在的度假旅游环境所应该具备的元素与中国度假旅游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外国旅游度假环境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度假旅游环境体系。同时,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营造度假旅游环境所需注意的事项,使整个营造过程中通过最少的损耗获得最大的效益。

三、论文提纲

1 文献综述

2 度假旅游与环境关系

2.1 度假旅游对环境的促进作用

2.2 环境对度假旅游的反作用

3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的特点分析

3.1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的类型

3.2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的特点分析

3.3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的现状与问题

3.4 与国外度假旅游环境的比较分析

4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的营造

4.1 发展度假旅游的条件分析

4.2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营造原则

4.3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营造的问题思考

4.4 度假旅游环境特色的保持

5 结论

四、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给出论文撰写到每一部分的时间进度计划表(要与学院要求的最后交论文时间相吻合)。

序 号 论文各阶段内容 时间节点

1 完成论文前半章(度假旅游环境分析) 20xx.12.15

2 完成论文后半章(度假旅游环境营造)及初稿整理 20xx.12.27

3 完成论文修改稿及完善 20xx.01.14

4 完成论文三稿 20xx.03.11

5 完成毕业论文定稿 20xx.04.15

五、主要参考文献及相关资料:

1、蔡家成.度假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建设.中国旅游报.2008.04.02

2、Chuck Y.Gee.向萍.度假饭店的开发与管理(第二版).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3、龚立仁.旅游度假区 路在何方.中国旅游报.2010.03.23

4、黄向,苏丹.旅游英语.21世纪旅游专业系列规划教材.暨南大学出版.2009

5、黄郁成.新概念旅游开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6、姜红敏.度假旅游相关概念界定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9第12期

7、刘家明.游度假区发展演化规律的初步探讨.地理科学进展.2003.22(2)

8、骆文韬.走向21世纪的中国度假旅游.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

9、Robert Christie Mill.李正喜.度假村管理与运营.大连理工出版社.2002

10、王运姣,王琪.关于度假旅游的研究评述.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15期

11、肖红艳、李琦.论分时度假在中国本土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年5月版

12、徐菊凤.中国休闲度假旅游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13、杨铭铎,陈心宇.休闲、养生、度假旅游概念分析.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29期

14、杨群,盛红.深圳发展东部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前景分析.海岸工程2003年9月

14、杨霞.龙佑温泉度假区温泉旅游开发.消费导刊,2009(2)

15、郑冬子主编.旅游地理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08

16、郑建雄.休闲旅游产业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7、周建明.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趋势与规划特点.国外城市规划.2003年01期

旅游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篇4

论文题目:

我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存在的问题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旅游景区旅游便没有了目的地,旅游经济的兴起,吸引了人们对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研究。我国旅游业起步相对稍晚,但在旅游景区治理模式上也有诸多的研究成果,在借鉴国外的基础上,我国的学者已经着眼于中国情,对于政府、企业、集体在旅游景区治理中的地位,他们已经能做出认真的定位。我国每年都会有大批的专业人才走出校门,参与到旅游景区治理模式问题研究智能光的人也越来越多。我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研究的佼佼者彭德成著有《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一书并发表了大量文章,他对旅游景区治理模式这一问题研究的较为全面,并拥有其独特的见解。在《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一书中,他详细论述了旅游景区的治理结构,现在主要几种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优点和不足,旅游景区治理模式背后的利益纠葛等关键问题。但他也在书中表明,旅游景区治理模式这一命题具有长期研究的意义,它不应该被轻易定性,对他的研究也十分任重而道远。国外的旅游业起步早,尤其是欧洲的旅游业发展的最好,无论在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对遗产环境的保护都做得非常好。国外对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研究比较全面也比较先进,创新之处也很多,但可持续和人始终都是研究的重点内容。

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选取这个题目对于旅游景区的科学治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让旅游景区治理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焦点,我国旅游业起步相对稍晚,加之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模式的影响,使得我国的旅游业处于了一种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尴尬状况。因此在旅游景区治理模式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给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进的保护带来不良影响,旅游业的混乱与其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主旨背离愈远。通过对国内外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深入研究,能够发现现有治理模式的弊端,找出对应的策略,从而对旅游景区的治理提出有意义的建议。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根据国内目前的旅游景区治理模式和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总结在旅游景区治理这一问题上的先进研究成果,并结合实际调查的结果辨清利弊。旅游景区的治理模式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已有旅游景区治理模式优缺点,理清在旅游景区管理中的利害关系,寻找到更加科学的治理模式,以期改善我国在旅游景区治理上的混乱状况。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我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研究,发现其问题并且通过查阅资料和研究论证,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三、研究方法与手段

第一阶段,选题和搜集整理资料。查阅相关书籍、期刊和学士论文,并对参考资料进行整理分类。

第二阶段,阅读参考资料,撰写提纲和开题报告,并进行修改。

第三阶段,撰写论文初稿,参考指导老师意见修改论文。

第四阶段,论文定稿,进行答辩。

1. 文献阅读

2. 综合分析

3. 对比总结

四、参考文献

[1] 彭德成. 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69-124.

[2] 王国新.唐代剑.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32-37.

[3] 王建春.任丽君.旅游景区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23(1):87-89.

[4]王三忙.李树民.基于交易成本节约视角的旅游景区治理模式选择研究[J].旅游科学,2006,(4):34-35.

[5]陈芳.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选择[D].厦门:厦门大学,2006:1-8.

;

急!!!关于《旅游服务满意度评价》的中英文对照的文章,3000字左右!重谢!!!

外旅游服务研究综述及评价

摘 要: 关于旅游服务的研究, 国外十分注重从旅游者的角度开展旅游服务感知、满意度等实证研究, 国内则更多地关注旅游服务人员的对客心理、对客态度和对客技巧。旅游服务贸易也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 这与我国旅游业发展更为注重经济导向的特征相吻合。

关键词: 旅游服务; 旅游服务基础; 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778X (2004) 05 - 0133 - 05*

Summary and Comment s on the Researches of Tourism Services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HU Xiao2chun , FENG Xue2gang

( Tourism Department , business School ,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Shanghai , 200062 , China)

Abstract: Most researches on tourism services in other countries are focused on tourists’ feelings about services and the degree of contentedness. The researches in China , however , lay emphasis on the psychology , attitude and skills of the tourism service staff towards tourist s. Another hot issue for researchers of China is tourism service trading , which is quite in line with economic orient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ry.

Key words: tourism service ; tourism service foundation ; tourism service quality ; tourism e2com2 merce

旅游服务是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一种综合性服务现象, 是发生在旅游服务提供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一种无形性的互动, 旅游服务的供需双方在交换中实现了各自利益的满足, 但互动过程不涉及所有权的转移。[ 1 ] ( P13$ 55) 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服务的定义为: 一切由旅游企业提供的满足旅游者需要的服务内容, 包括旅游及旅行相关服务、娱乐、文化和体育服务、金融服务、运输服务等12 个类别。[2 ]

本文综述国内外旅游服务的有关研究, 分析国内外旅游服务理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并归纳了我国在这方面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国外旅游服务研究综述

20 世纪中后期以来, 国外学者开始运用服务管理、服务营销、服务经济学、体验经济等理论来研究旅游服务的诸多方面。纵观他们的研究成果, 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 旅游服务基础研究

从不同的行业部门和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旅游服务的特点和作用。Colin C. Williams ( 1997 ) 在Consumer Servic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一书中, 从整体的角度强调了包括旅游服务、零售服务、文化服务等在内的顾客服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指出这些产业的发展策略应该由生产者导向向消费者导向转变。[3 ] ( P 5 - 30) 而J anet D. Neal 等(1999) 在生活满意度等级模型( The Hierarchy of Life Satisfaction Model) 的基础上提出了衡量休闲旅游服务满意度的模型, 通过对373 位旅游者的调研和L ISREL 分析, 得出"旅游满意度对生活满意度有直接影响"这一结论。[4 ]

(二) 旅游服务感知研究

这是国外学者研究比较集中的问题, 其基本思路一般是从旅游者的角度来分析他们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期望、对旅游服务的满意程度、影响旅游服务感知的因素等, 并据此为旅游企业改进服务提供建议。Eric Laws ( 1998 ) 用服务蓝图( service blueprinting) 的方法研究了英国Leeds Castle 的服务设计概念和参观者体验与满意度管理之间的关系。[5 ] Victor B Teye 等(1998) 研究了乘客对一系列邮轮产品和服务交付要素的满意程度, 得出除了从总体上达到或超过乘客的期望外还需提供关键的产品和服务交付区域以使邮轮乘客的满意程度最大化这一结论。[ 6 ] Klaus Weiermair 等(1999) 研究了高山滑雪度假地中旅游者对不同旅游活动领域和不同服务内容的质量判断, 并对度假地的整体服务质量进行了量化, 线性回归和Sirgy 的顾客满意/ 不满意模型研究的结果表明整体质量与旅游者对每个领域或每个方面的判断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7 ]Sheena Westwood 等(2000) 研究了女性商务旅行者对航空服务中舒适度和安全感偏低以及员工性别歧视态度的忧虑, 并指出航空业应改变目前男性导向的服务态度以及设施供给来迎合职业女性的需要。[8 ] Kevin Nield 等(2000) 调查了餐饮服务在旅游者满意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研究结果表明东欧、西欧和罗马尼亚旅游者对价格、食物质量、餐饮数量、餐饮服务标准、餐饮花色、食物外形和服务的速度等因素的判断存在极大差异, 而食物质量、价格、餐饮花色、就餐环境以及食物外形是最影响罗马尼亚餐饮服务体验的因素。[ 9 ] Beverley A.Sparks 等(2001) 研究了酒店业中各种服务恢复策略对顾客满意度的不同影响, 并探讨了这对于管理者和学者的意义所在。[ 10 ] Yuksel Ekinci 等(2003) 使用SERVQUAL 模型衡量了英国Cretan住宿设施的服务质量, 研究结果表明英国旅游者更加看重服务中的无形要素, 以及旅游者对服务的整体满意度具有边际性, 此外, 旅游者性别和住宿设施类别的不同也会导致对服务质量的感知不同。[11 ] Maryam Khan (2003) 提出ECOSERV 模型调查了生态旅游者对服务质量的期望, 因素分析显示出生态旅游者对服务质量的关心依次是生态展示、自信度、可靠性、反应度、投入度和有形展示六个方面。[12 ] 在西方社会体验和体验经济思潮的影响下, 一些学者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服务营销学等不同角度对旅游者的旅游服务体验进行了研究, 并从管理角度给出了诸多建议, Julie E. Ot to等(1996) 还使用因素分析法探究了旅游服务体验的程度。[13 ]

(三) 旅游服务质量研究

国外学者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研究旅游服务的质量问题, 并提出了衡量和提高服务质量的途径。Is2abelle Frochot (2000) 介绍了使用更符合新服务经济框架的HISTOQUAL 模型来衡量历史建筑中服务质量的方法, 为管理者发现服务的优点和缺点提供了工具。[14 ] Arie Reichel (2000) 在对以色列乡村地区的旅游服务质量和定位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利用Gronroos 有关感知服务质量的模型, 对206 位旅游者和23 位企业家进行实证研究, 揭示了旅游服务的期望值与实际感知之间的差距, 并提出了一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管理建议和营销建议。[ 15 ]J ay Kandampully (2001) 则探讨了酒店业、旅游业和休闲业中旅游服务质量的管理问题。[ 16 ] ( P21- 160) Richard Sharpley 等(2003) 针对人们普遍关注质量旅游发展战略, 忽视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酒店业服务人员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的情况下,对塞浦路斯酒店服务人员进行调研, 发现了支持和限制服务质量的诸多因素, 并建议酒店管理方推行基于奖励体系、加强授权和减少人员流动的策略来提高服务质量。[17 ]

(四) 电子旅游服务和旅游电子商务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影响电子旅游服务发展的因素、技术进步对旅游服务的实际和潜在影响、网络旅游服务发展的趋势以及电子旅游信息系统等等。如L. Rayman2Bacchus (2001) 在评估目前网上的旅游服务发展状况并对50 家顶级旅游网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指出了影响未来网上旅游服务发展的多个因素, 并预测了互联网发达的欧洲地区未来旅游服务的发展趋势。[ 18 ] Jo Connell (1999) 探究了技术进步对旅游信息中心的影响, 并指出旅游信息中心要跟上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就必须转变为以销售和服务为导向。[ 19 ] Aleksander Zgrzywa (1998) 研究了旅行代理商服务系统中服务等待时间的问题,通过建模得到了使用这种系统的平均等待时间, 并把系统的工作程度划分为7 个等级, 提出了改进系统工作表现的一些建议。[20 ]

国内旅游服务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在旅游服务研究上部分参考了国外的研究成果, 进行了相应的补充和归纳, 并结合我国旅游服务的发展实际, 在某些方面作出了比国外学者更为深入的探索, 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 旅游服务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旅游服务的概念、分类、特点和发展趋势等。例如张广瑞(1999) 介绍了国际上对旅游服务的分类方法, 包括服务部门对旅游相关服务的分类、联合国《暂行中心产品分类》对旅游相关服务的细分、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理事会秘书处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活动标准国际分类》对旅游相关服务的分类。[21 ] 朱桂凤(1999) 从心理角度把旅游服务分为功能服务和心理服务, 又从价值取向角度把旅游服务划分为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22 ] 庄志民(1999) 则从服务营销、服务功用、服务本体、服务管理、服务方式、服务理念、服务效益、服务技能培训等方面指出了未来旅游服务发展的八大文化趋势。[23 ] 张文建(2003) 在《旅游服务营销》一书中对旅游服务的概念、特征和分类作了比较系统的解释有利于我们多角度、多层次的了解旅游服务的基本内涵。

(二) 旅游服务质量研究

主要研究旅游服务的质量标准、满意度、标准

化问题以及提高服务质量的途径等。何建民(1995)从态度、行为语言、满足顾客需求和指导方针四方面介绍了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 并对我国旅游服务质量与国际接轨提出了改进建议。[ 24 ] 李艳白(1999) 从旅游者对旅游服务的要求的角度提出了旅游服务的质量标准, 并指出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经济意义所在。[25 ] 陈淑君等(2003) 强调了顾客满意度的重要性, 并给出了提高旅游服务满意度的六大措施。[26 ] 王大悟(1997) 系统的探讨了我国旅游服务的标准化问题, 给出了建立旅游服务质量体系的5 条原则、服务质量体系结构以及服务质量体系运作的20 个要素, 最后讨论了规范化服务与个性化服务的关系, 并指出了个性化服务的优点。[27 ] 关于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途径, 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理论和方法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例如使用服务蓝图设计方法保障旅游服务质量(麻亚军,2001) , [ 28 ]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使用社会交换论方法对旅游服务质量进行管理(邹统钎, 1995) , [29]在企业中开展内部营销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姜法奎, 1998) 等。[30 ]

(三) 旅游服务贸易研究

与对旅游服务质量的关注一样, 旅游服务贸易也是国内学者们研究得比较多的问题之一。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于服务贸易总协定与旅游服务贸易的关系(刘华, 2001) , [ 31 ] 旅游服务贸易的壁垒(林刚, 2003) , [32 ] 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金雯飞, 2001 ; 林梅英, 2000 ; 田喜洲, 2003) ,[33 - 35 ] 旅游服务贸易与文化的关系( 蒋洲,2000) 等。[36 ]

(四) 旅游服务技巧研究

主要是从心理学、美学角度研究非语言交际、语言艺术、诱导策略、形体语言等专业技能在旅游服务中的运用, 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技巧(徐秀敏, 1998 ; 刘德秀, 2002 ; 秦远好, 2000 ; 邓凤莲, 1999) 。[ 37 - 40 ] 薛群慧(2000) 提出, 旅游宣传过程中应用如下心理策略: 知觉策略、模仿与暗示策略、情感与理性策略。利用知觉对象的组合原理, 如接近律、闭锁律等, 可以增强旅游宣传广告的效用。同时, 旅游宣传广告要重视影响旅游知觉的主观因素, 如兴趣、需要、动机、情绪、期望、个性等旅游者个人的心理因素, 还要重视影响旅游知觉的客观因素, 如旅游宣传和广告信息本身的各种特征、颜色、声音、形状、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等。[41 ] 楼筱环(2003) 还阐述了公众旅游服务意识的内涵、功能和作用, 并以舟山为例分析了公众旅游服务意识的缺陷, 提出了相应的强化措施。[42 ]

(五) 电子旅游服务研究

王欣(2000) 在详细分析旅游电子商务的定义、特性等基础上, 提出旅游电子商务对一直以来由行政条块分割所致的中国旅游市场固有的市场壁垒从时空方面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 新的市场关注焦点将不断涌现。[43 ] 袁斌(2000) 介绍了惠普电子化旅游服务解决方案---E@Travel 的功能、优点以及应用的成功案例, 认为它能够帮助企业快速地实现旅游服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 增加企业的营业收入,提高客户满意度。[44 ] 董峥(2001) 探讨了商务旅游企业和银行之间开展信用卡合作业务的必要性、可能性、合作的内容及方式等。[ 45 ] 胡静春(2003) 研究了互联网给旅游服务管理专业教学带来的便利以及学生利用互联网可以获得的在线旅游服务等。[46 ] 尹戟(2003) 认为, 旅游业应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旅游企业也应该增强信息敏感性, 提高利用信息合理决策的能力; 同时, 要实施全方位的营销, 即包括传统网络和Internet 在内的多层次、多种方式的营销, 在业内建立电子商务系统, 营造一个有利于旅游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大环境。[ 47 ]杨路明(2004) 认为, 电子商务对于旅游消费来说具有覆盖面广、销售成本低等特征, 弥补了网下旅游无法解决大量散户旅游服务要求的不足。电子商务对旅游消费的低成本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它们在规模经济性与范围经济性上的实现与利用。旅游消费的电子商务化将是未来的主要消费形式, 并且自订行程, 自助价格也将是未来旅游的主要特征。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深入及其应用, 各大旅行社已从单纯的服务中心逐步转变为相关信息的处理与管理中心的多重身份。这就要求其决策层要有超前的管理理念, 管理者的素质要能够适应信息沟通的需要,实现电子商务网站和旅行社传统专业资源的有效整合, 完成非互动式的沟通这一主要信息的生成与传递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建立以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为核心的有效信息链、服务链及价值链, 从而实现旅行社的多极增长, 使的旅游消费走向电子商务。[48 ]

(六) 旅游服务系统研究

国内对旅游服务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 其中邹慧萍等(1996) 探讨了建立灵活快速反应的旅游服务系统ATSS 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构想, [49 ] 郎富平等(2002) 则从旅游服务质量体系的角度分析了杭州旅游服务存在的问题、原因, 并提出了改善途径, [ 50 ] 赵洁(2002) 构建了基于Browser/ Server的旅游服务系统TSS , 并分析了该系统的功能、特点、网络结构、软件结构和关键技术, [51 ] 张文建(2001 , 2003) 则分别从旅游和服务两个角度提出了旅游服务系统模式以及旅游服务传递系统等。[ 52 ]

分析与评价

(一) 国内外旅游服务研究的比较

国内外学者的旅游服务研究在某些方面存在一致性, 但也各有侧重。了解这些异同点对于我们理解旅游服务研究的角度、深度、方法和薄弱点, 继续进行相关研究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国内外旅游服务研究的共同热点: (1) 在研究内容上, 旅游服务基础研究、旅游服务质量和电子旅游服务是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但是这些内容大多是从服务的角度谈服务存在的问题, 宏观性不足, 较少地从服务的角度系统诊断旅游服务系统或旅游业的缺陷; (2) 在研究视角上, 都注意从别的学科角度, 例如服务管理、服务营销和心理学角度等来分析旅游服务问题; (3) 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是把别的学科的理论、观点、方法应用于旅游服务方面, 例如国外学者通常把生活满意度等级模型、SERVQUAL 模型、Sirgy 的顾客满意/ 不满意模型、Gronroos 有关感知服务质量的模型以及服务蓝图方法等适用于研究一般服务业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或直接或加以改造后用于研究旅游服务, 国内学者也更多地是在借鉴管理学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旅游服务研究的方法。从这一点上来看, 旅游服务研究尚未形成自己成熟的研究方法体系; (4)从研究的成果来看, 国内外旅游服务相关专著和论文在数量上尚不丰裕, 研究的内容也没有形成体系,对旅游服务的研究仍然停留在零星的、散乱的状态,旅游服务远远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成熟的、系统的理论。

差异之处: (1) 从研究内容来看, 国外十分注重从旅游者的角度开展旅游服务感知、满意度等实证研究, 而国内则更多地关注旅游服务人员的对客心理、对客态度和对客技巧等。此外, 旅游服务贸易也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 而这与我国旅游业发展更为注重经济导向的特征相吻合; (2) 从研究视角来看, 国外学者研究的视角相比国内学者更为广泛, 涉及到社会学、人类学、体验经济等诸多方面, 理论基础扎实, 学术态度严谨; (3) 从研究方法来看, 国外学者青睐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行业或企业进行案例分析, 重视并擅长对旅游者、旅游服务人员进行实地调查, 注重建立模型进行数理分析和定量分析, 技术手段多样。国内研究情况则相反, 往往更多的使用文字描述或推断说理, 数理分析较少; (4) 从研究对象的选择来看, 国外学者喜欢选择旅游产业中的某个具体行业或领域, 国内学者在研究时则喜欢针对旅游业统而言之, 一般不对旅游业中具体行业的旅游服务进行细分; (5) 从研究成果的可用性来看, 国外学者由于针对具体领域并重视旅游者和旅游服务人员等最终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的意见, 提出的建议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相比之下, 国内学者提出的对策建议则宏观性有余,微观性不足。而这也是旅游服务研究的难点所在, 如何将理论成果很好地用于实践并带来产业价值是困扰学者们的重要问题。

(二) 国内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上述分析给出了比较清晰的旅游服务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轮廓, 与国外蓬勃的研究相比, 国内旅游服务研究还需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 以加快发展我国的旅游服务业。

1. 在研究内容上, 一方面仍然有针对旅游服务开展微观分析的必要, 但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需要加强。另一方面, 更需要运用服务理念从对旅游者服务的角度加强宏观分析, 从推进服务链延伸的角度开展旅游服务系统和旅游服务业相关研究。

2. 在研究视角上, 一方面学科角度应该更加广泛, 注意吸收多种学科的长处研究旅游服务, 使用现有的学科知识和方法手段为旅游服务形成自己的系统理论奠定基础。但同时也要避免不对理论方法消化吸收、直接生吞活剥的现象。

3. 在研究方法上, 一方面应加强对旅游者、旅游服务人员等意见的调查研究, 力求客观地了解实际情况, 进行定量、定性和推理分析, 避免主观臆断。另一方面, 更要掌握案例分析的尺度。案例分析是必要的, 但是这种分析往往是基于对特定地区、特定行业、特定人员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因而不可避免的带有特殊性, 缺乏普遍性、规律性。

4. 在研究成果的应用上, 一方面要重视旅游服务理论与旅游产业实践紧密结合, 建立起官、产、学相结合的旅游服务开发和应用协调体系; 另一方面, 要优先发展旅游服务内容、营销方式、旅游电子商务等应用方便和实用价值高的领域, 以实现我国旅游服务产业整体价值增值。

随着我国逐步由工业经济时代向服务经济时代转型, 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旅游业作为典型的服务行业, 对服务质量、服务作用和服务功能的要求更高。而且, 旅游业在我国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其增长方式也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由传统的旅游服务业向现代旅游服务业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旅游服务业如何提供优质的、特色化的、全程的旅游服务, 跟上国内其他成熟的服务产业的发展, 接轨世界现代旅游服务业的进程, 是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作者:胡小纯 冯学钢

希望对你有帮助。

管理学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毕业论文写作要求:

1、选题:根据建议选题,学生与指导教师商议,题目不要太大,以免空泛和难以驾御 

2、结构:按照《毕业论文写作》要求,要结构完整,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论证选题意义、目的、范围,简述前人研究情况和自己论文研究重点)、正文,结论、引文注释(脚注)、参考文献(10篇以上)。以上内容缺一不可。

一、旅游业

1.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化、体育、会展、金融、电信、商业等)

2.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研究

3.旅游新业态研究(奖励旅游、海钓旅游、邮轮游艇旅游、低空旅游、智慧旅游、房车旅游、温泉旅游、半自助游、穷游等)

4.旅游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古城镇村落旅游开发研究、旅游文化媚俗问题等)

5.旅游中的法律问题研究(旅游者合法权益保护、行业潜规则、分时度假、生态旅游的法律问题等)

6.特定人群(青年、中年、老年、女性、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研究

7.影视剧对大学生旅游动机的影响研究

8.旅游企业(旅行社、景区、饭店等)职工薪酬管理研究

9.旅行社产品研究(产品同质化、产品价格、产品核心竞争力等)

10.导游人员研究(服务质量、生存现状、职业化现状、薪酬体制等)

二、酒店业

1.经济新常态下高端酒店转型升级研究

2.酒店跨文化管理研究

3.某一类型酒店业发展研究(绿色饭店、产权酒店、经济型酒店等)

4.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人员流失等问题)

5.酒店成本管理研究

6.饭店员工培训研究

7.酒店业的个性化服务研究

8.中外酒店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9.某地休闲餐饮发展研究

10.饮食文化的差异与旅游餐饮业的营销研究

三、会展业

1.会展接待的“个性化”服务——以**展会为例

2.我国会展从业资格认证研究

3.我国会展产业地方性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4.会展的宣传和推广(招展、危机公关等)策略研究——以**展会为例

5.展会项目运作中的志愿者服务研究

6.新媒介在展会中的运用————以**展会为例

7.酒店会展产品开发研究

8.会议公司的开发策略研究————以**会议公司为例

9.某地本土展会品牌发展策略研究

10.XX节事活动开发研究

三、旅游职业教育研究

1.旅游(酒店、会展)顶岗实习管理研究

2.中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3.旅游(酒店、会展)等行业人才需求研究

4.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研究

5.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学生心理等)研究

6.某地中职旅游教育调查与研究

7.中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8.中职旅游类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9.中职旅游类专业的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意识)培养研究

10.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心理行为分析

饮食文化对现代旅游的影响

以下是百度百科的说明:

概念:到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经历,以享受和体验美食为主体的具有社会和休闲等属性的旅游活动称为美食旅游。

编辑本段美食旅游与相关概念

1、美食旅游与旅游美食 美食旅游是旅游的一种类型,是以“美食”作为吸引物的享受过程。旅游美食是在旅游过程中品尝到的美味食品,可以是在旅游途中携带体积小、轻便、新颖的旅游小食品,亦可是享用到的风味大餐。旅游美食是美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2、美食旅游与饮食文化旅游 饮食文化旅游可看作狭义的美食旅游。饮食文化旅游重在“文化”,指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以了解饮食文化和品尝美食为主要内容,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由于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认识是千差万别,则“食”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出缤纷的色彩。丰富而浓厚的饮食文化内容是开展美食旅游的必备条件,美食旅游则是饮食文化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3、美食旅游与旅游餐饮 旅游餐饮是指在旅游过程中的餐饮行为,而美食旅游是以美食为吸引物的旅游过程,这两个概念分别指不同类型的行为,但都在旅行途中发生,而且都与旅游者的饮食行为有关。但美食旅游不仅仅包括餐饮过程还有其它与美食相关参与性活动,如烹饪比赛、啤酒节、水果节等等,旅游餐饮更多的注重旅游者的餐饮行为及餐饮质量,如在旅游过程中的饮食安全、卫生、营养等等。

编辑本段美食旅游的特点

1、区域性 中国幅员辽阔,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政治经济、民族习惯与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各地区、各民族的饮食特色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八大菜系” 就是区域环境的整体差异所形成的,以其各具风韵的烹调技艺,不同风格的菜肴特色成为美食旅游重要的吸引物,是旅游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正是这种旅游资源在区域上的差异分布,才形成了美食旅游者的空间流动,是造成人们以旅游形式达到审美和愉悦目的的根本原因。 2、原创性 虽然美食旅游具有区域性,但美食可以在异地再造。然而美食旅游离开其源地,随着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改变,旅游过程中所享受到的“美食”是有差异的。旅游资源的这种区域性特征,赋予一国或一地区对该种资源的垄断,使简单的仿制无法与本体旅游资源相比拟。并且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地方美食离开源地不得不做出一些适应性的改良,这对于美食旅游者而言,其旅游体验大打折扣。这点在北京体现的尤其明显。在北京这个汇聚了全国各地人民的地方也几乎汇聚了全国各地风味的饭店。所以,尽管有许多民族风情的主题公园,但它缺乏地域环境、周边环境与民族习俗的依托,在游客视域中,真假经渭分明。所以美食旅游的区域性能够凸现美食旅游的原创性。 3、民族性 由于美食旅游者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因此其旅游需要自然要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从而也影响美食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价值判断。生活在不同区域的旅游者,对美食的理解和追求各异。美食旅游是文化与饮食的综合体,由于饮食与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密不可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大相径庭,因此不少学者把美食旅游的归属在民俗风情、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一类中,常常归纳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4、时代性 美食旅游者在不同时代需求是变化的,所以美食的评价因时代的差异不同。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求奇、求新的心理比较重,是口味上享受刺激、寻求差异的一种体现。九十年代开始追求营养、滋补及保健,求野、求洋、求补开始流行。非典之后,求绿、求土之风再次刮起。对美食的评价不一,各个时代主流的美食不一,则美食旅游的主题发生很大改变。 5、参与性 美食旅游的参与性相对与其它的旅游类型要强烈得多。首先美食旅游最主要的旅游经历是品尝,这种来自味觉的美感即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这种参与直接影响整个旅游时间的长短、旅游质量的高低,故旅游体验对于美食旅游者显得更为重要,对美食旅游本身也提出较高的要求。其次美食旅游其它的参与性活动,如观看烹饪比赛、茶艺表演和学做中国菜等,都能激起美食旅游者强烈的模仿欲,这些操作性极强,丰富的旅游活动,极易延长美食旅游者兴趣的持续时间。

编辑本段美食旅游的功能

1、经济功能 4月24日北京中关村国际美食节拉开帷幕。中关村国际美食节作为每年一届的行业盛会,迄今为止已经连续成功举办六届,逐步成为弘扬饮食文化,推动行业创新的重要平台。它不仅成为每年一度的餐饮行业盛会,而且对于规范企业经营,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也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美食节活动能营造市场热点吸引百姓消费,凸显消费互动,打造拉动内需核动力,利用餐厨垃圾推动循环经济,倡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美食旅游带动了食品生产业、房地产业、商贸业、文化娱乐业、建筑业等行业发展,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和发展的潜力。此外由于美食旅游对其他的旅游类型旅游者的影响,旅游者更重视旅游体验,自觉增加餐饮方面的消费,也使得整个旅游过程的消费上涨。 2、文化功能 美食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是美食旅游得以产生、发展、繁荣的前提和基础。文化和美食互为花叶,相得益彰。美食旅游要能够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挖掘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只有这样,美食旅游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旅游活动是文化求异和文化认同的统一,美食旅游在美食旅游者四处寻找差异文化,而他们又不自觉地抹平了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美食旅游如何适应市场又保持特色,如何寻找到平衡点,旅游文化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3、社会功能 美食作为向旅游者传送旅游地的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已潜移默化的成为旅行途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美食是一种万用的润滑剂,不仅仅再局限于期友会亲、报上励下、安邦睦邻等社会功能,特别是联络感情,洽谈生意,日常交往等社会功能将更为出色。 4、健身功能 通过美食达到养性健身的目的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所在。调整身体内部的关系与生理与心理的关系,达到颐性和健身的目的,正是美食旅游的优势所在:“食疗、食养” 等内调作用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促成美食旅游目的实现。

编辑本段美食旅游的前景

由于美食旅游属于发展、享受层次的旅游形式,则其研究将更重视生态学、经济学方面的效益。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来指导美食旅游开发,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美食旅游的发展,即繁荣旅游业和餐饮业同时又不会引起“吃的危机”。美食作为现代生活人们追求向往和需求,其带来的丰厚回报,也激发美食旅游开发的火爆热情,这些都预示着美食旅游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