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春节习俗缘由?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
石家庄井陉有什么值得推荐的美食?
石家庄舌尖上的旅行—井陉!
井陉,秦时建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历史 ,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乃冀通衢要冲,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井陉县是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首批命名的千年古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拥有众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国家 历史 文化名镇名村, 历史 文化底蕴深厚。千年积淀留下无数民俗文化和独特的北方饮食文化。下面我们为您盘点部分井陉特色 美食 !
权威信息发布中心、 历史 文化传承基地、百万网友互动平台,欢迎关注“石家庄发布”!
还有疙瘩饼,胡萝卜片熬的蜜,现在很少有人做了
井陉地方特色小吃,流行于井陉县全域, 历史 大约在一千年以上。在平山等地又名疙豆儿、因状如蝌蚪而得名抿蝌蚪。
井陉苦累又名“井陉坷累”,是井陉民间的传统饮食之一,乃井陉 历史 上“糠菜半年粮”时期的产物。
云头儿,套果儿,面菜,算不算
什么好吃的也没有
矿区的凉皮烧饼
井陉拉花的风格特色
传统井陉拉花虽属秧歌范畴,但又有其显著的自身艺术特色。她以“ 拧肩”、“扭臂”、“翻腕”、“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 形成刚柔相济,粗犷含蓄的独特艺术风格。她舞姿新颖、舒展健美、屈伸大度、 抑扬迅变,擅于表现悲欢、情恋等各种不同的情绪。拉花道具繁多,内涵丰富,各有其象征寓意。如伞——风调雨顺;包袱——丰衣足食;太平板——四季太平;霸王鞭——文治武功;花瓶——平安美满…… 传统井陉拉花表现内容主要有《六合同春》、《卖绒线》、《盼五更》、《下关东》等。其表演人数多少不等,原为4-11人,现在,少则2人,多则不限,可百人、千人。
井陉拉花的音乐为独立乐种。既有河北吹歌的韵味,又有民歌、民间曲牌和戏曲曲牌的音调,还不乏浓厚的寺庙音乐和宫廷音乐的色彩。它古朴典雅、清爽动听、深沉美妙、刚健稳重,其风格特征是刚而不野、柔而不糜、华而不浮、悲而不泣,突出特点是节奏鲜明。与拉花舞蹈的沉稳、含蓄、刚健、豪迈风格交相辉映,乐舞融合,浑然一体。现在的井陉拉花,既保持了传统风格,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阵容庞大时,气势恢宏。队伍精炼时,特点突出。舞蹈语言多姿多彩,音乐旋律扣人心弦,更具丰富完美的情感容量和精彩动人的艺术张力。 井陉拉花的音乐为独立乐种,既有河北吹歌的韵味,又有寺庙音乐、宫廷音乐的色彩,刚而不野、柔而不靡、华而不浮、悲而不泣,与拉花舞蹈的深沉、含蓄、刚健、豪迈风格交相辉映,乐舞融合,浑然一体。传统拉花音乐多为宫、徵调式,其次还有商、羽调式,节奏偏慢,大多为4/4拍,特色伴奏乐器有掌锣等。
艺人传说,拉花过去并没有自己系统的音乐,只是以一些简单的打击乐伴奏的,现在的吴家垴拉花就仍保留着这种特点。今天所听到的拉花音乐也并非专为拉花所配,至于这些乐曲的由来,艺人中有两种传说:一种说是南正村人武金,官至主持礼仪的太常寺卿,告老还乡带回了宫廷音乐,如南正已故老人张淮等介绍拉花曲牌中的万年欢、爬山虎等,据老辈人讲在元朝就流行了。《中国古代舞蹈史》中提到元朝宫廷宴乐起奏中就有万年欢,可见武金将宫廷音乐流传于民间也是可能的。另一种说法是由寺庙僧道所传。过去僧道擅长吹奏乐器,乐手多与他们结下不解之缘,或切磋技艺,或让他们收徒传艺。井陉南石门的拉花乐队便是罗钵寺的僧人培养的。小儿番这首曲牌便是寺庙做醮常用的曲子。
过去水平高的拉花乐队不仅服务于舞蹈,而且也独立地作为特定寺庙的朝拜神乐使用,而拉花的内容或欢或悲、或愁或喜,均采用一成不变的音乐,和谐中不无不和谐。有些村的拉花就是先从这个寺庙学会音乐,再从另一个地方学会舞蹈,最后合在一起的。所以,拉花的音乐和舞蹈并非并存并现的。这一点恰与《正定府志》中所述相吻合:古者,舞不与歌奏同时,……今文庙之舞与歌奏合一。故乐一奏,而声容兼备焉。可见,作为参加民间祭祀活动的拉花音乐也很可能是舞与歌奏合一后形成的特定音乐。 拉花的传统化装、道具、服饰均与当地的民俗事项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所呈现的特点也就最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了。
梅开五福,竹报三多(传统对联)。旧时拉花男性角色的脸颊画有梅花,以寓五福,即寿、福、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书,洪范),也有的画菊(吉)花这样的吉祥之花的。他们的额心到鼻头之间画蝎、蛇、蜈蚣、壁虎、蟾蜍等五毒中的形象,以希望能够以禳虫毒(吕种玉《言鲭、谷雨五毒》)。女角中的丑婆脸上以右眼眉旁经鼻梁向左斜至颧骨画一白色的斜线或点,以达到煞邪(斜)之目的。
拉花的道具多是流传在汉族民间舞蹈中通用的道具,如彩绢、彩扇、伞、鞭、太平板等。在此基础上各种拉花均根据自身的需要而增设。如庄旺拉花货郎担,他表现的是货郎卖绒线的故事,就根据自己角色的需要而加入货郎鼓、货郎架。又如南平望拉花送美人,她表现的是护送美女入宫的故事,就加入化装匣以供美女梳洗打扮。但大多数的拉花中有着一种在其他民间舞蹈中不多见的道具--花瓶。
据《正定府志》载:花瓶为祭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祭器,以乞平安,现在仍可在民俗活动中见到,它何以作为道具出现,尚无依据,但却为拉花增添了几分美感。笔竿胡(也称滚胡)作为一种不在手中的道具,而是戴在男角的嘴唇上,可谓独具匠心,它通过上唇的撅起,带动笔竿滚动,从而夸张地表现出吹胡瞪眼的滑稽相。在跷子拉花的傻小子手中,手持红萝卜或莲花蕾之类的道具,这些道具的应用很明显为古代生殖崇拜的遗俗。
1934年成书的《井陉县志料》中印的拉花照片,属跷子拉花。他的服饰以戏装和清代平民服饰相杂,而井陉人酷爱戏剧,早在明末清初就已成风,那时的井陉村庄几乎没有一个村不建有自己的戏楼,装扮效仿戏剧中的人物盛行,《井陉县志料》也有解释:购置戏衣,岁时效伶人歌舞。后者,可能是买不起象样的戏衣,艺人只能穿日常生活服饰的结果。
地拉花的服饰大同小异,多沿用清代服饰,男的头戴瓜壳帽,上身穿偏襟长衫,前后下摆用针线撩起,罩坎肩,下身穿灯笼裤,腿扎绑带,腕扎扣袖,脚登云鞋,腰系彩绸,腰间且掖着两个绣工精美的钱袋。女角中的丑婆,大包头,扎绸子结花垂于右耳旁,上身穿偏襟大衫,腰系罗裙,腰扎彩绸,右肩斜背一包袱。其他女角,梳一根长辫垂于脑后,头上插花,身穿不过膝的偏襟长衫,罩镶边坎肩,下穿彩裤着彩鞋,腰扎彩绸,各角色均按所扮演老、中、青、少的年龄特征,在色彩上有所变化,即:青少要色彩鲜艳些,老中色彩需浅淡些。 拉花的乐器有大管、小管、膜笛、笙、龙头二胡、三弦、四股弦、敲琴、云锣、小镗子、小镲、扁鼓,乐队双管制达20人,现在多为单件乐器仅9人组成乐队。
拉花的乐曲由曲牌和民歌组成。它的曲牌约有十几首,如万年欢、春夏秋冬、爬山虎、小儿番、粉红莲、雁南飞、摸、八板等曲牌,八板这个曲牌被各村拉花普遍使用,艺人称踩着八板扭拉花。
古者所遗留的音乐,已很不适应舞蹈的表现力,一些村庄的拉花在发展中大量地吸收了当地流行的民歌小调,达到十首之多,有的唱与舞的内容结合,如货郎谣、盼五更等。但大部分唱与舞的内容毫不相关,如摘椒、边关调、寡妇难、梁山好汉、有个包大人等,但很大一部分村的拉花,至今仍只有单调的三、四支乐曲。
拉花的音乐调式多为宫、徽、羽调,多为 2/4或4/4的中速节奏。
拉花的音乐演奏起来古朴典雅,优美动听,那抑扬顿挫的音调,抒发了舞蹈刚劲、沉稳、豪放的情怀,造成声容兼备,在听觉和视觉上高度统一,给人以极大的美的享受。
拉花音乐既有河北吹歌的韵味,又有寺庙音乐的色彩。刚而不野,柔而不靡,华而不浮,悲而不泣,与拉花舞蹈的深沉、内涵、刚健、豪迈风格交辉相映,乐舞融合,浑然一体,给观众留下难忘的美感。
管子是拉花音乐中的灵魂,起领奏作用,在乐曲中时奏时停。那种淳朴、粗犷、浑厚、略带悲怅的音色,如泣如诉地将人带入往时井陉人民深重灾难之中,恰与舞蹈融为一体。小管的高亢,膜笛的滑音、颤音和花点与大管互相呼应,捧笙以三度、五度和弦将乐曲珠联璧合。云锣以其清脆悦耳的问答式的轮奏,复调旋律与大管配合。小镗子、小镲按花点击拍,严密的分工,紧密的配合,令人毫无齐奏乏味之感。管、笙、笛、云锣是拉花音乐中必不可少的主奏乐器,构成拉花特有的艺术魅力以及浓郁的乡土气息。 井陉拉花虽属秧歌范畴,但她又有显著的自身特点。她以抖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形成刚柔并济、粗犷含蓄的独特艺术风格。她舞姿健美、舒展大方、屈伸大度、抑扬迅变,擅于表现悲壮、眷恋、爱情、行进的情绪。
拉花同其他汉族民间舞蹈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它载歌载舞,动作属于秧歌范畴,它借用道具以物抒情,扬起双臂,使扇子、伞、板、鞭等上下翻飞,色彩斑斓婀娜多姿。这也是汉族民间舞蹈特有的风格。范成大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说: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拉花也没有脱离滑稽取笑的特色。如地拉花中的扫罗裙,跷子拉花中傻小子挑逗的低级趣味动作,男角的吹胡瞪眼皆起滑稽取笑作用,恐与当地群众的审美情趣有关。除以上所说,拉花有着明显的个性,别具一格的特色,这同当地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人们的欣赏习惯有关。它既来自人们的生活,动作必然是从生活中提炼、夸张、美化而成,她的韵律可概括为:猛和脆,拧和伸的内在力度弹性的对抗。
拉花的动作节奏多为两拍变换一个动作,动作之前皆有起法儿,这就是欲放先收。开始与衔接存在着时间差,强拍动作时要猛,爆发力要强,而动作过程象附点音符,象拉弓向外伸张,而在弱拍的后半拍干脆利索地收成衔接下一动作的准备姿态。艺人说扭拉花要蹬板,就是指合拍了没有,踩上了节奏就是板眼对了。拉花在起法时要急速吸气,给人明显的提气感,强拍后为呼气,随着动作的伸展将气慢慢舒出,气息运用影响着动作的情绪、动律和韵味,用得好,不仅风格特色鲜明,而且增强了艺术的魅力。
拉花既然处于开门见山、走路爬坡的自然环境里,爬坡则要迈步高抬腿,身体前俯,下坡则是双膝处于紧张状态,身体稍仰,因而,男性的舞步为起要跋,膝要屈,踩要稳。女性的舞步为进要弓,退要丁,脚外撇。屈膝是贯穿于动作的始终,即使是伸膝也是短暂的,每做一个动作主力腿皆随着动律起伏伸曲,而当双腿变换动作,就需借助力腿那踩地刹那用力一蹬去完成。尤其女性的舞步,犹如雨天蹬山,山陡路滑似的。艺人说迈步不过半块砖,后腿多以丁字步,促成了侧腰、进俯退仰的舞姿。
拉花的上肢动作与步伐是密切结合的。而上肢的肩是关键,肩的一顶、一耸、一拧、一压,最能突出拉花的风格。肩是臂肘手的发力点,肩带动臂而动作。如在左肩前顶左臂下垂向后抬勾腕,右肩耸起右臂曲肘在胸前勾腕,在强拍里左肩外拧,同时带起臂翻手甩至强拍抬扣。右肩又是下压,促使连锁反应带起臂和手的翻、拨、伸、收,使人感到内在力的对抗,富有弹性的伸与韧的张力。掌握拉花风格需细心体察肩、臂、手的韵律。 从表演形式上看,拉花可分为跷子拉花和地拉花两种。所谓跷子拉花即扮演女角者,脚踩跷子进行表演,代表流派是固地拉花,后来,还将跷子演化为一种犹如西方芭蕾舞中的立脚尖,以木削的戳跷捆绑于脚,且戳跷穿以鞋袜遮盖,犹如古代妇女的三寸金莲。表演时,演员只有始终保持立脚尖姿态才能表演。这种拉花中的女角虽为男扮女装,但因受戳跷的影响,使身体前倾、腆胸、塌腰、翘臀,移步娇媚,逼真地再现了古代妇女的神韵。
跷子拉花掌握难度大,经多时训练方能表演,俗有冬练三冬、春练三春之说,特别是脚绑戳跷的就更难。在井陉流传着一句固地的拉花--一片功'的歇后语,就是对戳跷难度的形容。清末明初,此类拉花进入鼎盛时期,被官方誉为井陉县的四大迎神赛会形式之三。随着妇女放足以及群众审美观的改变,这种拉花逐渐衰落。有的如南平望拉花从跷上解放下来,演变为一种不同于地拉花的地跷拉花。
地拉花顾名思义,是地上舞的拉花。由于这种拉花比跷子拉花没有杂技性,流传的也就较为广泛,特别是近年来拉花人数的大幅度增加、演出场地的扩大,许多舞蹈动作和阵形变化需要跑动才能完成,地拉花也就被广泛继承。到今天为止的南正、庄旺、南平望、长岗、庄子头、城关等拉花流派都属于地拉花。
从拉花风格的继承情况可以看出,继承本身就是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在继承的过程中,艺术也就不知不觉中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