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济南有什么特点
济南特点:
1、水系发达济南市河流分属黄河、小清河、海河三大水系。湖泊有大明湖、白云湖等。山区北麓有众多泉群出露,仅市区就有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四大泉群,被称作“泉城。
2、四季分明。济南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分,年平均气温13.6℃,1月最冷,平均气温-1.9℃;7月气温最高,平均气温27.0℃。年平均降水量614.0毫米。
3、地势南高北低。从南向北依次为低山丘陵、山前倾斜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
4、历史悠长,人才辈出。属今济南市籍的历史名人主要有:神医扁鹊、思想家邹衍、汉代学者伏生、汉代外交家终军,、一代名相房玄龄、名将秦琼、求法高僧唐人义净、“婉约派”代表李清照、“豪放派”代表辛弃疾、金元散曲家张养浩、杜仁杰等。
扩展资料:
济南位于山东省的中部,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形可分为三带北部临黄带、中部山前平原带、南部丘陵山区带。
济南北部为济阳坳陷、淄博—茌平坳陷,南部为鲁中隆起。地层南老北新,南部以古生界灰岩为主,北部以新生界黄土及砂砾沉积岩为主。岩层呈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三组断裂切成块状,奠定了济南的构造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济南市人民政府—济南概况
二、中国济南传统文化有哪些
1、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是起源于山东省地方传统曲艺形式,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最早流行于山东、华北、东北各地,解放后发展遍及中国。演唱者手执竹板或鸳鸯板,以快节奏击板叙唱,故又名竹板快书。
2、捏塑
捏塑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起源于山东菏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传入济南后,经李俊兴等老艺人的传承,逐渐形成了济南捏塑的独特风格。
3、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是山东省的民间舞蹈。最初起源于济南商河县,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民间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每年的元宵节,是鼓子秧歌演出活动的高潮日。
4、吕剧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
5、五音戏
五音戏,山东省中部的济南、淄博及周边地区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五音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唱腔婉转、妩媚,素有“北方越剧“之称。其发生、发展、定型经历了秧歌腔、周姑子戏、杂社和五音戏四个时期,地方特色浓郁,方言纯朴自然,娱乐性强,易引起观众共鸣。
三、济南的民俗文化
1、鼓子秧歌分布在今山东鲁北平原的商河地区,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鼓子秧歌源于北宋,成于明,盛于清。
据当地著名老艺人说,北宋年间,商河一带连年受灾,包公从河南到此放粮,赈济灾民,并由他的属下把鼓子秧歌传授给当地百姓。后来每逢新春佳节人们就跑起秧歌,以示对包公的感激之情,流传至今,相沿成俗。
2、羽毛画是中国独创的传统工艺,采用优质养殖家禽羽毛为原材料,以浮雕方式手工制作,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山东济南的羽毛画作品,设计新颖,底色自然流畅,色泽丰富鲜艳且永不褪色。曾多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览,被誉为“泉城老虎”。
3、章丘芯子起源于明朝,是受颤轿的启迪,起初人们为了驱逐邪魔祈求吉祥,将男女儿童扮成神话中的天神形象,在扎制的平台上或方桌上舞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化娱乐形式。
章丘芯子《三小赶脚》和《三打白骨精》既保留了民间传统艺术精髓,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糅合了杂技、化妆、服饰等技艺,造型新颖,表演俏皮,出色演绎了民间传统艺术。
4、“绣球灯”起源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境内的赵营村,是以手龙和绣球灯为道具,以武术和民艺相结合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
早在明末清初(公元1616年)的近400年前,在长清赵营村,组有武术团,武术团以武打动作为主,添加上民间春节扮玩的戏耍动作,编排了一套粗犷有力、洒脱豪放的手龙绣球舞。
人们以竹条扎制的手龙和绣球灯在有节奏的锣鼓声中尽情玩耍,随着时间的推移,历经漫长的400余年,玩耍的人们不断加工、整理,使“手龙绣球舞”日臻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表演艺术形式。
5、章丘梆子,也叫“东路梆子”、“山东讴”。流行地区以中东章丘为中心,是蒲州梆子经河北流入山东后形成,至少在一百五十年以前,即在这一带流行。此外,还保存有昆曲、本地乱弹、扬州乱弹、柳子、拨子、罗罗、二黄等声腔。乐器以大胡琴、胡琴为主。
6、济南皮影戏是由李克鳌带进来的,有77年历史了(1918年至1995年)。李克鳌原籍山东邹县李家楼人,农民出身,做过卖馍馍的生意。因为他颇爱皮影艺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跟曲阜的皮影艺人张盛旺学习。
7、济南风俗,每年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赏菊岩”上赏菊。自元代开始,就定九月九日为千佛山庙会。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8、 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的济阳鼓子秧歌,继被济南市政府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舞蹈类)之后,2006年12月31日,又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济阳鼓子秧歌兴起于明朝永乐年间,已有2000年的发展史,是黄河文化的优秀遗产。
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济阳鼓子秧歌分别在国家、省、市等各级艺术节上多次获得优秀组织奖、优秀表演奖、优秀演员奖。并多次赴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演出,博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
9、章丘扁鼓的起源,史料上没有记载,关于它的出处,众说纷纭。据相公镇巡检村老民间艺人姜兆金等人讲,相传扁鼓最早是由先民们从山西带过来的,在济南已流传六百多年。扁鼓乐队的规模,可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种,各种类型扁鼓乐队的组合形式,乐器配比均不相同。
10、《加古通》亦称“打长板”,流传于济南市平阴县境内孝直镇宋柳沟村一带,距今已有400年历史。由于此舞是用打击乐为伴奏,鼓点打法是击鼓边、鼓心、闷鼓,同时舞者手中道具夹板与锣鼓配合,而发出“加古通、加古通,加古、加古、加古通”的声响,由此而得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济南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