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

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当务之急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愈益突出。一方面,文化事业总体实力不强,结构不合理,机制不健全,受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不少文化企事业单位缺乏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文化领域一些深层次问题和体制性障碍日益凸显出来。解决这些长期积累的问题,惟一的出路在于改革。《决定》指出: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加强和改革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主要是管方向、管干部、管领导班子建设、管重大事项决定。进一步转变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实行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健全文化行业组织,增强服务功能和自律功能,提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积极培育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微观组织。

第二,以增加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要增加国家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在城市,要加大对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群艺馆建设的投入,加强社区和居民小区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广大群众就近、经济和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在农村,要加强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建设。要大力扶持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坚持在发展中搞活,在搞活中发展,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水平。

第三,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以改革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面向群众、面向市场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国有和国家控股的文化企业。要对文化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以骨干文化企业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推进集团化建设,打造一批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微观主体,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第四,健全文化市场体系,规范文化市场秩序。要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进一步理顺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加强文化市场法制建设,统一文化市场管理规则,实行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严厉打击盗版、非法出版、非法营销等不法活动,进一步整顿文化市场秩序。

第五,健全对外文化交流机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有步骤、有选择地扩大对外开放。探索建立吸收国外优秀文化和先进技术,抵制腐朽文化,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放格局。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扶持一批文化企事业单位,做大做强一批对外文化交流的文化品牌,鼓励具有民族特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扩大文化产品出口份额,使我国文化产品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文化产业如何发展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回归并超越乡土中国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出‘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因为我们的乡村现在正处于衰落的状态,贫困村、空巢村、老人村、留守儿童村,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不争的事实。留给人们的不是乡愁而是实实在在的乡衰。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与本质是回归乡土中国,同时在现代化条件下超越乡土中国。乡土中国问题的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乡村不发展,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发展,乡村社会不小康,中国社会就不能全面实现小康,乡土文化得不到重构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弘扬。”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导范建华一语中的。

可以说,在城镇化的过程中, 中国农村面临着传统农业逐渐衰弱、农村空心化、农村生活逐渐没落等问题。作为三农问题的焦点,“空心村”的问题更是由来已久。所谓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说到底当前乡村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要留得住人。

在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发展如火如荼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地方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脱贫攻坚的好路子。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仍需注意一些问题。范建华认为,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旅游小镇和特色产业小镇混为一谈;要注重打造田园综合体,突出抓好生产、生活、生态“三生”,打造农业、加工业和服务业“三业”,做好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工作。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支撑

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实现三个转变

画家云集墨香飘逸,空心村变世外桃源,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这里是邯郸市永年区王边明清古村落。上世纪80年代,随着村民相继搬迁至新村,古村落彻底被闲置。2014年,画家陈玉东被这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吸引,遂与村里签订合同,建立了自己的画室工作室,著名艺术批评家栗宪庭还为老村题词“王边溪谷”。随后相继有一批全国知名的书法家、画家来到这里建立工作室,王边溪谷由此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画家村。像北京宋庄一样,王边溪谷幸运地迎来了重生。

目前全国自上而下掀起了“乡村振兴”热潮,其中不乏不少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未能完全尊重乡村产业发展规律,未能充分重视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发展模式不接地气等。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导王广振认为,热潮背后存在以下问题:简单把城市规划、景观规划搬到乡村,只在乡村层面规划乡村而没有城镇顶层设计,过于重视经济追求而忽略文化设计,产业设计与规划可持续不足,缺乏产业发展源动力等。“发展美丽乡村必须把握四个基本点,包括美丽乡村、特色产业、乡愁记忆、生态农业等,无论发展什么产业都要密切联系老百姓,发展集体经济,要激发大家的热情,吸引老百姓参与,深入其中”。

习俗、礼仪、建筑诸此种种,皆是散落在角角落落、携带乡愁基因的重要载体。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疑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重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支撑,特色文化大多根植于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要抢抓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卞靖如是说,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首先需要实现三个转变,包括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表面展示向深度挖掘转变,要素流出向要素集聚转变等。在做好特色文化产业可观性、可娱性、可参与性的基础上,保护传承好乡村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

破除行政地域的限制

文化资源开发要进行科学的路径分析与排序

充分重视前期高水平的策划规划的重要性,合理利用在地产业资源基础,借时趁势打造IP内容品牌,有效对接专业的运营与管理,这样才能将“一手好牌”打好。

永年区隶属邯郸市,自古享有“商贾云集,富饶中原”之誉,七千多年前就孕育了仰韶文化等人类早期文明,境内有广府古城、弘济桥、仰韶文化遗址、赵王陵遗址等多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我国太极拳的中兴发祥之地,广府镇诞生了杨式、武式太极拳,并派生出吴式和孙式太极拳。

针对永年区文化产业如何发展这一具体问题,对外经贸大学文化与休闲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吴承忠认为,目前永年尚缺乏科学的产业规划,目标定位不明确,产业发展路径不先进。在城市经济运营越来越依靠休闲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建议永年区首先进行科学的文化资源开发路径分析与排序,以国际太极拳旅游客源市场为龙头,带动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以及本地旅游市场的快速增长,做大做强太极文化。在做好文化产业功能分区的同时,在后期景区深度开发过程中做好细节与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旅游营销。

用开放的眼光、更现代的理念大胆走出去,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通,激发地方文化产业活力。“永年地区要注重资源整合,破除行政地域的限制。”北京工业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王国华在《文化产业与乡村复兴》的主旨演讲中这样谈到。整合永年的文化资源需要围绕文化圈、文化带、文化脉络,打造出一个定位精准的市场主题。在突出视觉震撼力、历史穿透力,生活渗透力等的同时,博采众长,借助高科技手段做活文化旅游资源。

乡村文旅要谨防“叶公好龙”

坚持文化导向 解决好生态问题

众所周知,邯郸既是老工业城市,同时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坐拥以“赵文化”为核心的女娲文化、磁山文化、建安文化、石窟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十大文化脉系,新时代下,文化产业将成为邯郸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导齐勇峰现场表示,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做大做强地方文化产业。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齐勇峰一再强调,现代化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坚持以生态文明为重点,建设美丽乡村。在发展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坚持文化导向,通过文化渗透实现乡土人文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

与此同时,中国社科院研究院、博导章建刚认为,在发掘地方文旅资源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尤其需要谨防“叶公好龙”这一现象,要明确自己的需求,以市场化、现代化、城市化的思路考虑地方文化产业开发,以人为本,既要注意引进与留住人才,同时也要在游客细分的基础上想游客之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