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很穷吗?

不会的,2019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561.3亿元,比上年增长7.8%,比全省高0.3个百分点。

宣城为长三角城市群成员,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两翼”之一,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全市生产总值1561.3亿元,比上年增长7.8%,比全省高0.3个百分点,经济总量排位在全省十六个市和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中均实现前移。

2019年财政收入254.7亿元,增长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0%和10.3%;进出口总额18.7亿美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9家,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42元,比上年增长9.6%,人均消费支出16644元,增长9.4%。

扩展资料:

宣城市的相关情况:

1、2019年,宣绩高铁开工建设,商合杭高铁、芜宣机场加快推进,芜申运河郎溪定埠港开港运营,宁宣杭高速高淳段、临安段和溧宁高速溧阳段开工建设,临安至绩溪首条浙皖省际公交线路开通。完成市政道路项目32个,中心城区“二环”闭合,“四环八射”框架基本形成。

2、2000年撤地建市,现辖宣州区、宁国市、广德市和郎溪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全市国土面积12340平方公里,居全省第4位。

参考资料来源:宣城市人民政府-宣城概况

宣城 这个城市怎么样啊??

宣城,公元前109年设郡,历代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范晔、谢脁、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众多的人文遗迹,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的赞辞,更因谢脁、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咏,而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宣城地处皖南山区和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东连天目,南倚黄山,西靠九华,域内襟山带水,风景绝佳。敬亭、柏枧、水西、龙须四山峰峦叠翠;青弋江、水阳江两水相依;南漪湖、太平湖、青龙湖三湖星罗棋布;清凉峰、板桥、扬子鳄诸自然保护区,不仅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夺人眼目,更以巧夺天然的风光独揽胜境。

宣城人文胜迹遍布,谢脁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四大名楼;敬亭山为名符其实的“江南诗山”,现存敬亭山麓的广教寺双塔,以其对唐塔风格的继承与革新,成为全国仅存,因而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称为“天下四绝”之一的太极洞,以其中空博大的气象成为溶洞奇观;宣城名人辈出,梅尧臣、梅询、梅鼎祚、梅守德、梅清、梅文鼎、梅光迪,使之有“宣城梅花遍地开”一说;宣城是宣纸、宣笔、徽墨的原产地域,2004年被授予“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称号;以三雕艺术、徽墨、徽菜、明清古民居称誉海内外的绩溪,因胡雪岩、胡开文、胡适、汪静之等而享有“邑小士多”的美名;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使泾县桃花潭名扬海内外,“泾县吴”自始祖吴文举迁居泾县茂林以来,历代仕子如林。

宣城物产丰饶,南湖银鱼、水阳河蟹、水东蜜枣、广德毛竹板栗、宁国山核桃以及敬亭绿雪、涌溪火青、黄花云尖等绿茶系列,皆属地方土特名产,而其中尤以宣纸宣笔、旌德三麻、绩溪蚕丝、徽墨、唐代“宣州红线毯”、宋代“宣城诸葛笔”、明代“宣城木瓜”、“宣城雪梨”扬名华夏。

2000年,宣城地区撤地设市,现辖宣州、宁国、郎溪、广德、泾县、绩溪、旌德五县一市一区,面积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5万。凭皖赣、宣杭两铁路,318、205两国道保持着与外界畅通的气象,从古至今以地利之便,交通畅达,商品集散,成为江南通都大邑。

改革开放以来,宣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台阶。200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6.7亿元,经济总量跃上300亿元的新台阶。人均生产总值继2005年突破1000美元后达到13051元(折合1716美元)。

宣城的经济水平怎样?

宣城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较低水平。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96‰,比上年上升1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23‰,上升0.3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3.74‰,上升0.65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73万人,常住人口268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53元,比上年增长10.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391元,增长8.9%,其中,食品支出增长8%,衣着支出增长24.7%,交通通讯支出增长23.9%,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44.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3%,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44元,比上年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63元,增长13.4%,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5.7%,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16.1%,居住支出增长1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0.9%,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工作稳步加强。2004年全市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与基金收入双增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8万人,基金收入同比增长23%;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2.71万人,基金收入同比增长21%;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4.12万人,基金收入增长27%。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新增就业岗位21277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829人,“4050”人员再就业1479人。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有了新突破,启动实施了省属农垦企业参保和工伤保险工作,建立了养老保险市级调剂金制度。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858 张,收养各类人员683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 683 处。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共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95万元。

宣城的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35.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增幅较上年提高个2.1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08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101.98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83.60亿元,增长8.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8793元,比上年增加1240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三次产业比例为21.3∶43.3∶35.4。

市场物价持续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0%。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上涨0.6%,居住类价格上涨4.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9.6%。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5%。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实现增加值122.31 亿元,增长 10.0 %,占宣城市生产总值的51.9%。其中,第一产业 13.29亿元,增长4.6 %;第二产业 62.29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 46.73 亿元,增长9.2 %。

企业景气指数继续看好。据全市83家企业景气调查显示,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 129.0 ,比三季度上涨14.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景气指数为135.8,比三季度上涨6.3个百分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4.9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抗自然灾害能力仍然不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煤电油运依然紧张,部分行业生产盈利能力减弱;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总体偏低,收入差距较大;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