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后疫情时代,大家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经过半年之久的疫情影响,许多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疫情之前,许多人更关注商品的品牌化和高端化,比如购买时尚品,不仅是满足自己的需求,还需要获得他人的赞同和赞赏。
而疫情之后,人们更加关注商品的价格和品质,认为该花的就花,不该花的则省。消费观念更加理性、更关注自身需求,开始悄然引领一波新的消费潮流。
质优价廉的消费转变
根据麦肯锡在去年底发布的《2020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有60%的受访者表示,就算生活富裕,也希望把钱“花在刀刃上”。报告指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主流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跟前几年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大家更注重高性价比,也会大幅削减非必需品的开支。
事实上,在新冠疫情出现之前,这种消费转向也在中国出现了苗头。比如像小米、网易严选、名创优品等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意识到,戴森吹风真的是不错,但雷军出品的小米吹风机也挺好用。
再比如,最近几年像优衣库等性价比很高的日用消费品品牌备受欢迎,也说明在基础性的日用品上,人们还是会去追求性价比。对于不同收入阶层,在衣食住行不同的消费品类中,也会有不同的性价比的考虑。在过去几年中,国人已经对高端品牌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购买经验,如今对于高端商品的消费已经变得非常理性。
近日,两家奢侈品巨头集团LVMH和Kering都发布了上半年业绩,Kering利润同比下降58%,LVMH营业利润下降了68%。作为奢侈品电商里为数不多存留下来的玩家之一,寺库也在连续盈利十四个季度后首度出现亏损。
消费需求带来行业新机遇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人们对平价品牌的热衷,将带动这一行业的快速发展。以日本为例,在经济大衰退的过程中,日本兴起了两个行业。
一个是百元店,在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后,百元店开始大行其道,奢侈消费退潮,“物美价廉”的消费成为主流。另一个是高性价比成衣店,最典型的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优衣库。它承接了大衰退中的消费降级,成为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中罕有的逆势爆发性成长的企业。
另外,疫情过后年轻人的消费行为更趋理性。有数据显示,今年6月在拼多多购物的90后人数接近1月的12倍,疫情后,越来越多年轻人正从向“多多党”靠拢,从原来的不屑一顾到享受“薅羊毛”的快乐。
后疫情时代,人们更倾向于购买本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这对于我国本土品牌将是一次重要的机遇。而人们对经济形势的担忧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因此各行业和品牌需要制定新的策略以突出产品的价值,服务消费者对‘物有所值’的期待。
二、疫情过后,旅游业何时才能迎来报复性消费?
最近这段时间,旅游圈人士内心是开心且充满希望的。从本月初发布的防疫新十条,到前两天发布的对新冠病毒感染的 " 乙类乙管 ",再到明年 1 月 8 日即将有序恢复的护照申请、旅游签注等,让不少人感叹:三年了,终于可以畅快地浪一回了。
在接连的好消息的刺激下,不少在线旅游平台上,机票、酒店、签证的相关数据都出现了大幅增长。大部分人在观望的同时,有一小部分人,已经付诸行动了。
一张单程机票加上落地签
他飞去曼谷跨年了
昨天,杭州小伙小翁在朋友圈发了几张泰国曼谷街头的照片,引来一群好友羡慕。这要是在三年前,去曼谷旅游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不过现在却显得格外来之不易。
" 我是从上海出发的,直飞曼谷,单程机票两千元左右。" 小翁说," 整个行程都很顺利,出关顺利,落地签也顺利。曾经的那种说走就走的感觉,好像又回来了。" 接下来几天,他将在曼谷街头随意地走走逛逛,放松心情,同时,也来一场久违的旅行跨年。
记者了解到,12 月 26 日出入境政策优化后,就有旅客在去哪儿平台上预订了元旦飞往泰国的机票,开启三年来首次出国之旅。去哪儿平台上,12 月 27 日一天,搜索元旦前出发的国际机票人数,环比上周增长 8.5 倍,预订量环比上周同一时间增长 1.8 倍。
护照及签证优化政策是跨境优化后的又一有力举措,12 月 26 日的新规对海外签证办理已经产生显著正向作用,来自携程签证的数据:截至 12 月 27 日中午 12 时,当天携程平台海外签证搜索量环比前一日提升 8 倍,签证咨询量环比增长 150%。
新加坡、日本、泰国、马来西亚、韩国、美国、土耳其、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作为历年来出境游的热门目的地,也是携程历年签证办理量 top10 的热门国家,据了解,这些热门旅游国家对应领馆、签证中心已完全开放,旅游、探亲、商务等各类型业务均可正常办理。
据了解到,近期办理签证的客群以商务出行为主,12 月 26 日晚入境隔离取消政策发布后,12 月 27 日在携程咨询签证的游客,主要是以旅游为出行动机。
第一波 " 阳康 " 撑起元旦旅游消费
机票预订量日增幅最高达三成
12 月 7 日 " 新十条 " 发布后首个周末(12 月 10 日至 11 日),首批旅客涌向三亚、海口、昆明、厦门等旅游城市。随后,去哪儿平台上国内机票预订量经历了短暂下降后迎来稳步上升。12 月 19 日,随着第一波 " 阳康 " 恢复正常的生活,元旦期间出发的机票预订量也开始逐日增长,去哪儿平台上国内机票单日最高增幅达三成。
同程旅行数据也显示,元旦假期出行的火车票订单中,跨省出行订单占比近五成,机票订单均价也较去年同期上涨 32%。国内部分长线游目的地将在元旦迎来新一年的第一轮客流高峰,其中,西双版纳、厦门和三亚旅游热度增长最为显著,西双版纳元旦假期出行的酒店预订量同比上涨超 10 倍。
携程数据则显示,元旦期间热门旅游城市 TOP10 为上海、北京、成都、杭州、深圳、广州、南京、重庆、厦门、三亚。元旦高星酒店价格涨幅均值达 10%。跨年当晚酒店最贵,部分城市价格涨幅高达 15% 以上。

在去哪儿平台上,北京出发的机票、火车票预订量率先增长,自 12 月 23 日起,成都、广州、上海出发的预订量增速加快。深圳、杭州、重庆的机票预订快速增长期在 12 月 25 日后。
跨年热门目的地集中在哪儿?去哪儿数据显示,成都、北京、三亚、上海、海口、重庆、昆明、深圳、广州、西安是最热门的元旦跨省游目的地。
机票价格怎么样?在去哪儿旅行 App 上,目前仍有 1 折左右的元旦低价票在售,裸票价格在 100-250 元之间,如 12 月 30 日上海 - 北京、长沙 - 厦门,12 月 31 日北京 - 沈阳、青岛 - 上海,1 月 1 日广州 - 上海、武汉 - 广州。
中国旅游市场的整体复苏
或许就在这个春节
有人说走就走,也有人目前还抱着观望的心态。但不得不说,总体趋势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 早在几个月前,我就跟家里 8 岁的小姑娘约好去滑一次雪。班上四十几个同学,有一大半上一个冬天都去滑过雪了,小姑娘很是羡慕。" 杭州的杨先生告诉记者," 再说了,现在滑雪并不用大老远地跑东北,浙江就有不少的滑雪场。"
不过,因为最近这一波感染高峰,杨先生和女儿的约定恐怕要调整一下了。" 我们全家都倒下了,女儿也发了三天的高烧,虽然抗原一直显示为阴性,但原本定在元旦小长假的滑雪之行不得不延后了。"
杨先生说,自己之前一直觉得元旦节其实是一个不错的出行时机。搜了一下门票酒店,无论是安吉还是桐庐,都还有不少剩余。" 可现在我犹豫了,倒不是
三、疫情过后,旅游业何去何从?
我们都知道,在疫情期间,旅游行业是一个受冲击格外大的行业。这个行业的“外伤”,我们都能看到,也很容易理解,就是需求锐减。
就拿航班来说吧。国际旅行数据提供商OAG做了一个统计,进入五月,全球航班的数量相比起去年下降了70%左右。在疫情较为严重的美国和欧洲,5月航班数量同比下滑接近85%。像是伦敦的希思罗机场,去年4月总计承接了680万的旅客,今年4月只有20万人;而美国的交通安检部门呢,去年4月经手的旅客有7000万,今年只有320万。
相比起欧美,中国的情况当然好很多,不过从数据来看,恢复的过程仍然路漫漫。根据OAG的统计,截止到5月份,中国航班数量相比起去年仍然低30%。
不过,如果单看需求的下降,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件事对于旅游业的冲击。旅游业是个很特殊的行业,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决定了,这本来就是一个抗压能力比较弱的行业。需求锐减,是旅游业的外伤;旅游业自己本身的脆弱性,也同时在制造“内伤”。
我们还是拿航空业来举例。如果你不了解这个行业,可能会觉得,这个行业财大气粗啊,毕竟坐一次飞机那么贵,飞机上还有各种各样的收费服务。
但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样。航空业是一个“薄利多销”的行业,利润薄到什么程度呢?
《华尔街日报》做过一个分析,说在国外,如果一趟航班有100个座位,利润有多少呢?利润只有1个座位赚的钱。
剩下的99个座位,覆盖了各种各样的成本,比如燃油的费用需要29个座位的收入来覆盖,人员薪水需要20个座位,政府税费需要14个座位,维修费用需要11个座位等等。反正这么算下来,这么一趟100人的飞机,得有99%的上座率才能赚到钱。
当然,平均下来没有那么夸张。总体来说,对于国外的航空公司来说,上座率达到2/3,才有赚钱的可能。
那咱们国内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我在公众号“蓝翼说”上看到一个分析,说国内一趟航班,从每个乘客身上,也就能赚到一两杯星巴克的钱。
如果把国内三大航的利润拿出来,除以运送的旅客人数,你会发现,国航平均运送一个旅客,赚63块;东航赚27块;南航赚20块,而这三大航的业绩已经算非常不错了。
当然,这种计算方式比较粗暴,不过通过这笔账,我们能很直观地理解,为什么旅游业的抗打击能力不强。
所以你看,为什么我说,旅游业可能不得不做出改变:如果疫情持续,或者说,在不同地点、不同季节反复暴发,旅游业现在这么脆弱的经营模式,是很难抵抗住这样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
四、为什么要研究疫情前后旅游消费者行为变化
掌握市场规律。疫情后的购买出行时间差相比疫情前有所延长,说明用户的出游决策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为什么要研究疫情前后旅游消费者行为变化,需要了解市场规律。衡量出游利弊的因素与考虑时间增多,因此有将出行日期延长的趋势。
五、疫情之下的后疫情时代消费者的行为有何变化?
疫情对大众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态度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疫情前,效果,成分,品牌,服务体验,跟风代言是线上人群考虑购买的主要因素,疫情当下,健康,安全性,专家意见,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成为更多考虑消费的原因。疫情的考验让物质财富在价值观中的重要性迅速下降,伴随着而后洪水,国外疫情和国际局势变得严峻,消费者的心理更加趋于保守和理性。
与此同时,疫情的突如其来拉动中国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人们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期待享受生活、更加大胆追求美的享受和体验,尝试新鲜事物。同时也会较疫情之前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感恩自然。疫情期间和隔离期积压的孤独感将在后疫情时代迎来巨大释放。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等线上社交需求的红利释放,各行业纷纷依托于直播平台进行试水,开始布局自己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后疫情时代,直播+电商的模式已从最初的自救手段转化成为如今企业布局线上标配。在美妆行业中,直播作为线上购买渠道在各城市线级消费者中呈现出极高的提及率,在低城市线级消费者中渗透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