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跟团旅行被导游强制消费了的话,该去哪些部门投诉呢?

可以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并要求旅行社赔偿。根据法律规定,由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业整顿。

二、国庆假期出游时,有哪些法律常识可以在关键时刻解决问题?

1.报了旅行社,临时有事,能不能退费?能。但是得按标准来。游客出发前七天取消行程,全额退费。出发前7到4天,退50%,出发前3天到1天,退40%。出发当天,退20%。遇到霸王条款,旅行社不给退?你管他合同怎么写,文旅部的《团队境内旅游合同》是有明文规定的。旅行社不给你退,打12301.全国旅游监督服务平台的电话。

2.游玩一半,想脱团,能不能退费?能,就是麻烦,要起诉。而且这项退费,比我们讨论第一条要扯淡很多。前面不是说出发当日,你改行程,可以退20%嘛。但是如果你参团了,去到机场了,准备登机了,临时取消行程,写个离团协议,可以要求退还除机票外的大部分费用。如果旅行社不愿意退费,那么你起诉他们,法院会支持你。因为我们国家的旅游法本质上是保护消费者,旅行社在这里吃个暗亏。当然,这并不是你能打赢官司的根本原因。你能要求更高的退费金额,仅仅是因为大部分旅行社无法举证自己已经提前将你的费用支付给旅游地的酒店以及景区。大部分旅行社买机票高铁票都是现金,但是酒店和景区等都是月结。所以旅行社无法自证你这笔钱已经花出去了。那么法院自然判你可以把房费餐费门票费拿回来,但是交通费一般会扣除。

3.在外面玩,受伤了,旅行社要不要承担责任?百分之九十九要。具体看你为什么受伤,你遇到车祸了,在酒店被热水烫了,被人抢了,回来以后直接跟旅行社商量赔偿问题。嗯,他们一般会主动跟你商量,因为闹大了,轻则影响生意,重则停业整顿。商量不成,那就打官司咯。法院是支持你的。

三、在旅游中被强制消费怎么解决

双方协商;

2、向消费者协会、旅游投诉受理机构或者有关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3、根据与旅游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4、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5、游客有权在旅游行程结束后三十日内,要求旅行社为其办理退货并先行垫付退货货款,或者退还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的费用。

【法律依据】《合同法》第一百二十八条,当事人可以通过和解或者调解解决合同争议。当事人不愿和解、调解或者和解、调解不成的,可以根据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根据仲裁协议向中国仲裁机构或者其他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没有订立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应当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仲裁裁决、调解书;拒不履行的,对方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执行。(《合同法》将于2020年12月31日失效)。

《民法典》第五百九十三条,当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的,应当依法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间的纠纷,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约定处理。(《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生效)。

实际情景中,个案详情有所差异,为了精准快速​的解决您的问题,保障您的合法权益,建议您向专业律师说明详细情况,1对1解决您的实际问题。报名的时候合同签规范了,如果是购物团,也只是说双方约定要去购物店。

其次,并没有哪一家会在合同上写明一定要购物且规定多少钱的。所有合同中的购物店只能是自由购物,自愿购物!

万一真碰到导游逼购物的情况,一定不能容忍,找报名的旅行社投诉,寻求帮助!旅行社不予以解决,可直接投诉至政府主管部门。

最后,还是号召大家选择品质好的旅游产品,有条件的可以选择私人定制行程。

要相信羊毛出在羊身上,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多交一分钱,一定会在你的行程中多一分快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明确规定,对于强制性消费消费者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消费行为,如发生纠纷同样规定了消费者的救济途径:

(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三)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消费者可以索回一定损失,但一般不会是全部,因为强制消费有多种因素,比如,你不需要消费此类商品,但强制消费后你也消费了,这在索赔过程中有可能是你得到全部赔偿,这就算你“白”消费,白吃白用白拿,不过一般不会这样,除上述救济途径获得赔偿外,工商部门还会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罚,包括没收违法所得,处罚金等。

还有的是以“托”的形式进行欺骗性强制消费的,这涉嫌犯罪,除工商行政部门做相应处罚外,公安机关还可以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理进行处理。

四、如果遇到隐形消费怎么办

这样的情况要坚决表明立场,不会额外消费,坚定自己的立场,他们也不敢太强硬,必要时候可以给消费者协会打电话或者报警。

五、旅行社隐形消费?

旅行社如果收入了不正当的费用的话你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找好证据就去投诉吧,你越是想省事它就越找事

六、隐形消费什么意思

  想必有很多人都意识到了有些餐馆内都是存在着隐形消费的,遇到隐形消费应该怎么去投诉?隐形消费是什么意思?跟着我一起来看看。

  隐形消费什么意思

  商家在销售商品时通过一些隐形的手段向消费者出售或变相出售消费者并不需要的商品。

  隐形消费陷阱的种类很多,如商家的打折陷阱、“返券”陷阱、“赠送礼品”陷阱等等,这些手法的目的就是让消费者多花钱消费。应对这些陷阱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其一就是克制消费,消费者要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其二就是消费者不要贪小便宜。

  消费者在开办某些银行业务时就没有被告知某些隐形费用,例如办信用卡时,某行条款中有“乙方以外币结算方式进行的消费和取现所产生的其他货币与美元的清算汇率按照国际信用卡组织及甲方的最新规定办理,乙方同意承担因此而产生的所有汇兑损失、佣金、费用及收费。”其中,“最新规定”和“所有费用及收费”就很含糊不清,办卡者在成功成为客户时就自动失去了辩驳的机会。还有某些银行在销售完产品后没有建立产品账户或注明产品到期日,导致消费者在购买后因为遗失合同书而无法及时了解产品到期和收益情况。

  隐形条款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原因有二,其一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机构故意隐瞒;其二为消费者在选择时漠不关心。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隐形条款并非不在合同规范的内容当中,只是由于受到的关注不够而常常被忽视。

  隐形消费怎么投诉

  自行协商。当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消费者要想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可以采取和经营者自行协商的方式去解决矛盾和纠纷,按照法律的规定,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要求经营者承担应有的赔偿责任。

  达成和解。当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假如和经营者坐下来了,大家对维权和赔偿事宜谈得差不多了,双方就可以达成和解协议,和解协议达成,双方的矛盾也就解决了。

  向消协投诉。当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消费者可以选择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和曝光这些侵权行为,让这些违法行为无处遁形,也可以规范经营者的行为。

  消协调解。当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消费者向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投诉后,可以请求消费者权益协会居中调解,由第三方监管机构充当调节者,以此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申请仲裁。当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消费者和经营者未达成调解协议或并未和解的,可以向商事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由商事仲裁机构经过法定的仲裁程序,由仲裁委的裁决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向法院起诉。当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消费者和经营者未就维权事宜达成一致意见的,消费者可以向经营者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起诉,用司法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因此当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消费者要维权,一定要采取合法合规的方式去维权,不要让自己从受害者变成侵害者。

  餐饮隐性消费啥也没点已消费几十

  近日,广东深圳市民王女士向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投诉称,她和朋友在一牛肉火锅店就餐,结账时发现每份餐具被收取了3元钱。商家称“餐具本来就是收费的”。而市消委会对此回应称,经营者使用格式条款,应当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注意与其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否则格式条款的内容无效。

  从餐具费到餐位费,从茶水费到酱料费,《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餐饮行业存在各式各样的隐性消费,点餐时店家不主动告知需要收费,结账时却计入账单。北京、天津、浙江、江西等地20多位群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餐饮行业隐性消费由来已久、司空见惯,希望相关部门进行规范、整治。

  隐形消费怎么投诉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清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消费者维权各项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购买前了解商品属性。对于商品的种类、规格。性能、原材料、结构、合格证,出厂日期、消费期限、使用说明、售后服务等有关商品自身的情况以及商标、厂家、生产地、经销者等关于商品生产经营者的情况应尽可能地了解。

  3、保存购买凭证。购买后应尽可能要求销售者出具发票、收据或其他书面的证明材料,以便在受到侵害时,能够有效地进行索赔。

  4、自动与商家协商。当发现购买商品与自己的需要不相符合时第一时间与商家协商沟通,指出自己的购买目的与产品不符合,申请更换或者退货。

  5、 网购-七天无理由退换货。从2014年3月15日起针对网上购物,商品不符合自己需求,买家可以在签收日起七天无理由退换货。无理由退换货的前提是该商品未被拆封。

  6、 12315维权。在与商家沟通无果的情况下,可以拨打12315电话,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此途径为最直接,最有效的寻找法律维权的方法。能给予不法商家最有效的惩罚。再使用12315维权之前,最好能保留商家不正当交易的有效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