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苏有哪些地方风俗?
1、江苏传统节日文化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苏州端午习俗、南京秦淮灯会、姜堰溱潼会船分别代表中国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元宵节和清明节等地域特色的文化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仓七夕节、金坛柚山放灯节、宜兴观蝶节等形式独特的民俗活动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江苏传统生产商贸、生活消费以及礼仪习俗比较典型的有扬州“三把刀”(菜刀、剃头刀和修脚刀,分别指代饮食、理发和沐浴行业习俗)、海州湾渔俗、洪泽湖渔家婚嫁礼俗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苏南人重工商,缫丝织布,心灵手巧。同样是饮食民俗,苏南人口味偏甜,嗜品茶;苏北人口味偏辛辣,好饮酒。
4、同样是游艺习俗,江南注重观赏性、娱乐性,江北则注意观赏性、娱乐性的同时也重视功利性:江南无锡惠山泥人、苏州虎丘捏相都是栩栩如生的艺术珍品,江北盐城、海安等地的面塑及东台等地的糖塑既可观赏也可食用。
5、元宵节江南的花灯玲珑多姿,徐州丰沛及连云港等地的面灯不但可以照明、观赏,而且还是农历二月二青壮年强身健体的传统食品。
扩展资料:
江苏代表文化:
1、昆曲。
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
2、扬剧。
扬剧是发源于江苏扬州,成长于上海的戏曲剧种。它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原名“淮扬文戏”,30年代中期称为"淮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
3、扬州玉雕。
扬州是我国玉器的主要产区,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在江淮东部龙虬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玉璜、玉管等物,扬州汉代墓葬亦出土不少玉器,品类繁多,造型优美,且已采用透雕、阴线刻和浅浮雕手法。唐代的扬州玉器工艺又达到新高峰,宋代扬州玉雕出现了镂雕和练条技艺,为后来特色技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4、苏州缂丝织造技艺。
缂丝,又名刻丝,是中国古老、独特的一种传统织造工艺,主要存在于苏州及其周边地区。苏州缂丝自南宋以后,盛名全国,成为主要产地。明清时代,苏州缂丝仍昌盛不衰。 缂丝素以制作精良、浑朴高雅、艳中且秀的特点,在丝织品中列为最高品第,并是最早用作制造艺术欣赏品的丝织物。
二、苏州市过节风俗
苏州习俗:春节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自春节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准安人传说,吃汤团可以接财神,所以从大年初一清晨就开始下汤团,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汤团吃。武进县妇女春节剪松柏枝,绕以红丝,戴在发髻上,据说可以长寿.
自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 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三、苏州风土人情及地方特色
(一)戏曲
苏州是昆剧和苏剧的故乡。中国首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剧,兴起于元末明初时苏州的昆山、太仓一带。自明代隆庆、万历之交,至清代康熙、嘉庆年间,昆剧由于得到革新而迅速兴盛。
(二)苏绣
发源于苏州吴县一带,不过现已遍布大江南北。苏州的婚纱也是一绝。苏州虎丘婚纱位于苏州城北,素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称。虎丘是苏州专业从事婚纱制造、批发的生产基地,为中国两大婚纱生产基地之一。
(三)节日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乞七节,又名女儿节。民间传说在这天晚上,喜鹊成群结队飞向银河,搭成鹊桥,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鹊桥上相会。吴地有一种民间习俗,在七夕之夜祭祖织女,并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叫做“乞巧”。
四、苏州地区传统民俗节日有?
苏州地区传统民俗节日
轧神仙 农历四月十四
农历四月十四是吕洞宾(“八仙”之一)的仙诞,俗称“神仙生日”。这一天,前往阊门神仙庙进香者甚多,传说吕洞宾在这一天混迹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凡有奇疾难愈者,往往有缘得到治疗,大家都想碰碰运气,得到仙人的恩惠,俗称“轧神仙”。现已成为一种民间的庙会活动。
曝书翻经 农历六月初六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苏州有晒书习俗。各寺庙将所藏经书搬出来晒一晒,僧人趁机召集乡村老妇开“翻经会”,由她们在烈日下翻经曝晒,宣称“翻经十遍,来世可转男身”。
又有民谚云:“六月六,狗惚浴。”(苏州方言将洗澡叫做惚浴)是日将小猫小狗牵到河中沐浴,可避虱蚤。
吃雷斋素 农历六月廿四
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雷尊生日。吃“雷斋素”,就是为了崇奉雷尊而吃素,据说可以消灾避疫保平安。以前,苏州人吃“雷斋素”,一般从六月初一开始至雷尊生日结束,历时将近一个月。开荤这一天,观前街上的松鹤楼菜馆此时特别推出时令面点——卤鸭面,因此,苏州有句歇后语:“雷斋素开荤——卤鸭面。”
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
又名女儿节。传说这天晚上,喜鹊成群结队飞向银河,搭成鹊桥,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鹊桥上相会。民间习俗在七夕之夜祭祀织女,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叫做“乞巧”。
五、江苏有哪些节日?
传统节日
春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介绍: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除了这些江苏人在过年的时候还会爬门头、走大局、要糖、隔年陈、扫地、挑财神水、七锥子八夹子九锥子十挖子的习俗。
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介绍:苏州习俗,自元旦至元宵节,火炉中烧炭墼,称为“欢喜团”;淮安人传说,吃汤圆可以接到财神,所以从大年初一清晨各家就开始煮汤圆,直到元宵节,天天都有汤圆吃;武进县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于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早潦,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泰州有5大习俗,吃元宵、闹元宵、猜灯谜、放烟火、送吉祥。泰州的闹元宵主要是舞龙、舞狮,荡湖船、挑花担、滚连湘等民俗表演,大家穿着锦绣服饰,一起狂欢。送吉祥则是泰州部分乡镇特有的习俗。在元宵节这天,亲戚朋友要给新婚的新娘子送桥桩、送子观音等,以祝福早生贵子。还有些地方是拉着新娘子走百子桥,同样是求子。
清明节
时间:公历4月5日前后
介绍:泰州农民于清明节举行划船比赛,称为“撑会船”;镇江人以柳叶七片泡茶,据说喝了可以明目;丹徒县圌山附近的乡民,还保留了寒“望绵”(绵山)的旧俗;武进县方茂山以清明为龙母化身之日,乡民竞相拜祷。
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介绍:端午食粽是苏州人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每到端午节前夕,在苏州小巷深处,朱门半掩,厅堂里妯娌婆媳团团围坐,或者就在弹石路边,小藤椅几张围拢来,满目青绿的箬叶,糯米的晶莹,傍晚,就飘来了香气,还有要好乡邻互相端碗送去,交流各家手艺,味道咸淡,卖相如何,这是现代人生活里难得的悠远古风,是苏州人津津乐道的佐餐美食。除了食粽,还有龙舟竞渡、喝雄黄酒、佩挂香囊、悬挂菖蒲、探采百草等习俗。
中秋节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介绍: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重阳节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介绍: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大型节庆活动
南京国际梅花节
时间:每年2月至3月
地点:南京钟山风景区梅花山
介绍:南京植梅与赏梅的历史悠久,自六朝至今不衰,尤以中国四大梅园之一的梅花山为最佳。南京国际梅花节节庆期间,南京将以“梅”为主题,以花为媒,以“梅”会友,举办各种文化旅游、商贸及经贸洽谈活动。
苏州太湖梅花节
时间:每年2月至3月
地点:西山林屋洞景区
介绍:苏州吴中,自古是我国著名的探梅胜地,梅文化底蕴深厚。以邓尉“香雪海”、西山“鸡笼梅雪”称名于世,“林屋梅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赏梅及梅文化活动基地。梅花节以“梅”为主题,举办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内容广泛,气氛祥和,场面热烈,可共享太湖的真山真水、香花雪海。
连云港玉兰花会
时间:每年4月
地点:东磊
介绍:连云港玉兰花会花会以玉兰为题,进行诗词、书画、摄影等艺术交流。早春时节,玉兰花不待新叶吐绿,便抢先绽放了。千杆万花,交相辉映,如玉树雪山排空而出。一朵朵,亭亭束素,宝容皎洁;一瓣瓣,无一点微瑕,如羊脂美玉;一缕缕清香,沁人心脾。色如玉而香似兰,故名玉兰。连云港东磊有四株古白玉兰树,其中两株有千年树龄,称为“玉兰花王”,故每年在此举办花会。
常熟尚湖牡丹花会
时间:每年4月至5月
地点:常熟尚湖景区荷香洲公园牡丹园
介绍:常熟已成为继河南洛阳、山东菏泽后第三个举办牡丹花会的城市。活动期间有大型文艺专场、情缘牡丹婚典、捕鱼;水上渔家鱼鹰捕鱼生活秀;民间鸟类艺术表演;民间民俗艺术表演腰鼓、秧歌、打莲枪、荡游船、角士舞等。
河横菜花节
时间:每年4月
地点:姜堰市沈高镇河横村
介绍:河横菜花节是江苏省姜堰市沈高镇举行的自定游盛会,2005年举办首届,以后每年4月举办一届。河横菜花节集中展示河横生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已经成为溱潼会船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期间隙举办开幕式和大型文艺表演外,还有舞龙、腰鼓、踩高跷、打莲湘、道情、方言白韵等民俗表演,以及农民趣味运动会、背媳妇比赛、扛“河横大米”赛跑、慢骑自行车、夫妻绑腿跑、拔河比赛等娱乐活动。人们在这里还可以观千亩菜花,览生态养殖基地,品农家小吃,购生态农产品等。
镇江焦山金秋桂花节
时间:每年9月
地点:镇江市焦山
介绍:焦山桂花园面积达80多亩,有15个桂花品种约6000余株。焦山被称为江中“浮玉”,为发展旅游,举办了江苏镇江焦山金秋桂花节。活动有书画篆刻展、插花现场表演、桂花科普知识和灯谜竞猜、桂花系列食品品尝。
六、苏州过节习俗
苏州节令民俗及其文化内涵也特别丰富。一般都会有相关的历史渊源和民间传说,并附有相应的传统节日娱乐活动和节令风味小吃。如,正月十五"闹花灯"、二月十二"虎丘花朝"、三月"谷雨三朝看牡丹"、上元(清明)"山塘看会"、四月十四"轧神仙"、五月端午"龙舟竞渡"、六月甘四"赏荷观莲"、七月十五"虎丘中元庙会"、八月"山塘灯船"、"石湖串月"、"虎丘听歌",九月"阳山观日出",直至十月朝"看元祀会"等等。苏州人素有种花、爱花的习俗,花神庙仅虎丘一地就有两座。每至二月十二日花神生日这天,苏州人尤其是花农会早早赶到庙里去庆贺,供上三牲干果,焚香点地入夜,众人手提花灯,抬了花神,在虎丘、山塘一带游行,往往要"闹"到天亮尽兴而归。
民俗往往是一个地方社会生活的缩影和历史的折射,带有极强的个性,正因如此,民俗文化也就以其最具个性化、最具平民性的特色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苏州多水,苏州人爱作水上游,苏州的船菜、船点也就在船上发展起来了。相传吴王夫差曾与爱妃西施江湖宴游,开了船菜、船点之风。到唐代,山塘河开挖后,溯七里山塘而游虎丘,成为千年不衰的习俗;到石湖看月,胥江放棹,游船大多"艄舱有灶、酒茗肴馔,任客所指"。像近几年,苏州日益兴旺起来的"太湖船菜品尝",便是苏州旅游经济中一碟独具地方特色,又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佳肴",或谓吴地风俗的现代新版本。群山耸峙、碧波环绕的苏州光福镇窖上村的"农家乐一日游",让一批批海内外旅游者带着对恬淡纯美的精神追求,走进吴中民间的日常家居生活,走进农家栽果养花宴饮品茶的民俗氛围。这多姿多彩的吴中民俗应该还是开发旅游文化的丰富宝藏。
一方水土果然滋育着一方风土人情。《清嘉录》序中就有:"……夫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时序之在天下薄海皆同,而一方有一方之风土人情,不可得而强也。吴趋风气日变益新,如五音之繁会,五色之陆离"的描述。农桑稻作生产既然是吴地民众赖以繁衍生息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人们对春夏秋冬的四时节令气候自然就分外关注。立春是一年农事开始的信号,于是相继跟进了迎春、打春、示牛,祈祷芒神、社稷神等民俗活动,以劝农耕,不违农事,祈盼"五谷丰登"。前清时,迎春习俗盛行,连苏州知府也要亲率三县(长洲、元和、吴县)知县去行迎春之礼;迎春队伍从道前街府衙门出发,经护龙街(今人民路)、东北街,……今"迎春坊"约可为之见证。秋天还有演社戏,祭拜上谷之神的习俗。人们搭台于旷野,聚钱演戏,众人围观,感谢神灵的佑福,表达丰收的喜悦。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十二日,养蚕人家都要祭扫灶神,并举行"洒布种"仪式--这其实是简易的消毒、保护蚕种的办法。林林总总,几乎四季不断。
本文来自: 民族库网:少数民族朋友爱上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