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物馆有何特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在新疆乌鲁木齐市西北路。是一座有鲜明的维吾尔族传统特色的建筑。

绿色圆穹形门厅高18米,门厅正面、内壁、穹顶遍饰纯白色石膏花饰。陈列面积7.000多平方米。 历史 文物具有新疆地区民族特色,既可见与祖国统一的 历史 关系,亦充分展现了不同 历史 时期新疆地区各民族的生活画面。

塞、匈奴、乌孙、突厥、回鹘、契丹、蒙古和汉族等的 历史 ,都有一定的表现。

新疆各地出土的两汉至唐、宋时期的各种丝织物,是研究我国古代丝织工艺史的珍贵资料。这些织物与波斯织锦、银币和罗马金币等,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状况。

出土于吐鲁番的近三千件南北朝至唐代汉文文书,是研究新疆和我国中世纪史的珍贵资料。

新疆博物馆有一句不外传的“行话”:“馆里的死人比活人多”。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是新疆博物馆有很多历次考古发掘发现移交的干尸(不仅仅是大家看到的那些,还有很多在库房)。新疆博物馆也该拍一个《博物馆奇妙夜》,分分钟变身丧尸围城啊。机灵抖完了,下面我们进入正题。

新疆本地处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所以,全身都是特色呀。

一、丝绸之路相关展品

建议观看展览《找回西域昨日辉煌——新疆古代 历史 文物陈列》。相比内地,新疆的丝绸之路展览有啥特色呢?那就是沙漠是天然干燥剂, 很多有机质的文物保存下来了,像是棉麻制品、简牍印章、木制工具、食物,保存的不要太好啊。展出的有石器、陶器、木器、文书、毛、棉、丝织品、青铜器、铁器、玉器、各类雕塑、绘画、岩画、金银器、货币、食品等,简直是丝绸之路新疆段百科全书。

官方宣传的镇馆之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二、干尸

《逝而不朽惊天下——新疆古代干尸展览》,什么,干尸多得都可以举办展览了。那都有哪些“人”呢? 罗布泊的楼兰居民、小河墓地出土干尸和棺材、戴金额面具的营盘人、扎滚鲁克的彩绘面人、精绝国夫、阿斯塔那地宫的主人、阿勒泰石人石棺墓。 容我静静,也就是尸体不便于宣传成镇馆之宝,不然的话。。。

三、古代服饰

别的馆收藏的服饰顶多是明清的(默默屏蔽马王堆老太太等) ,新疆博物馆保存下的古代衣服又可以办展览了。《瀚海霓裳——西域服饰的记忆》,从距今4000年的小河墓地到明清、近现代。

四、游牧民族岩画

使用天然矿物颜料在岩壁上绘制的各种牧羊图、放牧图、日常生活图,嗯,保证和你在内地画像砖上看到的不一样。

五、少数民族相关

新疆境内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物也非常值得一看,古代文物上的各种文字也十分惊艳。

新博物馆持色:

一、不同于汉文化的‘异域’风彩。

二、独特戈壁干旱气候成就的“干尸”。

三、中原地区难以保存的千年服饰。

四、宗教信仰影响下的异于内地的饮食。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为国家一级文物。

有价值的东西太少

把人家唐代有名有姓的人的尸体摆在那里展览,死者不得安宁。

历史 文化沉淀下来的文物太少。

博物馆功能介绍

博物馆的发展从收藏、建档、保存、展示等功能转变为积极参与地方发展和社会进步,博物馆通过各种活动,在刺激地方文化发展、凝聚地方文化认同感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博物馆功能定位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博物馆不再只局限于物的收藏、维护和展示,而是强调与社会环境及地方发展之间的关系,博物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其功能定位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一,从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经营方向。随着公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博物馆不再只重视对物的搜集、保存、维护,而是强调文物本身对人的发展和愉悦作用,如何使文物在展示过程中发挥研究、教育、娱乐等社会功能才是最重要的。博物馆通过运用新科技和推广活动等展示手法,促使观众进一步产生互动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地方文化的展示,扮演地方文化中心角色。

其二,对营销学的重视。在文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下,博物馆开始应用营销学进行经营管理,其主要目的在于创立新的形象并主动将博物馆介绍给大众,在不违背博物馆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实现收益目标,并促成博物馆服务社会等目标的实现。博物馆参与市场的活动则包括吸引游客,拓展休闲、娱乐、零售等功能,起到繁荣文化市场、制造就业机会,并提供选购文化礼品、餐饮服务等作用。市场活动的实施取决于博物馆自身目标与发展方向的设定,例如博物馆吸引游客的推广活动,就与地方文化企业如旅行社的工作相似,博物馆通过调整自身的市场定位与经营策略来维持经营水平,加强经营收益。

其三,对外合作交流日益加强。随着中小型博物馆不断增加,及其功能的不断拓展,在人力、财力、物力不如大型博物馆的情况下,需要向外寻求资源整合与交流的机会,博物馆的合作对象包括国内外博物馆及相关机构、政府单位、研究机构、专业学会、协会、地方团体、文化工作者、相关企业等,通过多元互动方式使博物馆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获得支持。

其四,大量运用新科技。促使文化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于新科技的发明与应用,使得文化能以多元方式深入社会大众。为适应这一趋势,博物馆应积极采用新传播科技与媒介,让文化传递的过程更为丰富有趣,通过语音导游、网络、多媒体电影等的使用,使得参观博物馆不再只是隔着冰冷的橱窗静观文物,而是靠科技的应用达到感官刺激,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了解感受博物馆的展示内容。

其五,旅游功能比重加强。为配合地方旅游发展,博物馆逐渐加强自身文化旅游的功能,使其经营目标与策略有所调整。一方面,博物馆调整展示方式以丰富旅游体验,并定期更新展示内容与活动,以确保每次游客再访时都有新的内容值得学习;另一方面,博物馆也将部分目标放在使游客拥有舒适愉悦的休闲体验上,诸如交通与停车问题的改善、休息与餐饮空间的提供、明确的标识与导游讲解服务等。博物馆除在旅游功能上所作内部调整外,也逐渐向外部拓展文化与旅游合作,合作的对象包括文化、旅游、运输、住宿、餐饮和娱乐等机构,合作的形式包括地方节庆活动、大型会展活动、专业交流活动、组合旅程安排等。

二、博物馆功能的综合运用

作为文化传递的主要机构,博物馆通过文化展示与文化活动,使得文化价值与内涵能以大众理解的形式向外传递,进而影响公众的文化认知和审美水平。博物馆通过提供空间、安排展览、设立文化艺术奖项等措施,给文化艺术创作者提供更多的展示空间与机会,这些措施成为刺激文化艺术创作的动力。博物馆的教育推广多通过学术交流、主题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带动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博物馆通过组织馆藏展和特展的专题研究,协助文化发展基础数据的建立,从而为文化研究工作提供重要信息。

博物馆文化导向的经营形态不同于地方文化产业商业导向的经营形态,在功能与设施规划上,博物馆是以文化展示为主,地方文化产业则以商品销售为主。这种特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博物馆高质量的展示环境与密集的文化展示,能弥补文化产业过分强调商业利益而牺牲的地方文化内涵呈现,吸引游客满足其对于文化体验的需求,进而影响文化产业经营的文化艺术特色和文化展示能力;第二,由于博物馆的文化活动与消费活动有紧密的关联性,加上博物馆对游客的吸引力,会使博物馆对零售业产生影响,由功能互补引发空间集聚效应。

博物馆通过媒体运用与文化资源整合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首先,博物馆在旅游市场的突出地位,能够吸引游客从事文化消费,并带动旅游服务业如零售、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其次,博物馆在地方文化中的突出作用,通常会将影响扩展到周边区域的消费人口,同时,吸引较高层次的消费群体。

博物馆之所以会成为重要的旅游场所,是因为其与旅游行业的特质相似,都是通过对地方文化的挖掘和再现,对展示活动的建构与创造,并依赖游客的参观。博物馆在旅游中的特定角色,一方面反映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反映博物馆的文化资源整合性。因此,博物馆对旅游的重要性在于文化展示能吸引游客,刺激消费活动并产生衍生性经济效益,因为文化是促使游客从事消费活动的重要动机,文化欣赏会促进消费并赋予其文化意义。为了吸引不同层次的游客,博物馆结合消费活动与消费体验,与旅游相关产业形成合作关系,合作对象包括文化、旅游、餐饮、住宿、运输、娱乐等行业。在空间上,博物馆与文化旅游场所、消费场所产生集聚效应,相互分享游客并提供文化服务及文化体验。地方文化营销的基础在于地方文化特色和文化定位,凸显特色和定位才能体现地域差异,使广大游客产生鲜明的印象,进而影响其参与文化旅游活动的意愿。地方特色的塑造包括地方文化特色、地方文化形象及地方文化交流,而博物馆则具备塑造地方特色的优势条件。第一,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便是对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保存、研究与再现,对以地方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而言,通过博物馆专业性地将地方文化以多元方式展现,便能彰显地方文化特色,不仅对地方文化脉络给予全面性的诠释与展现,同时借助博物馆功能整合地方有形与无形文化资源,充分体现地方文化特殊性;第二,博物馆也是决定地方文化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游客从事地方旅游的标识性场所,配合独特建筑设计与空间展示,更能成为地方重要文化标志,博物馆的展览与活动所塑造的地方文化氛围会吸引大量游客,带动旅游提升和商业投资;第三,通过博物馆与政府的合作,配合馆内活动或地方节庆活动,能有效整合地方旅游资源,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加强地方文化交流,促进地方知名度的提升。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特色

苏州博物馆新馆其特色: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空间处理独特,建筑材料考究和内部构思,及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

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其亮点为: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内部构思的精巧;四是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贝老先生曾经说:“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比我在国外搞其它建筑设计要难得多。”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拙政园西侧,建筑面积 19 , 000 平方米,总投资 339 ,000 , 000 元人民币,包括新馆建筑和忠王府建筑面积达到了 26 ,500 平方米。作为集中展示苏州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建筑成就的苏博新馆。继承和创新的采用了“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追求和谐适度的、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

扩展资料: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馆址太平天国忠王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保存完整的一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物。

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4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865件/套,二级文物1188件/套,三级文物32295件/套,尤以历年考古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工艺品见长。此外,苏州博物馆还收藏有古籍善本725种3128册,普本28501种91754册,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州博物馆

博物馆类旅游景点讲解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博物馆事业也蒸蒸日上,与其同时,社会对博物馆认知需求日益提高,传统的讲解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及参观者的需求,对于博物馆讲解员讲解工作的研究就越发显得重要起来。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解工作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共性指的是讲解工作,必须符合社会的总体发展趋势,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博物馆讲解工作的个性指的是不同内容的博物馆展出,讲解内容也各不相同。博物馆具有三大职能,其中宣传教育职能是其核心之一。要发挥好这一职能,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解功不可没。选拔和培养出优秀的讲解员,是做好博物馆宣教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环。

一、讲解员工作的重要性博物馆作为传播历史文化知识的殿堂,为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博物馆宣传教育和社会服务的主体对象是参观者,而把博物馆和参观者两者有效联系起来的就是博物馆的讲解员。讲解员作为联系博物馆和参观者的有效载体,其工作对于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人认为:“讲解是知识和语言的高度综合艺术,其职业特点与组团社导游员有着根本的区别,它综合了教师、播音、演讲、话剧、表演等专业的技术手段,是专业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综合。”肖冠雄:《谈博物馆、纪念馆讲解员的选拔和培养》,《中国文物报》,2005年7月3日。讲解员的岗位性质非常特殊和关键,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知识层次、收入层次、年龄层次、民族层次不同的特殊团体。讲解员既担负着宣传和教育的职能,也担负着观众的组织引导以及协调处理其他事务的职责。讲解员是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形象代言人。讲解员工作自产生之日起,就在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之间徘徊并确认其自身的属性和价值,它既是社会成员不断强化自身发展意志的工具,又是推进社会文明的途径。一个优秀的讲解员,必须具有丰富的博物馆专业知识,必须具有揭示和传播文物所积淀的历史文化内涵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有利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因此,讲解员在博物馆工作中的地位决不可忽视。

二、讲解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良好的心理素质。讲解员直接与前来参观的听众面对面,产生强烈的现场效应,听众在听取讲解内容的同时,始终也在感受讲解员所表现出来的心态和气质,讲解要获得理想的效果,讲解员除了要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较强的表达能力外,建立自信、真诚、投入的良好心理素质也是必不可缺的一项。2.高尚的品格。讲解员只有热爱博物馆事业,热爱讲解,才能做好讲解工作;其次,要谦虚亲和,不管面对的参观者受教育的层次如何,都要给予尊重和人文关怀。厚德载物,人格力量具有不可忽视的魅力。3.赞美听众的习惯。参观者就是顾客,就是上帝,面对前来参观的群众,讲解员不能以教育者的姿态面对他们。观众的受教育差异、性别差异、民族差异、国别差异,都可能使博物馆的展出给参观者带来不同的理解。一个优秀的讲解员,要从中拓展自己的思维,深化弥补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不足,养成赞美听众的好习惯。所谓赞美听众,就是让听众与自己的讲解融为一体,让听众能听得进,听得舒畅,入脑开心。讲解员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重复着自己的职业,长年的讲解工作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情绪而缺乏激情。一个优秀的讲解员必须努力克服这种情绪,自我调适,寓讲于乐,寓乐于讲。《孟子·公孙丑上》载,“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而不厌,而诲人不倦也。子贡对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厌,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讲解员要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终身讲解工作的理论。

三、讲解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1.讲解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讲解内容,即通常说的讲解稿。一般来说,关于展出的基本资料,博物馆都有较翔实的记录。一份好的讲解稿,需要讲解员在稿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作为补充,丰富讲解内容。2.信息技术与讲解内容整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随着电子科技的日新月异,博物馆信息传播技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个好的讲解员必须结合讲解内容,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来使自己的讲解变得更加翔实和生动。3.营造讲解情境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讲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前来参观的听众了解博物馆展出的内涵,学到知识,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品德情操的陶冶。讲解员必须结合讲解内容的历史背景和参观的现场气氛来营造出适当的讲解情境,使得自己的讲解获得最佳效果。4.讲解探究、讲解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所谓探究,是指讲解员本身需具备“提高讲解技能”的研究能力。除了实践经验外,还要具有不断学习和领悟理论的能力。5.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自我反思能力,对于一个讲解员来说是非常关键的。虽然讲解稿的基本内容大致相同,但在实际的讲解过程中,往往由于前来参观的听众各个方面的差异,使讲解的方式、方法及内容有某些变动时,一个好的讲解员都会在每次讲解结束之后进行总结,反思各个讲解细节的处理是否恰当。通过不断反思,使自己的讲解水平不断提高。6.角色调适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讲解过程中,一个讲解员往往要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耐心的聆听者、沟通心灵的朋友、虚心学习的学生等许多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常常在一次讲解过程中要不断进行转换。一个好的讲解员,要具备快速调整和适应这些角色转化的能力。7.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所谓创新,包括讲解内容创新,讲解技巧创新,讲解情境创新,讲解角色创新和讲解思维创新。要具备这一能力,必须首先具备上述六个基本能力。因为不会开发新内容,不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不懂得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就根本谈不上创新。8.讲解评价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讲解员的工作不应该仅局限于实际的讲解过程,要出色地完成一次讲解任务,往往幕后的工作显得更为重要。一个优秀的讲解员要培养自身的讲解评价能力,在评价不同讲解员和自身讲解环节的优缺点,从中获得自身讲解技能的提高。9.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学记》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论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名优秀的讲解员,既要虚心向其他讲解员学习,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借鉴和吸收他人经验,又要与听众合作交流,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四、讲解的基本方法和步骤1.讲解的目的。在一次讲解开始之前,讲解员首先要明确此次讲解的目的。讲解目的就是让参观者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学习历史,思考现实,面向未来。除此之外,不同的展览,又有各自不同的具体目的。如一次古代梅瓶展,主要目的是了解古代优秀文化,提高公众文物保护意识,学习和借鉴瓷器的制造技术等。如果是一次博物馆生态环境展,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古代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等。讲解目的达到与否,是评价讲解效果的硬性指标之一。2.讲解的目标。从总体上来讲,讲解目标包括思想道德目标和社会实践目标两大类。思想道德目标是指观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如爱国主义思想等;社会实践目标是根据展览的目的而制定的具体目标,展览的不同,参观者所受教育、性别、民族及国别的不同,讲解要求达到的具体目标也不尽相同。除讲解员本身具备的基本素质外,达到讲解目标的关键因素就是沟通。一些专家对“沟通”一词下的定义是:“沟通是指行为者之间通过有效语言,运用合理的协调方式达到真理解或共识的行为。它是发生在特定行为者经验视界之间的信息传递,相互对话(含批判性思维),意义理解和建构,他寻求的是理解个人的和主体间的意义和动机。在这里,人被看作是有资格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行动者,他们积极主动地成长着并创造或建构着社会世界。”东娇:《教育沟通论》,27~36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概括出一个比较科学通俗的讲解沟通的含义,即讲解员与前来参观的听众之间通过有效语言,运用合理协调的方式达成共识的一种人际沟通,包括讲解员本身与讲解文本的沟通,讲解员与听众的沟通。亦即讲解员将文本承载的信息与自己的体验融合后得到的信息传递给听众,形成了听众的体验过程。3.讲解的内容。讲解的内容是结合不同的展览而制定的,讲解内容资源的开发能力是讲解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一份好的讲解词内容需要丰富而翔实,面面俱到。在此基础上,根据参观者的差异,讲解员要随机应变,在原讲解稿的基础上进行增减,把握重点,使讲解内容恰到好处。以恐龙化石展为例,如果参观者是中小学生,讲解员讲解内容的重点应放在恐龙种类或最终灭绝原因等基础知识之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科普的目标,而不应过多讲解恐龙的身体骨骼构造等深奥的知识,以免与中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相脱节。总而言之,讲解的内容需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因人施讲,有的放矢。4.讲解的步骤和方法。讲解的具体步骤有:信息的整合、语言的组织、良好的互动、提供练习和反馈。讲解的过程,是知识和语言的有机结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讲解员要学习和掌握各方面的知识,灵活运用多种语言进行实际有效的表达。在讲解中与其单方面的垄断知识,不如在观众面前同时充当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给予观众更多的尊重。

讲解员讲解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1)互动型讲解,是指讲解员和参观者双方相互探讨,形成良好互动的讲解方式。(2)包容型讲解,是指在参观者受教育程度、思想道德素质、思维能力等各种素质较低的情况下,讲解员要具有包容的心理,采取灌输式的讲解方式进行讲解。(3)启发型讲解,指的是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善于引导参观者自动提问,自主思考,获得新知的一种讲解方式。(4)想象空间型讲解,指的是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多方诱导参观者想象力的发挥,使参观者在自我想象中加深对展览的印象,再构知识的一种讲解方法。

以上四种讲解方式在实际讲解中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灵活穿插使用的。讲解员只有按以上几个步骤和方法贯穿到讲解中去,才能将自身积累的知识转化为参观者的知识,使双方形成情感的融合和身心的愉悦,共同收获身体、知识、智力等方面的成果。5.讲解效果评价。讲解的对象不同,讲解的目的、目标、内容、方法不同,预期达到的效果也就不同。讲解目标的达到是评价讲解效果的重要因素。讲解效果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种,在沟通过程中,讲解员和听众双方知识对接、获得美的享受、达到身心愉悦者,视为有效讲解;讲解方式不当,讲解效果低下者为无效讲解。造成无效讲解的关键因素在于讲解沟通的传递方式错误,即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态度被动,传达的是复制性信息,讲解的方式是缺乏互动的单向性,导致讲解目标达不到。五、讲解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曾伸先生在《游客对博物馆解说员解说服务满意度研究》中说:“调查数据表明,游客认为,最重要的是解说员解说服务满意度即‘服务态度’,其次为内容表达,解说技巧。”曾伸:《游客对博物馆解说员解说服务满意度研究》,《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90页,电子杂志社,2007年。由此可见,讲解员与参观的听众之间建立一个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是异常重要的,唯有让游客有一个愉快的参观经历,才能吸引更多的参观者,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2.始终贯穿心理教育。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人参观博物馆的动机各不相同。荷兰莱顿国家人种志博物馆的馆长,将人们参观博物馆的动机划分为“寻求美学的动机;寻求浪漫主义或者逃避现实的动机;寻求知识的动机”曹兵武:《记忆现场与文化殿堂——我们时代的博物馆》,18~19页,学苑出版社,2005年。三种类型。不管出于何种动机,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都必须始终贯穿心理教育。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对听众心理教育的成功,是讲解员讲解工作的最大成功。

3.讲究讲解策略。“讲解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讲解员要善于在具体的语境中推测听众的意图,并据此作出恰当的反应,哪些是适宜的讲解内容,如何安排内容的次序”John JGumperz,P23,DISCOURSE STRATEGIES,Cambridge Univer sity Press 1982。正确的讲解策略会让参观者产生受尊重的感觉,更有利于讲解目标的实现。讲解目的的实现,博物馆的宣教功能才能发挥。

六、讲解员的境界作为一名讲解员必须具有比常人更高的境界,明确讲解技巧的位置和作用。在讲解过程中,人是讲解的主体。一个优秀的讲解员,不应该用讲解技巧来掩盖自己的个性。相反,应该利用讲解技巧使自己的个性充分表现出来。没个性的讲解是枯燥无味的,一切技巧、手段,都是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一味追求讲解形式,而忽视至关重要的内在这一节,舍本求末,最终只会流于普通,雷同。王国维先生在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三境也。”讲解员的工作同样可以套用这三个境界,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讲解员,唯有达到第三种境界才是高境界的体现。七、结束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真正的喜爱,才能产生最大的动力。因此,一名优秀的讲解员首先要学会培养自己的讲解兴趣,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把讲解只当做一项工作,当做谋生的手段,最终只能达到讲解的第二种境界而无法提高。其次还要懂得通过出色的讲解来培养观众的兴趣,让观众体会到参观博物馆能给他们带来好处,调动民众进博物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才能真正实现博物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