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京剧的文化有什么呢
单从声腔上讲,京剧遵循的是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标准 文乐一体 的概念,即文学(诗词歌赋等)与音乐统一化的概念,具体体现在语音和音乐的结合,语音遵循曲韵系统的中州韵,中州韵即中国古代官韵,是从中古音发展而成的近古音,有一套规范的字声,韵部和声调的标准,针对字不同的音 韵 调都有一套相应的演唱规范,这都是与中国传统音韵学息息相关的,所以真正京剧造诣好的人都要研究音韵学,包括了如何具体处理字的字韵问题,为了保障文乐一体化,故而要坚持“依字行腔”的原则,即根据不同字的字调字韵来安排腔调的变化,其发音方法也遵循中国传统的五音四呼出字归韵收音等一系列传统方法,而对于这些东西的具体规范标准都是有着深久的历史渊源而形成的,不是某个人安排的,是经过长期的传承结合当时的语言环境形成的。但是京剧的语音虽然和昆曲同属曲韵系统,但是跟昆曲还不一样,既遵守了曲韵的规格,又结合了当时北方语音环境做出了一些调整,这个就又扯到戏曲花雅之争的历史,即以昆曲为首的雅部,和以民间曲调为主的花部之间的市场争夺,京剧可以说是花雅结合的产物,本身的词语创编不像昆曲那么严格和格律化,词语相对通俗,但是在具体针对每个字的处理的时候又严格遵循了格律化的吐字法则与行腔标准,没有雅部词句编辑严格但是相对灵活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而相对于花部,其词句相对文雅,还是要尽量讲究平仄对仗,没有花部的腔调花哨,但是增强了格律,大幅度提高了艺术格调。所以在京剧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戏剧花部和雅部的整体风貌。 相似的在舞台表演上也是如此,遵守了虚拟化,程式化的基本表演规格,并且以昆曲为首的雅部规范自身,同时兼收并取花部的表演特色,身法,造型,表演,及手眼身法步各有讲究,服饰道具等也都是有讲究的,服装上的装饰,图案等等都有其自身的历史渊源,与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美术国画等都有着很深的联系。 剧目主题忠孝节义才子佳人,也都是以忠信孝悌等传统道德观点,与传统中国普世价值观作为中心来创编的,并且还包括很多宗教思想,出世以及入世哲学都在不同剧目有有所体现 以上不过笼统介绍,详细的话就要涉及具体的历史渊源和传统艺术观,甚至涉及中国传统的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认识。
二、中国戏曲文化,古代京剧体现了怎样一种文化蕴含?
京剧,中国的“国粹”、国剧,已有200年历史。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也表着中国的戏曲艺术。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是以后在北京、河北、天津及全国大部分地区流传的一种戏曲剧种。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剧种。
京剧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它音乐属于板腔体,用锣鼓、胡琴(京胡)、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及以声腔为主的“三庆”,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京剧的角色行当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丑”,扮演喜剧角色。“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创造舞台形象艺术的手段十分丰富,用法又十分严格。
戏曲理论家翁偶虹撰文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孽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在戏曲形成之后,脸谱与面具仍然交替使用。”京剧脸谱与京剧表演艺术一样,是和演员一起出现在舞台上的活的艺术。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根据人物各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各种不同色彩和图案样式。京剧脸谱是一种写意和夸张的艺术。本身就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为表现手段的图案艺术了。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2010年11月16日,经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24个成员国共同审议,北京市文化局代表全国京剧传承机构和流布地区申报的京剧成功入选201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