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岭南王”是谁?
赵佗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当地士民的拥戴下,建立了以番禺为王都,占地千里的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从而为存在95年的南越国奠下基石。
南越国的疆土,与秦设三郡辖区相当,北、东、西三面分别与长沙、闽越、夜郎三国交界,东及南面濒临南海,“东西万余里”的广大地域。
北至南岭(今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和江西南部一带),西至夜郎(今广西,云南的大部),南至南海(今越南的中部和北部),东至闽越(今福建南部)。都城在番禺,即今广州市。
扩展资料:
赵佗在岭南近67年的统治中,面对西汉王朝政治上的安抚和经济扼杀政策,机动灵活地处理了同西汉的外交关系,充分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
在内政方面采取“和辑百越”政策,重用越人,尊重越人的风俗习惯,提倡汉越两族通婚,正确地处理了汉越之间的民族关系等。
赵佗治越大力推行秦汉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统一度量衡和纪年、历法,推广汉族语言文字,与中原“书同文”“车同轨”,全面实行以汉文化为主导的民族融合。
赵佗“和辑百越”“以其故俗治”的教治方略,使岭南在封建化的过程中既坚持中原儒家文化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和保持古越的地方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奠定了岭南多元共存的文化格局,如物质生产的多元化,制度文化上的多种特色,精神文化中汉、越、楚文化的包容并存等。
这种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社会生态,是涵养岭南人文精神的重要基础,使之始终具有开放、兼容、创新、务实的文化特质和生命活力,这对后世乃至近现代岭南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赵佗“和辑百越”的功与过
二、岭南叶不入京什么意思?
意思是叶不再回京(叶是历史上的人,是个人名)
赵佗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着手前进岭南百越之地。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任嚣病亡,赵佗当即向南陵城门的军队据险防守的指令。
并借机将秦朝派驻南海县的官员杀死,代之以亲属。秦朝灭亡后,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赵佗着手吞并桂林县和湘军县,在岭南建立南越国。
扩展资料:
叶公是春秋时楚国贵族,本名沈诸梁,字子高,封于叶,他是叶地的国君,所以也称为“叶公”。历史上的叶公可不是成语故事里的那么浮夸,只喜欢唱高调,却不实际的人。
相反在叶主政期间,励精图治,兴水利,劝农桑。率民众修筑的东、西二陂,可灌溉农田数十万亩,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之一,对叶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叶公出身名门,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后来,年纪轻轻的沈诸梁立下战功,楚昭王便封沈诸梁到叶邑为尹,那一年只有24岁,可谓是春风得意,少年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