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须眉指的是什么?
须眉指的是胡须和眉毛,古代的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
拼音:xū méi
释义:
1、在古代,人们认为自己的胡须和眉毛很漂亮,所以被认为是男人的替代称呼。
2、胡须和眉毛。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张良传》:“四人者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衣冠甚伟。”
译文:四个教导太子的人,年龄都在八十岁左右,眉毛和胡须都白了,衣服和帽子都比较正式。
例句:花木兰替父从军的精神,不让须眉,令人十分佩服。
扩展资料:
相关成语:
1、须眉男子[xū méi nán zǐ]:指堂堂的男子汉。古时男子以须、眉长得稠密为美。
2、须眉如戟[xū méi rú jǐ] :胡须和眉毛又长又硬,怒张如戟。形容外貌雄伟。
3、须眉毕现 [ xū méi bì xiàn ]:胡须和眉毛都活灵活现。形容作品中人物的刻画传神而逼真。
4、须眉皓然[xū méi hào rán]:胡须眉毛都白了,形容年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须眉
二、须眉是什么意思啊
本义是指胡须和眉毛,在中国古代,男子以胡须眉毛稠密秀丽为美,所以用“须眉”指代男子。出自汉代《汉书·张良传》。
一、具体释义:
1、胡子和眉毛。
2、借指男子。
3、比喻事物细微处。
4、画笔的一种,用以描绘画面细部。
二、成语
1、须眉毕现
【注音】xū méi bì xiàn
【释义】毕:全部。现:显现,显露。胡须和眉毛都活灵活现。形容作品中人物的刻画传神而逼真。
【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凡例》。
2、须眉皓然
【注音】xū méi hào rán
中文名 须眉皓然 读 音 xū méi hào rán 释 义 胡须眉毛都白了 出 处 《河东记·韦丹》
【词目】须眉皓然
【释义】胡须眉毛都白了。形容年老。
【出处】唐·薛渔思《河东记·韦丹》。
3、须眉如戟
【词 语】须眉如戟
【注音】xǖ méi rú jǐ
【释 义】谓胡须和眉毛又长又硬,怒张如戟。形容外貌雄伟。
扩展资料:
常与须眉一起使用,用于形容女子的词是“巾帼”,比如“巾帼不让须眉”就是指女子与男子相比毫不逊色的意思。
“巾帼”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
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著名的“巾帼”
1、妇好
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
因此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
2、花木兰
中国古代女英雄,以代父从军击败北方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在后世影响深远。其事迹被多种样式的文艺作品所表现,尤其是电影、电视剧多次重拍,甚至影响波及美国和全世界。
3、樊梨花
樊梨花身上的神话色彩比其他巾帼还要浓厚一些。在薛丁山征西之时,无一例外都要讲到这样一位富有叛逆精神并且敢于大胆追求理想爱情的古代女子。
故事说的是在大唐贞观年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登上唐王朝皇帝宝座之后,以现在甘肃武威为中心的西凉国等一些西北小国不愿接受唐王朝的管辖,并以武力和唐王朝相对抗。为此,唐太宗李世民决定派薛丁山前去征讨。所有关于樊梨花的传说便都发生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须眉
三、须眉代指什么
须眉的另一个名称有男子、男儿等。须眉在一些地方也可用作丈夫的代称,比较广泛的是男子的代称。此外,须眉也指画笔的一种,在名著《红楼梦》中有相关描述。
须眉意指胡须和眉毛,古时男子多以胡须眉眼稠秀为美,相当于浓眉大眼的外貌描述,古语说“巾帼不让须眉”的意思是说女人不比男人差,其中的须眉指的正是男子。
因为眉毛纤细数量繁多,须眉也被用作比喻事物细微。须眉最直观的别称是胡子和眉毛。
来源
清代徐时栋的《烟屿楼笔记》中有“古人称男子为须眉”的话。《红楼梦》中也有“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的说法。为什么要称男子为须眉呢?有一种解释是:古时男子以须眉浓密秀丽为美,而只有男子的须眉才浓密,所以将须眉作为男子的代称。
但是,须是男子所独有,眉毛则是男女皆有的。因而另一种说法似乎更合实际。原来,古代妇女有剃眉的习惯,剃去眉毛后再画眉。而画的眉毕竟不是真的,看起来有而实际上无。这样,眉也可视为男子“独有”之物。男子被称为须眉,道理就在这里。
四、须眉指代什么
须眉是一个汉语词汇,指胡须和眉毛。
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语出《汉书·张良传》:四人者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衣冠甚伟。巾帼不让须眉,汉语成语。帼,妇女头发上的饰物。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
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意谓司马懿如同妇人。后以“巾帼”为妇女的代称。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古代有所作为者多为男性,巾帼不让须眉,就是指女子亦可为有所作为者,不一定比男子差。源出《三国志·魏志·明帝睿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
词语出处
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古时男子以须眉浓密秀丽为美,而只有男子的须眉才浓密,所以将须眉作为男子的代称。但是,须是男子所独有,眉毛则是男女皆有的。因而另一种说法似乎更合实际。原来,古代妇女有剃眉的习惯,剃去眉毛后再画眉。而画的眉毕竟不是“真”的,看起来有而实际上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