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叫形体字
汉字的形体结构可以分为汉字、部件、笔画、笔形四个层次汉字是最高层次,部件是中间层次,笔画是次低层次,笔形是最低层次。
所有汉字的部件组合都可以归类到上述的某一形体结构。也有人将上下结构中形如“品、晶、森”的汉字的结构称为“品字结构”;把形如“㗊、𠈌、燚”的汉字结构称为“田字形结构”。
汉字的结构可分五大类:
一、上下结构(1.上下结构,如:字;2.上中下结构,如:难)
二、左右结构(1.左右结构,如:好;2.左中右结构,如:密)
三、包围结构(1.半包围结构〈1.左下包,如:过;2.左上包,如:庆;3.右上包,如:氧;4.下左右包,如:凶;5.左上下包,如:区;6..上左右包,如:同;〉,2.全包围结构,如:国、围)
四、品字体结构,如:品、晶、众……
五、整体结构,如:大……
扩展资料
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普遍采取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 六书是后来的人对汉字进行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也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当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
六书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以及后世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是一个完善周密的条例。它对于汉字,特别是对古文字,它能够予以充分说明。并对汉字的演化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六书理论”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创见。
二、什么是楷体,篆体,隶体,草体,形体
楷体一般指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篆体,汉字古代书体之一,也叫篆书。是对古文字的统称。“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古人认为篆书为仓颉所造,其实是不可信的。一种文字的产生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酝酿发展过程的,不可能有一个人在短时期能完成。广义的篆体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隶体又称“隶书体”,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草体,指草书;拼音文字的手写体。
形体书法,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入书法元素。把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把老祖宗们从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种传承,是世界上最形象的书法,是一种新创作的新型书法体。是利用图形与文字相结合,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写出。
三、形体字是什么
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大部分是象形、会意字,古文字形体所包含的信息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是上古社会历史文化的沉积物,具有“活化石”的特质。古文字形体一方面蕴涵着诸多物质文化因素,另一方面它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亦为考古学研究的内容,故其形体结构本身完全可以作为史料来运用。因此,本书从考古学的角度审视古文字中的历史文化积淀,并与先秦典籍、考古学、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相互借鉴,相互印证,对古文字中所蕴涵的社会生产、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流行习俗、思想意识和器物形制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分析。
四、汉字常识:汉字的形体
1. 汉字常识
汉字常识 1.有什么关于汉字的知识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汉字,来源于中华民族的汉族,是使用人口最多和流传范围最大的一种文字.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众多分歧.新中国成立,在20世纪5 楷体0年代,组织专门机构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规范,俗称“简化字”(50年代以前的汉字俗称“繁体字”),并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普及推广,在这些工具书上并列简化汉字和繁(异)体字.目前,简化字在中国大陆使用,港澳台等地区仍使用“繁体字”.汉字是非拼音文字,在写法上,和拼音文字明显不同,即使在中国的邻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汉字”为例:简化字:汉字 繁体字:汉字 拼音:hàn zì 日本语:汉字(かんじ) 吴语:汉字(hoe zy) 朝鲜文(韩文):한자 (han ja) 越南文:Ti?ng Trung Qu?c 英文:Chinese character 德文:chinesische Schrift 俄文:Китайский 法文:Chinois 波兰文:Chiński 丹麦文:Kinesisk 菲律宾文:Intsik 葡萄牙文:Chinês 希腊文:Κιν?ζικα 意大利文:Carattere Cinese 印尼文:Cina 匈牙利语:kínai írásjegy 芬兰语:Kiinalainen merkki特点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现今文字中,唯有汉字是我们祖先直接创造的.梵文字母传说是天神大梵天创造并授予人类,其他文字却都是从其他民族借用的.梵文字母用来拼写古代的梵文及现代的印度诸多的语言和尼泊尔语.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 *** 字母被称为世界三大字母体系.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使用拉丁字母,可见是从拉丁字母借用的;俄语、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语等使用基里尔字母(或斯拉夫字母),是希腊字母改造而成的;拉丁字母也是希腊字母改造而形成的. *** 字母的祖先——阿拉马字母(Aramaic)及希腊字母的祖先——迦南(Canaanite)字母也不是他们祖先直接创造的,而是借用了小方闪米特人(Semites)的文字(小方闪米特字母)改造而成的.这种字母借用了苏美尔人(Sume)的钉头文字,经过改造而成的.钉头文字是苏美尔人创造的,圣书文字是埃及人创造的,汉字是中国人创造的,中国少数民族创造的水书,它们都不是拼音文字.现在四者之中只剩下汉字和水书,其他两者都已经消亡了.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大篆)。
2.汉字的知识
汉字基础知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汉字的一般常识 (1)汉字的造字法 一般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我国古代对造字法有“六书”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种外,还包括“转注”和“假借”。但严格说来这两种应属于用字的方法。
(2)汉字的形体及其演变 每个汉字都是一个独立的 形体, 构成汉字形体的最小单位是笔画。 汉字的基本笔画是由点和成演变而成的八种笔画:点、竖、撇、捺、提、折、钩。
汉字产生都是几千年,形体在不断地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到现在使用的简化字这样一个过程。
2、正确书写汉字 (1)注意字休的规范化 (2)不写错别字 3、熟悉汉字的偏旁,部首,笔画和笔顺的知识, 掌握查字典的方法。 4、汉字中形声字形旁与声旁的六种配合方式 (1)左形右声 (2)右形左声 (3)上形下声 (4)下形上声 (5)内形外声 (6)外形内声。
3.汉字常识
汉字 可以读的图画 文字产生前,原始人常利用图画来帮助记忆、传递信息。
图为云南新石器时代原始村落岩画。 新石器时代彩陶缸上的图画:鹳鱼石斧图 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图画文字–纳西文《东巴经》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字,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至今仍保留了象形文字的特点,随着汉字拼音的产生,历史上曾有不少知名人士提出要用拼音取代汉字,早期的理由是为了方便文化扫盲,因为汉字难以识记;自20世纪80年代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汉字的输入在当时成为一个重大难题,因此有人再次用拼音取代汉字来加快输入速度.而在我们提高了大众的文化水平和很好的解决了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今天,再也没有人主张汉字拼音化,相反,具有象形文字血缘的汉字成为当前信息时代一种具有特别价值的表意工具…..但是可惜的是汉字的简化让他早一没了原来的那份骨架…古老的汉字… 又一即将失落的文明。
4.关于汉字的小知识
关于汉字的知识 一 历史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
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 传说中,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
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汉字,造字时天地震惊——“而天雨粟,鬼夜哭”。从历史角度来看,复杂的汉字系统不可能由一个人发明,仓颉更可能在汉字的搜集、整理、统一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荀子·解蔽》中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有观点认为《周易》中的八卦对汉字形成有较大影响,但支持者甚少。 二 原始文字 文字发明前的口头知识在传播和积累中有明显缺点,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刻契、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后来用特征图形来简化、取代图画。
当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与语言的特定对应时,原始文字形成。 1994年,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种符号中,部分特征与甲骨文有较大类似之处。
这一发现将原始汉字的形成过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此外,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号,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几何符号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阶段的表现。
但是,商朝以后的汉字和这些几何符号是否一脉相承?这个问题还在争议中。许多学者提出,这些符号不一定是汉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绝对肯定是文字符号。
三 从象形到表意 泰山封山刻石,相传为李斯所书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发展过程,字形逐步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这一时期的汉字称为古文字。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在已发现的4500多甲骨文单字中,目前已能认出近2000字。
与甲骨文同期,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具备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
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 小篆解决了各国文字间出现大量异体字的情况,“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
文字的统一有力促进了民族间文化传播,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中国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文字史所罕见。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许多不同的演变。
初期汉字系统的字数不足,大量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
但事物众多,不可能都用单一汉字表示,且汉字数量的过度增加又引发了汉字本身的学习困难,汉语逐步从单字表意演变为词语表意为主导。 四 造字及组成 在秦始皇统一汉字后,汉字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很多新造的字不断出现: 隋文帝杨坚原为随国公,但因“随”字的“辶”有不稳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为国号。
唐朝时,武则天根据“日月当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为她的名字。 五代刘岩取“飞龙在天”之意创了自己名字内的“龑”字。
在近代,由於大量西方知识的涌入,也造了许多字。例如随着“Beer”传入中国,如何用汉字表达是一个问题,最初译为皮酒,后觉不妥,於1910年左右创造了“啤”字——译为“啤酒”。
为了表示英制的单位,还造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仑)、瓩(千瓦)、呎(英尺)等。不过这些多音节的字在1977年7月20日大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陆地区已不再使用,但台湾等地仍可见到。
目前由於信息化及用字的规范,汉字已经不再任意增加新字。唯一的例外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种元素,如“氦”、“氯”、“氡”、“锗”、“铬”、“铀”等。
这种造字方法还在一直沿用,用于新元素的命名。化学元素的造字规律详见元素。
六书是汉字构成的分析,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但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的汉字构造规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惟要注意的是,“六书”是对汉字产生的整理及分类,并不是造字的法则。
5.汉字的知识
汉字基础知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汉字的一般常识
(1)汉字的造字法
一般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我国古代对造字法有“六书”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种外,还包括“转注”和“假借”。但严格说来这两种应属于用字的方法。
(2)汉字的形体及其演变
每个汉字都是一个独立的 形体, 构成汉字形体的最小单位是笔画。 汉字的基本笔画是由点和成演变而成的八种笔画:点、竖、撇、捺、提、折、钩。
汉字产生都是几千年,形体在不断地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到现在使用的简化字这样一个过程。
2、正确书写汉字
(1)注意字休的规范化
(2)不写错别字
3、熟悉汉字的偏旁,部首,笔画和笔顺的知识, 掌握查字典的方法。
4、汉字中形声字形旁与声旁的六种配合方式
(1)左形右声 (2)右形左声 (3)上形下声 (4)下形上声 (5)内形外声 (6)外形内声
6.有关汉字知识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 (周) (秦) (汉)(魏晋)草书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
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
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 “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
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
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
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
“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无”和“有”。
没水喝会渴,没东西吃就会饿。“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
“有”字原意“手下有肉”,有肉吃就不会挨饿。“有”进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数的概念。
理”是“象、数”的扩展。汉字外延的演变主要是通过“理”来扩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
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里明白、事情变得明显……”等。 上述汉字演变的五个阶段“音、形、象、数、理”,本质上也是创造汉字的五种基本方法。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汉字的起源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字型,即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因为是刻写在形状各异的甲骨片上,刻写后也不好改动,所以先人们顺势就章,一气呵成。
整体效果或规矩整齐、错落有致,或变化多姿、随意大气,体现了人类追求均衡对称、和谐稳定的天性。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到了汉代,汉承秦制,中央集权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加强。
汉武帝雄才大略,东征西伐,不断扩大中央帝国的版图,为保边疆的永安,建立了屯兵制,这屯兵制使得中国文化在边疆迅速地传播和扎根。同样也对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数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小篆又逐渐简化演变成为隶书,史称“隶变”。
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小篆繁杂难写,有变革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本质原因是与中国人书写的工具毛笔的发明和普及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毛笔的书写形式把篆书的图画性进行了方正平直化的变革,使图画性质的汉字转向抽象化,并初步形成了构成汉字基本要素的点、横、撇、捺、竖、提、钩、折的笔画特点及方块字形的外形特征。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
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
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
7.汉字的知识所有方面
一 汉字的形体演变 从成体系的汉字算起,汉字的形体演变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个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七个阶段. (一)甲骨文.我们今天所能看到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材料就是甲骨文.所谓“甲骨文”,就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公元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河南省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的小屯村发现了甲骨文.根据考古证明,小屯村附近就是殷王朝的首都.经过八十年的不断挖掘,获得有文字的甲骨大约有十六七万片.在考古学家的长期研究中,积累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对三千五百多甲骨文字,已经考释出两千个左右.不认识的字多是人名、地名、族名等. 奴隶时代的殷王朝是非常崇拜神的,每逢一事,总要问卜.比如出外田猎,设祭祈年,操戈征伐,风雨晦冥等都要问卜.从已发现的甲骨文可知,甲骨文主要是殷代王室刻在卜用过的龟甲和兽骨上的记录,所以人们通常称它为“卜辞”.郭沫若同志的《殷契萃编》和《卜辞通纂》,就是研究甲骨卜辞的专著. 甲骨卜辞中所用的字是很有限的,有一些字可以肯定地说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有了的.可是因为在卜辞中没有用到它,所以它就至今没有问世.比如“民”这个字,在周朝初年的青铜器上曾多次见到,都是用一把锥子刺瞎一只眼睛的意思,所以“民”就代表上古的奴隶【青铜器上的“民”字: ■(《盂鼎》)■(《克鼎》)■(《秦公簋》)】.但“民”字在甲骨文中却至今还没有发现. 甲骨文的特点,主要有三: (1)形体不固定,笔画有多有少,写法有反有正. “止”:■、■、■ (是脚的象形) “牢”:■、■、■(是圈牛羊的地方) “车”:■,■、■(是战车的象形) (2)行文的程式不统一.从左到右的,从右到左的都有,所以读起来也相当困难. (3)因为文字是用钢刀和石刀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所以笔画细而硬,而且多用方笔,圆笔很少. 另外,根据考古分析,在殷商之时除了甲骨文之外,一定还有竹书和帛书.因为在甲骨文中已经有“册”字了,很像韦编的竹简的样子【甲骨文■(册)】,另外也还有“典”字了,很像两手捧着“册”的样子,所以后世称重要著作为“经典” 【甲骨文■(典)】.那么为什么至今尚未见到殷朝的竹木简书呢?这是因为竹木在地下埋藏三千多年很可能早就腐朽了. (二)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古代人称铜为“吉金”,故称铜器上的文字为“金文”.铜器中又以钟和鼎较著名,因此金文也叫“钟鼎文”.另外还有“铜器铭文”、“吉金文字”、“彝器款识”等名称. 周代的文化比殷代的文化繁荣得多,典籍文物极为丰富.周人也不像殷人那样相信鬼神,所以甲骨卜辞也就让位于金文了. 金文,当然殷代末期也有,但毕竟很少,所以金文主要还是指周朝青铜铭文.周代不仅铭器的数量多,而且铭器上的字数也多.比如西周第二个帝王成王诵时的《令彝》有187个字;西周第三个帝王康王钊时的《大盂鼎》有291个字;西周第十二个帝王宣王靖时的《毛公鼎》有499个字.这样的洋洋大现在殷代是根本没有的. 在西周的时代,铜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而对这种器皿,不容许诸侯大臣有铸造权.可是到了东周,诸侯称霸力政,青铜器物可以任意铸造,而王室之器倒是几乎绝迹了.从字的形体上看,也有很大的发展.特别到了战国的时候,南方吴、越、楚等国的文字还增加了不少类似鸟虫的装饰成分,这就是所谓“鸟虫书”、“缪篆”,比如“楚”字“王”字就是【缪篆■(楚)、■(王)】. 从内容上看,铜器上的文字主要是记载这件器物为谁所有,有的记载战功、祭祀以及受王的赏赐等. 从形体上看,金文是承甲骨文而发展起来的.在笔画和结构上比甲骨文简单些,其特点主要有三: (1)曲笔较多,线条粗而自然,字形趋向工整. (2)金文一般都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刻不好还可以修改,所以字形显得浑厚质朴,不过到周朝末年便趋向流利秀拔. (3)字体多不固定,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比如“射”字像弓箭形,第三种写法的后面还有一只手【“射”的各种写法:■ ■■】“虫”字像虫子弯曲形,第三种写法的上面还有两只眼【“虫”的各种写法:■■■】. 另外,在解放前的长沙地区还出土过帛书,是楚国墓葬品.令人气愤的是这件国宝在1946年被中华民族的败类卖给了美国人,后来藏在美国的耶鲁大学的图书馆,至于简书、印玺文、陶文、货币文、兵器刻款等,解放后在长沙、信阳等地曾多次发现,不过多属于草率急就的文字,远不如钟鼎文那样工整. (三)篆书.对于“篆书”这个名称,历来就有争论.郭沫若同志说:“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掾,音院,古代官署属员的统称.)这就是说,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椽书”,也就是“官书”. 在秦始皇时代,官事颇多,官书浩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石”(dàn担)是一百二十斤,可见秦始皇一天要亲自过目一百二十斤用竹木简写成的官文书.这些“官书”就是“篆书”.但当时还没有这个名称,直到汉代的“隶书”出现以后,才把以前施于官掾的“文书”叫做“篆书”.所以“篆书”是对“隶书”而言的.篆书可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种: (1)大篆——许慎。
8.有什么关于汉字的知识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汉字,来源于中华民族的汉族,是使用人口最多和流传范围最大的一种文字。
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众多分歧。新中国成立,在20世纪5 楷体 0年代,组织专门机构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规范,俗称“简化字”(50年代以前的汉字俗称“繁体字”),并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普及推广,在这些工具书上并列简化汉字和繁(异)体字。
目前,简化字在中国大陆使用,港澳台等地区仍使用“繁体字”。 汉字是非拼音文字,在写法上,和拼音文字明显不同,即使在中国的邻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汉字”为例: 简化字:汉字 繁体字:汉字 拼音:hàn zì 日本语:汉字(かんじ) 吴语:汉字(hoe zy) 朝鲜文(韩文):한자 (han ja) 越南文:Ti?ng Trung Qu?c 英文: Chinese character 德文:chinesische Schrift 俄文:Китайский 法文:Chinois 波兰文:Chiński 丹麦文:Kinesisk 菲律宾文:Intsik 葡萄牙文:Chinês 希腊文:Κιν?ζικα 意大利文:Carattere Cinese 印尼文:Cina 匈牙利语:kínai írásjegy 芬兰语:Kiinalainen merkki特点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
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
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
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
现今文字中,唯有汉字是我们祖先直接创造的。梵文字母传说是天神大梵天创造并授予人类,其他文字却都是从其他民族借用的。
梵文字母用来拼写古代的梵文及现代的印度诸多的语言和尼泊尔语。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 *** 字母被称为世界三大字母体系。
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使用拉丁字母,可见是从拉丁字母借用的;俄语、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语等使用基里尔字母(或斯拉夫字母),是希腊字母改造而成的;拉丁字母也是希腊字母改造而形成的。 *** 字母的祖先——阿拉马字母(Aramaic)及希腊字母的祖先——迦南(Canaanite)字母也不是他们祖先直接创造的,而是借用了小方闪米特人(Semites)的文字(小方闪米特字母)改造而成的。
这种字母借用了苏美尔人(Sume)的钉头文字,经过改造而成的。钉头文字是苏美尔人创造的,圣书文字是埃及人创造的,汉字是中国人创造的,中国少数民族创造的水书,它们都不是拼音文字。
现在四者之中只剩下汉字和水书,其他两者都已经消亡了。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大篆)。
五、形体字独体字的区别
你好,形体字独体字的区别,独体字是指汉字形体结构的一种类型,即结构单一、不能再拆分出偏旁的汉字 部首指:字典、词典中分析汉字形体结构,把具有同一部件的字归为一部,把这一部字中的共同部件列在全部之首,就叫部首。
偏旁指构成汉字形体的某些基本组成部分。
根据以。
单一结构的字通常查这个字的什么
单字的结构是:独体字。
根据汉字中部件的多少,汉字可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
独体字只有一个部件。
合体字有多个部件,根据部件与部件的方位关系,独体字结构又称为单一结构。
一般习惯上的分类,共分为8种:独体、上下、上中下、左右、左中右、半。

字形结构与字的结构有什么区别
是一个意思 字形结构的分类至今没有规范,这里介绍三种分类: 八分法 这是一般习惯上的分类,共分为8种:独体、上下、上中下、左右、左中右、半包围、全包围、品字形7种。
中师教材就是这种分法。
另外还有一种也分为8种:独体、上下、上中下、左。
字形的结构与字的结构有什么区别
“字形”是字的形体,汉字是方块字,形体经历过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楷书等几个重要阶段的演变. 字的间架结构: 如,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左右、左中右、“品”字形、半包围、全包围等类型. 根据汉字中部件的多少,汉字可分为独体字和合体。
这是它们的区别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