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子15岁时 古代文人称什么
古代男子十五岁时,被称为束发
束发,即系结头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束发又分全束和半束半披。
在中国古代时期,古人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后被沿用至今。
扩展资料:
古代年龄称谓:
总角:古时幼儿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后人 用总角代指童年。
垂髫: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
及笈:及笈指女子15岁。笈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豆蔻: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破瓜:破瓜指女子16岁。古代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因称16岁的女子为破瓜之年。
弱冠:弱冠指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束发
二、男子15岁古代年龄称谓
垂髫一般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因为古代儿童未束发时是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大家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另外还有孩提是指二到三岁的儿童;总角指八九岁至十四岁的少年;豆蔻是指人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束发是指男子十五岁;及笄是指女子十五岁;桃李年华是指女子20岁。;弱冠指男子20岁;而立之年指男子30岁;不惑之年指男子40岁。
关于称谓整理如下:
1、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2、初度:周岁。《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3、生小:幼年。《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4、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5、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7、教数:9岁。
8、外傅:10岁,出外就学。
9、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古代年岁的别称。《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0、舞勺:男子13岁。古代13岁的男孩学习的一种文舞。
11、豆蔻:女子13~14岁。源自唐朝诗人杜牧诗《赠别》。“娉[ pīng ]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12、及笄:指女子15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13、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14、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15、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16、而立:指30岁。称30岁为而立之年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17、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强壮:指四十。《续焚书》卷一·书汇:兄虽强壮之年,然亦几于知命矣
18、知命:指50岁。
语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称50岁为知命之年
19、花甲(耳顺):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20、古稀:指70岁。称70岁为古稀之年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21、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22、耄耋:指80~90岁
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23、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4、鲐背:指长寿老人,九十岁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25、期颐:指百岁老人。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三、古代男子15岁称为什么?
男子十五岁古代称为束发。
束发:束,捆,结发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四、男子十五岁古代怎么称
; 古代男子十五岁称为束发,意思是要将头发用发带竖起,而且年满十五周岁的男子会学会各种技艺,谋求一门生存本领,而年满二十周岁的男子被称为弱冠,此时就可以将束起的头发使用发冠固定成发髻,表示成年。
男子十五岁古代如何称呼
男子年满十五周岁被称为束发,在这个阶段的男性,才会将头发扎成发髻,并学会各种技艺,而且十五周岁到二十周岁的男性,头发会逐渐由半束半披发展为全束。
古人很少用数字表示年龄,多使用其它称谓表示,比如刚出生的孩子称为赤子,七八岁的儿童称为龆龀,八九岁的童子称为垂髫,年满十周岁被称为幼学,二十周岁被称为弱冠。
古代男子束发多使用簪、冠、冕、弁、帻五种工具,束发时会将头发梳顺,然后用发圈将发根缠住,最后将头发结成发髻的样子,使用发簪或者发冠固定即可。
五、十五岁在古代被称作什么?
男子十五岁古代称为束发,女子称为及笄之年。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后被沿用至今。
年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故特指女孩子13、4岁=w=)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六、古代男子15岁称为什么
古代男子15岁称为束发。
束发,读音为shùfà,即系结头发。
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束发又分全束和半束半披。
拓展资料:
词语出处
1.束扎发髻。
《礼记·玉藻》:“童子之节也,缁布衣,锦缘,锦绅并纽,锦束发。”
孔颖达疏:“锦束发者,以锦为緫而束发也。”
汉刘向《列女传·鲁秋洁妇》:“洁妇者, 鲁 秋胡子 妻也。既纳之五日去而官于 陈 ,五年乃归……妇曰:‘子束发辞亲,往仕五年乃还。’”
2.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代指成童之年。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汉贾谊《新书·容经》:“古者年九岁入就小学,蹍小节焉,业小道焉;束发就大学,蹍大节焉,业大道焉。”
唐鲍溶《苦哉远行人》诗:“去时始束发,今来发已霜。”
宋陆游《上执政书》:“某小人,生无他长,不幸束发有文字之愚,自上世遗文, 先秦 古书,昼读夜思,以求圣贤致意处。”
明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公(袁可立)束发从仕若干季,剖剧无艰,锄奸不懦。”
清钱谦益《南京通政司通政使林学曾授正议大夫继妻吴氏仍前封制》:“人臣束发励行,老而弥固,则必有贤明之助焉。”
程善之《春日杂感》诗:“我生始束发,便思万里行。”
3.指用以束发的头饰。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晚霞》:“ 龙窝君 嘉其惠悟,赐五文袴褶,鱼须金束发,上嵌夜光珠。”
束发-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