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的民风民俗
湖北历史悠久,代表性的民风民俗有:
1、跳三鼓:为逝者演唱的跳三鼓称为“孝鼓”,为高寿长者演唱的称为“寿鼓”,各种喜庆场合演唱的称为“喜鼓”跳丧、跳寿、跳喜称为“三跳”,又因其演唱者为三人,打击乐为三件,每段唱词为“三句头”,取“丧”和“三”的谐音,20世纪50年代,定名为“跳三鼓”。
2、“女儿会”: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是一种独特而新奇的节俗文化,它因在华夏大地上独显女性文化光辉,而尤为显得光彩夺目。一般每年的农历7月7日至12日这些天,是传统的“女儿会”吉日。
3、归元庙会:每年在春节前后这段时间,吸引众多的香客、游人前往寺庙观光、拜佛。游客们在尽情欣赏各种娱乐表演之时,还可以逛逛集市,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节日气氛十分浓厚。
4、"五虾闹鲇"又名"五虾闹鲶"、"五虾戏鲇"、"虾子灯"等,是一种群众自娱性的民间舞蹈形式,流传于湖北省洪湖市峰口镇。
5、团风但店“天府圣会”是但店镇独有的一项民俗艺术活动,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湖北人的性格特点 湖北人有哪些性格特点
;
1、聪明,意志力强,做事彪悍,不怕吃苦。
2、有句话叫: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
3、而这个诡异的别称让湖北人尴尬,倒不是其它原因,而是比起它四周的地图炮常客,湖北人的特征显得有些不清不楚。
4、将湖北人和九头鸟挂上钩的还得说说身为湖北人的万历首辅——张居正。明神宗时期,张居正为惩治腐败,肃正风气,派出了9个钦差大臣到各地明察暗访,对贪污腐败者当即正法。当时民间人人拍手称快,由于张居正是湖北人,因此百姓赞曰“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颂扬张居正精明能干。不过,刘基所著《郁离子》一书中编纂了一则寓言故事,九头鸟一体九头,为了争夺食物,九头相互啄对方,最后导致头破血流。但它们不明白的是,无论是哪个头吃下食物,最终都落在一个肚子里去。
5、林语堂先生在他的地图炮专著《吾国与吾民》评价湖北人:“精明强悍,颇有胡椒之辣,犹不够刺激,尚须爆之以油。”这又说明了湖北人做事彪悍,欠缺圆融的手法,精明但不懂得如何协作。
6、湖北同胞被迫继承了“九头鸟”的性格,但同样也继承了“九头鸟”的品质,那股超乎寻常的生命力和意志力,那种不怕苦不怕险的精神,义无反顾,涅_重生。
俗话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湖北人都有哪些特征?
这句话是用来形容湖北人非常的聪明,脑袋很灵光,甚至有些聪明过了头,带有点狡猾和奸诈。但是这都是对湖北人很刻板的印象,并不是所有的湖北人都是如此。如果大家跟湖北人接触就会发现,他们是很有生意头脑的,待人也非常的友好、热情、和善。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一句话的出现呢?“九头鸟”又是什么动物呢?九头鸟是出现在山海经里的一种鸟,一共有9颗脑袋。最开始的时候这种鸟被大家当做是神鸟,是一种带有吉兆的鸟。
后来,慢慢的演变,这种鸟就从褒义词变成了贬义词,用来形容那些很精明的人了。将湖北人和九头鸟联系在一起,还要从明朝时期的首辅张居正说起。张居正是一个好官,为官清廉,又有很多的手段,在他的治理下明朝末年的政治经济得以延缓衰败。
张居正知道有很多的大臣都在贪污受贿,这个风气如果不戒掉的话,大明朝迟早得玩完。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从大臣中挑选出了9个可信的人,组成了监察御史,下派到全国各个地方,调查当地的官员工作是否到位,是否清廉,有没有贪污腐败。
张居正的这个行为惹恼了一众贪官,贪官们都瑟瑟发抖,深怕查到了自己的身上。而且,张居正正在严查这事,他们就不好再继续贪污受贿了。于是,收入少了很多,这些大臣们就对张居正和九个监察御史怀恨在心。
张居正是湖北人,而这九个监察御史恰巧也是湖北人。贪官们就说了一句,真是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啊!九头鸟是指九个监察御史,湖北自然就是张居正了。可惜在张居正死后60年,大明王朝还是覆灭了。
湖北人有什么习俗
湖北人饮食习俗:
楚人饮食之原料,为楚地所产,它的特色和水平,与楚地物产资源特色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楚人饮食文化最鲜明地体现了鱼米之乡的特色,其主要特点是:
稻为主食
京山屈家岭、江陵毛家山、澧县梦溪镇古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稻谷壳、稻谷表明,早在距今8000到4600年前,荆楚大地就聚居着以种水稻为主的氏族部落。他们除主食稻米和杂粮外,千百年间,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食品制作也走向多样化、精细化,如米粉、米粑、糍粑、年糕、汤元、粽子等。
嗜好鱼肉
考古发掘曾发现大量的动物遗骸和栩栩如生的鸡羊鱼等动物陶型。这表明楚地先民在距今数千年前,就饲养猪狗鸡羊,捕捞鱼蚌。平原河谷地区除禽畜外,以鱼类为重要营养品。山区、平原、丘陵,都吃猪牛羊肉和野味。至今,在荆楚大地婚丧喜庆节日宴席中,也是“无鱼不成席”。荆楚鱼米乡,鱼的制作和吃法十分丰繁,令人眼花缭乱。干鱼腊肉是楚地冬腊月的一道风景线:“仲冬天气肃凤霜,腊肉腌鱼尽出缸。生怕寒潮收不尽.天天高挂晒台傍。”一些高寒山区。除了池塘养鱼外,多数农户无鱼。为了年年有余鱼,春节前都要走出深山去买鱼,如大别山深山老林里的农民就三五结伴去太湖、望江、黄梅鱼区去挑鱼。
蔬食多样
楚地民众食用蔬菜瓜果,可概括为鲜、泡、腌、干四字。泡菜历史悠久,常年常月可做,古往今来在荆楚大地十分普遍。昔日在大别山英霍潜太的深山老林里,很多农户家都有几口能装3—6担水的大菜缸。每到秋天,分类装菜,也有辣椒萝卜腌在一起的,装好菜,放些盐,压结实,而后放几个圆滚滚的石头菜石头,上加木盖,糊泥密封,吃时开缸,满屋溢香。取出酸辣菜放在吊锅上煮,加上季节性的鲜菜如黄瓜、苋菜、扁豆、萝卜等。酱腐乳,吊锅煮咸菜合鲜菜,红苕饭,炉子火,一家人围坐而食,倒也惬意。无论是泡是腌,风味特殊,酸辣鲜脆,清香可口,开胃下饭。晒干菜也是楚地一道风景。萝卜、白菜、芥菜、荠菜、辣椒、茄子、豇豆、四季豆、土豆、扁豆、刀豆、椿苗、金针、竹笋、马齿苋、红苕秆和叶以及薇菜等等,均可晒干。以备不时之需。
汤品繁多
楚地人爱汤与这一地区的气象、水土、气候及其他条件有关。人们爱煨汤:逢年过节要煨汤;生日喜庆要煨汤;贵客临门要煨汤;妇女“坐月子”要煨汤;病人病后补身子要煨汤。煨汤品种繁多,有排骨汤、鸡汤、牛、羊肉汤。最为珍贵的是甲鱼汤、八卦汤。总之鱼、肉、菜、果、野味、山珍海味都是良好的煨汤原科。一般家庭最喜爱的是排骨煨藕汤。汤的制作多种多样,有煮有熬,有煨有炖。家庭煨汤多用“砂锅罐子”。煨汤讲火候,猛火烧开,文火细煨,即人们常说的“大火煮粥,小火煨汤。”汤汁油而不腻,汤料烂而不糊。汤是开胃妙饮,能促进血液循环。寒冬,以汤驱寒;炎夏,以汤开胃,可以补充身体需要的盐分、水分和营养。这里还需要补几句的是,山区人昔日吃年饭有个禁忌,即不喝汤,说是喝了汤,出远门落雨,麻烦多。在英山某些地方,丧事不用汤,席上连汤匙都不摆。
好酒多茶
楚地港河湖汊甚多,人们种田做渔业,适当饮酒,可以驱寒祛湿,自古相沿成习。楚地粮产丰富,自古有饮烧酒之习。至今仍喜饮用糯米酒。这糯米酒各地叫法不一,有的叫“水老古”;有的叫“双料双”;有的叫“洑子酒”;有的叫“甜酒”或“米酒”等等。有资料说,湖北麻城东山老米酒叫“摆头酒”。当今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大范围的人喜爱老米酒,或许与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有关。
湖北过春节习俗
“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在湖北,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有民谣云:“二十三,送灯盏;二十四,剔鱼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猪肉;二十七,除脏迹;二十八,福鸡鸭;二十九,家家有。”一直和农耕文化息息相关的中国年,不管在物资短缺年代还是经济发达时期,从来都是人们渴盼的特殊节日。湖北省群艺馆研究员、《楚风楚俗》等湖北风俗画册的拍摄者吴志坚感慨,“龙凤呈祥、高跷龙灯、海马、赶象、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在浓郁的荆风楚韵中,那些最古老而淳朴的湖北年俗,实在让人大开眼界!”
“谈年饭”边吃边聊迎新年
武汉早期的居民大多是明末清初由周边地区(沔阳、汉阳、黄陂、孝感等地)迁入的,因此,武汉的过年习俗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除了要收拾屋子,换春联,贴门神,过小年时要请灶神,除夕这天,男人还要将水缸挑满,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女人要在之前做好全家人的新鞋,这叫“过年穿新鞋,喜事一起来”。等到了年三十这天,全家欢聚一堂吃上一顿丰盛的“谈年饭”(如今多称为“团年饭”)。
武汉的年夜饭,一般要上“三全”(全鸡、全鸭、全鱼)、“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开饭时间多在天黑之前,有的家庭一直吃到转钟,表示“越吃越亮”,既然是“谈年”,还得边吃饭边聊天,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互表祝福。
除夕夜漫山遍野“点坟灯”
在湖北江汉平原上,特别是农村地区,每到除夕夜来临之前,人们习惯给已故的亲人“上坟灯”,也叫“送灯亮”。就是把好吃好喝的送到祖坟上,再点上蜡烛祭祖。不过,这种风俗在很多地方已淡化。最让吴志坚难忘的,是到湖北十堰郧西县“上坟灯”的经历,有一年,他还特意带儿子一起去郧西过年。
十五晚“赶毛狗”唱“灯歌”
“耍毛狗,耍毛狗,耍到你家灶门口……”在湖北的鄂西土家族中至今还流传着“赶毛狗”的歌谣。毛狗就是狐狸。它原来和人是朋友,但却常偷鸡吃。激怒人类放火烧了它的老窝。从此就有了正月十五晚放爆竹烧草竹赶毛狗的风俗。“赶毛狗”的风俗非常古老,最早可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据说,只有赶走了毛狗才会六畜平安,田地不长杂草。
“利川灯歌”起源于利川市柏杨一带,距今有上百年历史。利川灯歌中的众多民歌和古老的竹枝歌一脉相承,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艺术价值。有记载从清朝开始,群众逢年过节、喜庆集会、玩龙船时都要唱灯歌,现在知名的“龙船调”前身就是利川灯歌。目前,《利川灯歌》已经成功进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而在龙船调的故乡利川,正月十五晚,还有唱“灯歌”的风俗。一到十五的晚上,当地农民就会组成几十人的队伍,高举着扎成龙形的花灯,走街串巷,经过谁家门口,谁家就放鞭炮,几热闹。如果队伍停在了谁家门口,就会开始唱“灯歌”,周围会唱的人都会跟着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