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煤有哪几种,如何分类
煤根据不同方式分类,分类数目不同:
1、根据其碳化程度不同分类,可以依次分为泥炭、褐煤(棕褐煤、黑赫煤)、烟煤(生煤)、无烟煤、亚煤(褐煤的一种,是日本的特有分类)无烟煤碳化程度最高,泥炭碳化程度最低。
2、根据其岩石结构不同分类,可以分为烛煤、丝炭、暗煤、亮煤和镜煤。含有95%以上镜质体的为镜煤,煤表面光亮,结构坚实,含有镜质体和亮质体的为亮煤,含粗粒体的为暗煤,含丝质体的为丝炭,由许多小孢子形成的微粒体组成的为烛煤。
3、根据煤中含有的挥发性成分多少来分类,可以分为贫煤(无烟煤,含挥发分低于12%)、瘦煤(含挥发分为12-18%)、焦煤(含挥发分为18-26%)、肥煤(含挥发分为26-35%)、气煤(含挥发分为35-44%)和长焰煤(含挥发分超过42%)。
扩展资料:
煤的形成年代,在整个地质年代中,全球范围内有三个大的成煤期:
1、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成煤植物主要是孢子植物。主要煤种为烟煤和无烟煤。
2、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主要煤种为褐煤和烟煤。
3、新生代的第三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主要煤种为褐煤,其次为泥炭,也有部分年轻烟煤。
煤的一些生产用途:
1、用于炼焦。焦碳作为炼铁的重要原料,对生铁的质量有关键的作用,如果含硫和磷高,会严重降低生铁质量,灰分高会降低热值。因此用于炼焦的煤必须经过洗选,以降低其灰分和硫含量。炼出的焦碳必须选大块坚实的,不能在高炉中被压碎,以便可以通风。选出的碎焦只能做燃料,碎焦做燃料发热量大,不冒烟,是很好的燃料。
2、用于制造煤气化。煤气化可用于产生合成气,这是一种一氧化碳和氢气气体的混合物。通常合成气被用于燃烧于燃气轮机产生电力,但是,通过费托合成工艺,合成气的通用性也允许它被转换成运输燃料如汽油和柴油。煤气化联合费托技术被南非的萨索尔化学公司使用,从煤和天然气生产汽车用的燃料。
3、用于制造煤液化。煤液化被用来从煤生产液体合成燃料: 甲烷,和石油化工产品。煤液化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直接液化意味着碳化和氢化。间接液化就是先把煤进行气化,生成水煤气,再合成乙烷、乙醇等燃料,也可以进一步合成燃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煤
二、煤有哪几种类型
煤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物。
煤有褐煤、烟煤、无烟煤、半无烟煤等几种。
1.褐煤:多为块状,呈黑褐色,光泽暗,质地疏松;含挥发分40%左右,燃点低,容易着火,燃烧时上火快,火焰大,冒黑烟;含碳量与发热量较低(因产地煤级不同,发热量差异很大),燃烧时间短,需经常加煤。
2.烟煤:一般为粒状、小块状,也有粉状的,多呈黑色而有光泽,质地细致,含挥发分30%以上,燃点不太高,较易点燃;含碳量与发热量较高,燃烧时上火快,火焰长,有大量黑烟,燃烧时间较长;大多数烟煤有粘性,燃烧时易结渣。
3.无烟煤:有粉状和小块状两种,呈黑色有金属光泽而发亮。杂质少,质地紧密,固定碳含量高,可达80%以上;挥发分含量低,在10%以下,燃点高,不易着火;但发热量高,刚燃烧时上火慢,火上来后比较大,火力强,火焰短,冒烟少,燃烧时间长,粘结性弱,燃烧时不易结渣。应掺入适量煤土烧用,以减轻火力强度。
三、煤的种类有哪些
瘦煤、肥煤、无烟煤、焦煤、弱粘结煤、气煤、褐煤、长焰煤、贫煤。
1、焦煤:焦煤是炼焦用煤中之主焦煤,变质程度中等,结焦性和粘结性最佳。山西之焦煤所产焦炭块度大、裂纹少、抗碎强度大、抗磨性好,为炼焦用煤之珍品。利用焦煤,可得到焦炭、焦油、焦炉气。焦炭除供给冶炼外,还可造气和电石。
2、肥煤:肥煤是炼焦用煤的一种,用肥煤炼出的焦炭横裂多,焦根部蜂焦多,易碎,但肥煤的粘结力很强,能与粘结力较弱的煤搭配后炼出优质煤称肥煤为配焦煤之母。因该肥煤品种稀少,只占全国探明煤炭资源的5%而山西探明肥煤的储量约占全国的50%,主要分部在霍县矿区、三交矿区和古交矿区。
3、无烟煤:无烟煤是高变质煤,具有坚硬、光泽强等特点。燃烧时间长,火力旺。无烟煤主要用于化肥、化工生产。阳泉无烟煤因具有可磨好的特点,是理想的高炉喷吹用燃料。晋城、阳城一带的无烟煤被称为兰花炭闻名中外。山西的无烟煤资源储量大,质量好,居全国首位。
4、瘦煤:瘦煤是炼焦用煤中之配煤,性能与焦煤相近。瘦煤焦炭块度大、裂纹少,但熔融性和耐磨性差,其用途除作炼焦配煤外,还可用与造气、发电和其它动力用煤。山西沁水煤田、西山煤田,霍县煤田和河东煤田等都蕴藏着丰富的瘦煤资源。
5、弱粘结煤:弱粘结煤是炼焦煤与非炼焦煤之间的过度煤种,主要用作造气、燃料和配焦。山西大同矿区盛产低硫、低灰、低磷的弱粘结煤,是全国最大的优质动力煤基地。
四、全国十大煤种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煤炭产品按其用途、加工方法和技术要求划分为五大类和29个品种[《煤炭产品品种和等级划分》(gb/t
17608-2006)]。具体分类及品种如下:
(1)精煤
1-1
冶炼用炼焦精煤、1-2
其他用炼焦精煤、1-3
喷吹用精煤。
(2)洗选煤
2-1
洗原煤、2-2
洗混煤、2-3
洗末煤、2-4
洗粉煤、2-5洗特大块、2-6
洗大块、2-7
洗中块、2-8
洗混中块、2-9
洗混块、2-10
洗混小块、2-11
洗粒煤。
(3)筛选煤
3-1
混煤、3-2
末煤、3-3
粉煤、3-4
特大块、3-5
大块、3-6
中块、3-7
混块、3-8
混中块、3-9
小块、3-10
混小块、3-11
粒煤。
(4)原煤
4-1
原煤,水采原煤。
(5)低质煤
5-1
原煤、5-2
煤泥,水采煤泥。
根据煤化程度,将所有的煤分为无烟煤、烟煤和褐煤三大类,然后再细分为无烟煤、贫煤、贫瘦煤、瘦煤、焦煤、肥煤、1/3焦煤、气肥煤、气煤、1/2中黏煤、弱黏煤、不黏煤、长焰煤、褐煤14个小类.
五、我国的10大煤种是什麽?
煤类是煤经受变质作用的结果。植物遗体由堆积到变为煤,首先是经过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低等植物形成腐泥,高等植物形成泥炭。已形成的泥炭和腐泥,由于地壳下沉等原因而被上覆沉积物掩埋时,在以温度和压力为主的物理化学作用下,泥炭经过成岩作用变为褐煤,褐煤经过变质作用再转为烟煤和无烟煤。
由于煤对温度有较强的敏感性,因此当盖层逐渐增厚,温度和压力逐渐增大的情况下,煤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而且煤在较高温度下持续时间越长,煤的变质程度越高。这就是最常见的深成变质作用的基础。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叠加其他变质作用,使原来已经形成的煤类复杂化,于是,多种多样的煤类分布就出现了。
我国各地质时代的煤具有上述这些明显的特点:晚古生代的煤以中、高变质煤为主,未见褐煤;中生代的煤以低、中变质煤为主,有少数褐煤;第三纪的煤则以褐煤为主,仅有少量低变质煤存在。反映了成煤时代愈老,经历的地质历史愈长,盖层愈厚,煤的变质程度愈高的趋势。在煤系与上覆地层连续沉积的某些煤田中,下部地质时代较老的煤,由于盖层厚度大,受热时间长,煤级就高;其上地质时代较新的煤,盖层相对较薄,受热时间较短,煤级也较低。例如,鲁西南地区,在类似沉积深度的同样条件下,晚石炭世的煤一般是肥煤,其上早二叠世的煤,一般是气煤。当上覆沉积物继续增大,地温升高后,早二叠世的煤也变成了肥煤。充分反映了煤级随成煤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温度升高而变高的基本关系。再如,山西省石炭纪-二叠纪煤的埋藏深度是北部浅,向南部逐渐加深。因此,煤的变质程度呈现出北部较低,向南部逐渐增高的变化规律。
当然,这种情况决不是单一变质作用的结果。但它说明了深成变质作用起着主导作用,加上其他变质作用的介入,于是,我国便出现了复杂多样的煤类分布。这样的例子不少,不再一一列举。
纵观我国煤类的地理分布就是在上述基础上形成的。自北而南,大致呈现出三个条带。天山—阴山以北地区,包括东北、内蒙古和新疆北部,以褐煤和低变质烟煤为主,中变质烟煤不多,高变质煤很少;天山—阴山以南、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以北地区,包括西北地区大部、华北地区、河南和华东北部,分布着各种变质程度的烟煤和无烟煤,只有少量褐煤;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以南地区,包括西南地区、中南地区大部和华东南部,以高变质煤为主,中变质烟煤和褐煤有分布,低变质烟煤很少。这一分布特征,为寻找工农业所需要的煤类指明了方向。
各种煤类的具体分布是:
1. 褐煤
集中分布在内蒙古东部、云南中西部和黑龙江东部地区,这3省(自治区)的褐煤保有储量占全国的96%。辽宁、河北、广西、山东、吉林、甘肃、四川、新疆等省(自治区)有少量分布,其余省(自治区)仅有零星赋存。
2. 低变质烟煤(包括长焰煤、不粘煤和弱粘煤)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各省(自治区),这两地区低变质烟煤保有储量,占全国该煤类的97.5%,其次是东北地区占全国的1.6%,其余3地区仅有零星分布。从省(自治区)的赋存储量来看,最多的是陕西省,占全国的34.9%;第二是内蒙古,占全国的27.9%;第三是新疆,占全国的20.3%。截止1996年末,全国低变质烟煤保有储量为4 262亿t,名列前12位。
3. 中变质烟煤(包括气、 肥、 焦、 瘦煤)
分布普遍、除上海、福建、海南、香港和台湾外,其余各省(市、自治区)都有赋存,但数量和质量相差比较悬殊。其中,保有储量小于1亿t的有北京、广东、西藏;保有储量在1~5亿t的有天津、湖北、广西、浙江;保有储量在5~10亿t的有江西、甘肃、湖南、吉林;保有储量在20~50亿t的有宁夏、云南、江苏、青海、四川、辽宁;保有储量在50~100亿t的有黑龙江、河北、新疆、河南、内蒙古、陕西;保有储量大于100亿t的有山西、安徽、山东和贵州。特别是山西省,不仅储量很丰富,而且质量好,品种齐全,气、肥、焦、瘦煤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我国炼焦用煤的主要基地。截止1996年末,该煤类共有保有储量2 549亿t,名列前10位。
4. 高变质煤(包括无烟煤和贫煤)
广泛分布在我国中南、西南和华东南部地区,该煤类占该地区煤炭总储量的半数以上。其中,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分别占到各该省的70%左右;广东占到80%以上;福建达到100%。北京也占到97.8%。由于这些省(市)的煤炭资源总量不多,虽然分布地域广大,但所占比重很少。因此,从资源数量来看,我国高变质煤主要分布在山西和贵州两省。山西又集中分布在晋东南地区,贵州集中分布在黔中一带。两省高变质煤储量占全国同煤类的75.3%。截止1996年末,全国高变质煤保有储量为1 728亿t,名列前1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