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子指的是哪五子

五子指的是:荀子、扬子(扬雄)、文中子(王通)、老子、庄子。

原文:《三字经》:“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译文: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人物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1]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扬子,本名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区)人。 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

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扬雄曾撰《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以玄为中心思想,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对后世意义可谓重大。

文中子,本名王通,(584年—617年),字仲淹,号文中子,隋朝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一说山西河津)人,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王通从小受家学熏陶,精习《五经》,著名的启蒙读物《三字经》把他列为诸子百家的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王通的六部著作:《续书》、《续诗》、《元经》、《礼经》、《乐论》、《赞易》,在唐代就全部失传了。只留下他的弟子姚义、薛收编辑的《文中子说》。《中说》系王通和门人的问答笔记;体仿《论语》敷衍成书,由王氏家人定为王道、天地、事君、周公、问易、礼乐、述史、魏相、立命、关朗10篇行世。

此书提出了“三教合一”的思想,为后世所重视。在哲学上此书提出以气、形、识分别作为天、地、人的特点,含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流传版本有《子书百家》本、《明世德堂》本。宋代阮逸作《文中子中说注》,有《四部丛刊》本和《续古逸丛书》本。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始祖。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老子是次于圣人的贤人,或认为与孔子同时,或认为晚于孔子。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

庄子,子姓,庄氏,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二、魏国五子,蜀国五虎,吴国五霸。分别是谁?

所谓“五子良将”,指的是汉末三国时期曹操部下五员大将,他们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将上述五人的列传合为一传,并在评论中说道:“时之良将,五子(指上述五人)为先。”后人因称五人为“魏五子”或“五子良将”。 蜀国的五虎将,所有人都知道: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 吴国情况比较复杂,各种说法不能相互统一,都是后人评的,列举几种: 吴国五虎将是:丁奉、黄盖、程普、韩当、周泰。 东吴有“三猛”(太史慈、甘宁、周泰)“四英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吴国有黄盖,程普,甘宁,周泰,称四庭柱 东吴四英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4代都督) 东吴四勇将:孙策、太史慈、周泰、甘宁(孙策虽然是君主,客串一下吧) 东吴四老将:黄盖、程普、韩当、祖茂(跟随孙坚起家的3朝元老,唯独祖茂死的太早)

三、魏国五子良将是谁

五子良将分别是张辽,张郃,徐晃,乐进,于禁。

1、张辽

字文远,原本是丁原的部曲,后来丁原被董卓设计杀死之后,他以及一些原来丁原的将领又跟随在董卓的麾下。

后来董卓被吕布杀死之后,这些一开始跟随丁原的并州将领追随吕布,后来吕布在下邳为曹操所败,张辽被俘虏之后,为曹操欣赏,说服了张辽为其效力,之后张辽就跟随曹操四处征战,成为了魏国建立的功臣,并且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2、乐进

字文谦,因为胆识英烈跟随在曹操手下,是一个很早就跟随曹操的将领,随军多年,南征北战,每一次曹操与别人对战的时候,他都会冲到前面去。

兴平元年的时候,先是在濮阳打吕布,又在雍丘战张超,在苦县击桥蕤,每次都勇猛击退敌人,因此被封为广昌亭侯。

官渡之战的时候,奋力迎战,斩杀了袁绍的将领淳于琼,之后又在黎阳对阵袁绍的儿子袁谭和袁尚兄弟,斩杀了大将严敬。

后来又是先击败黄巾,安抚了乐安郡的百姓,又围困邺城,平定邺城之后又继续追击袁谭,每一次都是领先于军队,走在别人前面,之后又攻打雍奴,每一次都身先士卒,勇猛破了敌军,不知道休息。后来,曹操留他和张辽以及李典在合肥屯兵。

3、于禁

字文则,本来是在鲍信的部曲,之后在曹操帐下效力。于禁是个武将,在张绣造反的时候惩罚了不遵守军纪的士兵,为了迎击敌军坚持守好了自己的营地,被曹操称赞为可以与古代名将相比。曹操占领兖州之后,于禁被封为都伯,在将军王朗的手下做事,后来王朗很欣赏于禁,将于禁推荐给了曹操。

当时曹操刚刚占领兖州,有人才在自己的帐下自然是欣喜,拜于禁为军司马,之后于禁跟随曹操打徐州,打吕布,讨伐黄邵等黄巾军,跟随曹操多年,也斩杀了许多敌将,可以说是从曹操早期就开始跟随在曹操身边的一个非常有资历的老将,每一次的战役他都有参与,可以说是曹操信任的人之一。

4、张颌

字俊艾,原来是韩馥属下,后来跟随袁绍,在官渡之战的时候,因为袁绍账下的各种派系之争,被郭图陷害,使得袁绍对张颌有所怀疑,让他的才能没有施展的地方,后来不喜与小人为伍,直接率军投降了曹操,跟随曹操平定了北方。

远征乌桓,平定马超、灭了张鲁,立下了许多的战功。后来与夏侯渊一起在汉中驻守,夏侯渊死后,他暂代主帅一职,在诸葛亮多次对汉中出兵的时候,张颌皆有出战,表现优异,连诸葛亮也赞叹张颌的勇猛。

5、徐晃

字公明,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的名将,并且智勇双全,不仅个人的武艺高,并且指挥作战的能力也很高。在官渡之战中,徐晃打败了当时投靠袁绍的刘备,之后跟随曹操击败颜良攻克白马,在延津击败文丑。

官渡之战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烧了袁绍的粮草,而去截击袁绍押运粮草的军队的人选由荀攸推荐徐晃,而徐晃也完美的实行了命令,使得袁绍丢失了粮草,可谓是官渡之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扩展资料:

1、五子良将的说法来源:

“五子良将”是指曹操手下的五位将军,即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人,曹操在行军作战时,进攻时常常用这五个人为先锋,撤军时常用这个五个人断后。

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将这五个人列为一传,在进行总评时说:“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近现代以来人们开始将其合称为五子良将,但子只是一个量词,“五子”意思就是说“这五个人”。

2、社稷影响

五子良将先后跟随曹操的时间不同,乐进、于禁加入曹操的时间最早,其次是徐晃、张辽,最后是张郃,而早期五子良将的战绩也多是从攻,进攻时被任命为先锋,撤军时负责断后。

建安二十年(215年),张辽与乐进一同守卫合肥,曹操征汉中张鲁时,东吴孙权趁机起十万兵来犯合肥,而张辽守兵只有七千余人,招募八百敢战将士,趁夜对孙权发动突袭,孙权围攻合肥十余日不下,开始撤军,张辽与乐进又趁机追击,几乎擒住孙权。而后又带病与孙权交战,击败东吴将吕范等。

张绣反叛时,曹操从被击败的黄巾军组建的青州兵趁机打家劫舍,曹操对青州兵管理比较宽松,于禁率军将这些趁火打劫的青州兵进行讨伐,平定了青州兵所带来的祸患。但在后来的襄樊之战时,于禁被关羽放水进攻,所率七军全部覆没,于禁也因为投降被指责。

张郃最为刘备所忌惮,汉中之战时,夏侯渊被斩,张郃临时统帅汉中诸军,稳定一时不安的曹魏军队,坚持到曹操亲自率军来汉中。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陇右诸郡响应蜀汉,关中震响。张郃于街亭大破蜀将马谡,致使诸葛亮进无所据,直接导致了诸葛亮北伐的失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子良将

五子是哪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