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惊蛰

2023年惊蛰时间是3月6日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蛰”就是“藏”的意思,冬天到了,很多动物躲起来冬眠,叫入蛰;到了第二年大地回春时再钻出来,叫做出蛰。大地回春,雷声渐多,旧时人们认为动物之所以可能从蛰伏中醒来,是由于由雷声惊醒的,因而,就有了惊蛰的说法。

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中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惊蛰始雷”仅与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物候现象

1、惊蛰三候

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

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2、二十四番花信风

惊蛰时期的花信风为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沾了雨意的桃花,水淋淋地湿,一律收敛起轻薄的野性子,沉静贞婉起来。浅浅的粉,从花瓣的最末端,淡淡地往里洇。洇至最深处,便成了无限温柔的一痕红。

二、2023年惊蛰在几点

2023年惊蛰在3月6日4点36分2秒。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也是仲春时节的开始,时间点在每年公历3月5日-7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在二十四节气之中,惊蛰反映自然的是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

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该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

气候特点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

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

三、2023惊蛰是几月几日几点几分

2023年惊蛰是3月6日4点36分2秒。

惊蛰的意思就是惊醒蛰居的昆虫,在公历每年3月5日或3月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天气回暖,春雷始鸣,蛰虫惊而出走,所以将这一节气命名为惊蛰。惊蛰会有贵人帮扶,自然是行事顺利,身心舒畅。

谁都希望有贵人相助,那么在惊蛰时节采取一些招贵人的措施,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借助生肖之间相合、三合的关系,摆放或佩戴与自己生肖六合或者三合的生肖饰物,有助于招来贵人,相助自己。

惊蛰注意事项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

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打小人驱赶霉运惊蛰象征新春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惊蛰民间习俗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四、2023年3月6日几点惊蛰

2023年惊蛰是3月6日4点36分2秒。

“惊蛰”的意思就是惊醒蛰居的昆虫。在公历每年3月5日或3月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天气回暖,春雷始鸣,蛰虫惊而出走,所以将这一节气命名为“惊蛰”。

此时大地春回,万象更新,风和日丽,草木初萌。春雷响,万物长,沉睡一冬的蛰虫也开始惊醒而出。进入惊蛰节气,是为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春季第三个节气,也是仲春开始的标志。

惊蛰时节,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和地温普遍回升,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春雷乍响,这种自然现象大多出现在长江流域,北方进入4月,方可偶闻雷鸣。萌动的雷声,仿佛一道春天的召集令,万物立刻就有了精神。

惊蛰之后,广大农村进入了一年中的繁忙时节,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大江南北,陆续呈现出一派春耕的忙碌景象。

惊蛰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意思是说,桃花盛开,黄鹂始鸣,斑鸠求偶。惊蛰花信: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九尽桃花开,此时节,我国南方地区温度较高,一树树深红色或浅红色的桃花竞相开放。

唐代诗人元稹有诗云: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在年复一年的融融春光中,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大好年景就在眼前。

惊蛰一到,气温迅速回升,日照明显增加,但冷暖空气时有交替,应随时关注天气预报,适当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减少密接,防止流感等季节性疾病相互传播。

历史渊源:

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一岁十二个月建,每个月建对应一卦,卯月(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

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春雷初动,发声启蛰,万物复苏萌发。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萌发生长的状态。

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惊蛰”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

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因此,“启蛰”的名称便在日本保留了下来。相传是因为汉朝时期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

五、2023年惊蛰时间几点几分几秒钟

2023年惊蛰时间是3月6日4点36分2秒。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同时也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惊蛰是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所谓“春雷惊百虫”,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一般每年在3月5日或6日,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从惊蛰节气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时节。惊蛰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

二十四番花信风,为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沾了雨意的桃花,水淋淋的湿,一律收敛起轻薄的野性子,沉静贞婉起来。

六、惊蛰是几月几号2023年几点

2023年惊蛰节气时间是公历2023年3月6日(农历癸卯年二月十五号)4点36分。

2023年惊蛰是3月6日4点36分2秒,星期一,农历癸卯年二月十五。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一般每年在3月5日或6日,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从惊蛰节气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时节。

惊蛰节气的风俗

打小人,香港、澳门一向有“打小人”的风俗。传说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犯之则在年内遭邪恶小人兴风作浪,阻挠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因此大家都要买份纸料,内含纸老虎、吉纸、小人纸等去“打小人”。

祭白虎化解是非,在广东一带民间有在惊蛰“祭白虎化解是非”的说法,据称白虎为口舌之神,每年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伤人,所谓“祭白虎”,便是祭拜用绘制黄色黑斑纹的纸老虎。惊蛰还有吃梨的风俗。惊蛰节气,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就让人感到口干舌燥,身体不舒服。因此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