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虎符——军事的象征,你怎么看呢?

虎符,亦称兵符,因作成伏虎状,故名,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虎符能分成左右两半,用兵时,左一半交给带兵的将帅,右一半由国君保存。要调动军队时,国君将右一半交给差遣的将领拿去和带兵将帅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验证可信,方有权调动军队。

战国时秦相吕不韦掌握着大批军队,对秦王(嬴)政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嬴政亲政后,于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用虎符收编了吕不韦的军队,使得吕不韦空有相国之名而无实权。

作为国君调兵的凭证,虎符的背部刻有铭文,分为两半,两半的形状、铭文都是相同的,右半存于君王或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合在一起就成为调兵的信物。

两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就好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这就是“符合”二字的来历。

所以虎符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

但在汉代,要发兵除了对验虎符,还要需要有玺书或诏书。虎符是发兵信物,诏书则是为了明确统兵长官的职权和任务。

当然,汉代的军队调动并非只靠诏书和虎符作为信物,同时作为信物的还有“节”和“羽檄”。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围绕兵符,历史上有战国时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著名典故。《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写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趁周瑜与曹仁激战,南郡空虚,命勇将赵子龙夺城成功,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翼德袭取了荆州,接着又差人拿着兵符,诈称曹仁求救,诱使守襄阳的夏侯惇引兵出战,教关云长乘机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件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还受了箭伤的东吴都督周瑜却一无所获,气得金疮迸裂。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

以上所介绍的这几件极其珍贵又有点神秘的虎符,不管它是铜的、鎏金的还是纯金的,让人惊异的是竟然全都和陕西有关,让我们感到了博大精深的陕西历史文化的厚重和无处不在。确实,要想了解五千年的中国,必须先得了解陕西。

二、古代的“虎符”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出兵时需要用到特定的信物,这便是虎符。由于中国古代对于虎的形象十分敬畏和崇拜。因此,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便以虎的形象为依据,设计出了一种战争时用来调动兵马的兵符,因为兵符上面有黄金雕刻的老虎形象,因此称为虎符。虎符须劈成左右两半,各自交给统帅的大将军和皇帝保管。在战争即将发动时,这两块虎符必须同时使用,两个兵符相合才能发动兵力。

       虎符在我国古代军事调动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有战事即将发生,需要调配兵马的时候,当朝皇帝就会派信任的使臣带着自己手中的右半块虎符到军中去下达皇帝的旨意,然后统领大军的将军则需要将左半个虎符拿出来进行验证,若这一左一右两个虎符能够合成完整的一体,那么便可以证实使臣确实是皇帝所派,圣旨为真,这样将军才可以按照所传达的指示进行军队的调动,进而参与到战事中去。据考证,虎符最初应该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多用铜制作而成,并分发给各个地方官员和军队大将的兵符,一个地方只有一个虎符,一个虎符也只能调动一个地方的军队,防止出现混乱和随意调兵的情况。这种经过验证方可生效的兵符在当时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关于虎符的故事自然也不在少数。在《史记》中,就有窃符救赵的故事,讲的就是魏国公子信陵君用计窃取虎符才得以搬动十万大兵救助被秦围困的赵国,使其虎口脱,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材料、形状、大小、雕刻花纹各不相同的虎符,它们随着制作的不同也有着各自不同的使用范围和方法。战国时期,虎符一般是用青铜制成的,也有一小部分是用金子、玉或者竹材制作的。虎符的内部中空,左右两半的剖面是用来验证核对的齿痕,背面还刻有不同的文字,左右两半虎符上所刻的文字一般相同,而且这些字多是错金书,无论经历多久都依然清晰可见,这也是用来验证虎符左右两半是一体的一个标志 

       我国现存的保存较为完好的虎符大多来自战国时期的秦国,分别为杜虎符、新虎符、阳陵虎符以及东郡虎符四种。杜虎符现保存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中,于1973年发现于西安郊区的山门口公社处。杜虎符呈站立状,长9。5厘米,体高4。4厘米,厚度为0。7厘米,背部刻有凹槽和小篆写成的错金铭文数行,颈上还镂有小孔。从铭文上来看,这个虎符用于调动超过五十人的兵力。此外,新郏虎符现存于法国陈氏处,其上有四行错金铭文。阳陵虎符是一个高3。14厘米、长8。9厘米的卧虎状兵符,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发现于山东临城。而东郡虎符现存于周至县文物管理所,也是一个形如卧虎的兵符。

       除了以上四种有较详细记载并且保存的较完整的虎符之外,在战国时期还有很多不同的虎符,如玉虎符和铜鎏金虎符等,只是这些虎符都没有太多可靠的资料记录,因此无法对其进行更为详细的研究。虎符不仅仅在战国使用,战国之后这种兵符仍然作为调兵遣将的信物沿袭下来,只是在材质、形状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汉朝到隋朝之间所用的虎符大多为铜质,到了隋朝时则变成了麟符,而到了唐朝,由于唐忌讳虎,因此虎符又被改成了鱼符或者兔符,直到南宋时期恢复使用虎符。到了元朝,虎符更是被虎头牌所取代,渐渐地演变成了后来的铜牌。但不管如何变化,它们都是以战国时期的虎符为原型,因此,虎符在中国古代战事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秦朝的虎符有什么作用?

全国各地军队的调发,将帅兵权的授予都须以皇帝的虎符为信物。虎符以铜铸成虎形,背刻铭文,分为两半,一半留在皇帝手里,一半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的将帅。任何军队的调发,须由皇帝所遣使臣持符验合。方能生效。传世的“新郪虎符”即战国晚年秦王颁发给驻守新郪的将领的兵符,有铭文曰:“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鄯。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毋(毋)会符,行殴(也)”。证明秦国军队从战国时期就由国君直接控制。同时,皇帝下达军令必盖上由他专用的玺;一般远程的军事行动,须持节作为通行证。

四、什么是秦王虎符 秦王虎符介绍

1、虎符为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铜制、虎形、分左右两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留存中央,左符在将领之手。王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就需带上右符,持符验合,军将才能听命而动,军队不执行执皇帝金符节者行兵令,除皇帝亲临现场调兵。它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

2、但历史上也有很多没有虎符而成功发兵的情况,尤其是西汉前期的藩国最为猖獗,刘邦灭诸异姓王后制定的藩国须有汉朝虎符才能发兵的制度对藩王们的兵权限制作用甚小。例如西汉吕太后死后齐王刘襄的起兵叛乱 ,汉文帝时济北王刘兴居的起兵叛乱,以及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养兵练兵者皆为藩王,故藩王们都能轻松发兵。传世的有秦新郭虎符等。

五、什么是秦王虎符

秦王虎符是秦朝调用兵马用个的兵符,皇上有一块,军机大臣有一块,在调用兵马时,皇上把自己的一块给军机大臣,两块合在一起才可以调动千军万马

六、虎符是什么意思~~

【释义】: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

【拼音】:hǔ fú

虎符的演变: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我国现存最早的铜制虎符都是秦国的,共4件:

· 杜虎符: 由陕西考古所研究员戴应新先生于1973年西安郊区山门口公社发现 ,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杜虎符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上有一小孔。

新郪虎符: 现为法国巴黎陈氏所收藏,上有错金铭文四行:“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燔燧事,虽毋会符,行殴。”

阳陵虎符: 阳陵虎符呈卧虎状,高3.14厘米,长8.9厘米。相传在山东省临城出土,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虎符上刻有铭文:“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

东郡虎符: 1953年陕西省周至县文化馆征集所得,现藏于周至县文物管理所。东郡虎符呈卧虎状,虎符长9.5厘米,高4.3厘米。虎背有错金铭文,字体为小篆,左右两半铭文相同:“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