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阳历什么是阴历 阳历和阴历分别是什么意思

导读:阳历和阴历是我们日历表上的一种叫法,这两个词语一定要区分开来,因为两个词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么什么是阳历什么是阴历?阳历和阴历分别是什么意思呢?想知道阳历和阴历的区别在哪里,请看以下我的介绍吧。

什么是阳历什么是阴历 阳历和阴历分别是什么意思

阳历释义:

也叫太阳历。历法的一种。年的长度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为依据,月的长短则是人为决定,与月亮圆缺无关。现代各国通用的公历就是由阳历改编而成的,通称阳历。

阴历释义:

1。历法的一类。以月亮的月相周期,即朔望月(29天12小时44分2。8秒)为1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12个月为1年,1年354天或355天。伊斯兰教历是阴历的一种。也叫太阴历。

怎样区分阳历和阴历

1、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

2、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

3、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4、阴历则是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

5、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分为十二个历月,阴历不考虑太阳的周年运动规律。

6、因而阴历的日期不能显示四季冷暖。

阳历是公历吗

阳历也是公历。阳历是以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算作一年。它的长度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由于它不是整数,为了把长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称为“闰年”;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五天,称为“平年”。

阴历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阴历的主要特点是: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即月相来确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

农历和阴历的关系

农历也叫“阴历”,我们通常所说的农历也叫阴历,或者夏历,是中国的一种历法,是阴阳历的一种,一般叫作阴历。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于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公历和农历的区别

古代的阳历

公历=阳历 是世界通用的日期也就是我们平常的日期

农历=阴历 是我国古代用来农耕的日期,也就是日历下面的小字所表示的日期

1、阳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所定出的历法。

2、农历--以太阴(月亮)绕地球为一个月,12个月为一年(闰年为13个月)所定出来的历法。(以闰月调节年之四时)。

3、公历--世界各国通用的历法。为太阳历,即阳历。

4、农历--中华历代所用的历法,始自夏代,故称。是阴历,历代都在不断修改,后来加上24节气后,成了阴阳合历。

5、农历--与夏历没有什么区别者羡衡。历法为农事而立,所以中国人叫它农历。其中的24 节气是按太阳年首做24等分而得,这是阳历部分。农历的月日及闰法属于阴历部分,编在一起就成了和阴阳合历。我们平常没注意,叫惯了"阴历"不加区分。

阳历是“太阳历”的简称。农历分为阴历和阳历就是这样的表示。但自从采用西方的“公元历法”,派轮现在的阳历就基本上专门来表示也是“太阳历”的“公元历”。

二、什么叫阴历?阴历又叫农历吗?

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源数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在历法发展衍变过程中,二十四节气的出现用于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形成了农历(汉历)。虽然,阴历、农历都俗称古历、汉历、夏历、旧历,但阴历和农历(汉历)是有区别的。传统上使用的夏历(汉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而伊斯兰历(回历)反而是一种纯粹的阴历。

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殷历"、"古历"、汉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阴历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农历,

阴历定月的依据是月亮的运动规律: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谓之“恒星月”。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掘谈实需二十九日十二判裂碰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个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阴历俗称农历

三、阴历和阳历是什么意思?

导语:阴历和阳历这对冤家很多人都被他们混乱的关系打败了,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其实说简单也简单,阳历是就几月几号,例如2018年5月1日就是阳历,也就是公历。而阴历是七月初七,这样就简单多了。但是要搞清楚阴历和阳历分别是什么意思那就有点难度了,这个要看下文详解。

公历=洋历=西历=公元纪年法

公历=地球一年绕太阳一圈365天

注:公历和农历属于两种历法系统,农历是中原地区先民记录天时,对农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直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十分准时,是一种农业方面极其精确的历法。

洋历(公历):是按照地球绕太阳一圈约365天的规律制定的历法,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的历法,其前身是和宗教信仰有着极其渊博的关系。

农历=阴阳合历

阳历=24节气×15天=一年360天

阴历=月亮阴晴圆缺29天×12个月=一年348天

注:由于阴阳历不同步,每隔几年会设置“闰月”,使得阴阳历强制同步。

阳历(公历):

我们现在主要使用的是国际上公用的历法,即公历。它是以一个太阳回归年作为一年,然后分为十二个月(月份数有31天、30天、29天几种,均是人为规定),称之为太阳历,即阳历。它是西方人订制的,港台人士也称为西历,西元。

阴历(农历):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阴历、华历、夏历、汉历、国历等名称,但农历并不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及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按照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知李,今年是农历开元4715戊戌狗年(公历2018.02.16~2019.02.04),我国传统历法比西方历法早2697年,用西元年份+2697即是我国传统历法的年份。

推算年、月、日的长度和它搭简迟们之间的关系,制订时间顺序的法则叫“历法”。“历书”是排列年、月、节气等供人们考查的工具书。历书在我国古时称通书或时宪书,在封建王朝的时代,由于它是皇帝颁发的,所以又称“皇历”。

人们根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这三个概念所依据的物质运动是互相独立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2422平太阳日,这叫一个回归年。而从一次新月到接连发生的下一次新月的时间间隔为29.5306平太阳日,这叫一个朔望月。以回归年为单位,在一年中安排多少个整数月,在一个月中又安排多少个整数咐轿天的方法和怎样选取一年的起算点的方法就叫历法。历法问题的复杂性全在于回归年和朔望月这两个周期太零碎,它们同“日”之间的关系,不像公里同米之间的关系那样简单;而且,它们彼此之间也不能通约。所以,历法总是顾此失彼,不能同时协调两个周期。因此,历法一般地分为三类;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历。侧重协调朔望和历月关系的叫太阴历,简称阴历;侧重协调回归年和历年关系的叫太阳历,简称阳历;兼顾朔望月和回归年、历月和历年的叫阴阳历。无论哪一种历法,都有一个协调历日周期和天文周期的关系间题。在原则上,历月应力求等于朔望月,历年应力求等于回归年。但由于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整日数,所以,历月须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历年须有平年和闰年之别。通过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的适当搭配和安排,使其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或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这就是历法的主要内容。

四、农历是什么意思?

农历的解释

1.我国古代历法 之一 。平年 十二 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 九天 ,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 不同 )。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中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十三个月(383天或384天,闰月在几月份也没有 一定 )。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 农事 。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俗称阴历。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夏历﹑旧历。 2.农业上使用的历书。

词语分解

农的解释 农 (农) ó 种庄稼,属于种庄稼的:务农。农业。农田。农产。农垦。农家。 农忙 。农民。农谈盯妇。农奴。 种庄稼的人:贫农。菜农。 谷贱伤农 。 姓。 工 部首 :冖; 历的解释 历 (历历) ì 经过 : 经历 。来历。阅历。历尽甘基搭苦。 经过了的:历程。历代。历史。历来。 遍、完全:历览。含锋和历数(?)。 推算年、月、日和节气的方法:历法。 部首:厂。

五、农历跟阴历有什么区别吗

又不是阴历。

中国传统历法还有中历、夏历、中历、中历等名称。农历不是单纯的阴历,而是阴阳结合。以月相的变化周期即太阴月作为月份的长度,加上支历的“二十四明基节气”,参考太阳回归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使平均历年适应回归年。

农历是以中国历法(阴历)为基础,结合阳历成分的一种历法。所以严格来说,中国农历不应该叫阴历,而应该叫阴阳合历。

相关内容:

农历的第一个月习惯上被称为正月。农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别称为冬月和腊月,但很少用冬月。激谈谨这就是“严冬”这个成语的由来,意思是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

农历一月的前十天习惯上依次称为初一,如正月初二称为正月初二;第十一至二十天和第三十天直接使用,如正月十五(元宵节)称为正月十五。

第二十一天到第二十九天习惯上按顺序称为第二十天,也有专家称之为纪念日。例如,第一个月的侍袜第二十二天被称为第一个月的第二十二天或第二个纪念日。农历的每个月都有不同的昵称。因为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所以2-9月几乎都是以植物为代表。以下是农历十二月的别称。

六、请问农历、阳历、阴历是什么

农历是阴历还是阳历

其实都不算,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它的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12个月,闰年为13个月。在我国阴历是与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人们一般都称为阴历是一种习惯而已,但是实际上是阴阳历的一种,不是按月相周期制定历法的阴历。

一、农历

1.农历的定义

农历中国旧时通用的历法,是阴阳历的一种,一般就叫阴历。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2.农历中的闰月

阴历的时间和阳历相比,每年大约差十一天。如果完全按照阴历来,可能不出五年,我们就要在夏天过春节了。

然而这种橡指情况并没有发生,因为中国的历法中有一项伟大的发明叫“置闰法”。

每19年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一年383天或384天,称为闰年。所以说农历结合了阳历和阴历的一种阴阳历。

农历闰月的设置与二十四节气有关。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阳历制定的,阳历每个月固定有2个节气(前一个叫“节气”,后一个叫“中气”)。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并不固定,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一般每过2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

农历闰月的安插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有一些时候是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作“十三月”。汉初将闰月放在九月后,叫作“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又规定不含中气的月份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用上个月的名称,再加上一个“闰”字,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天文部门统计还发现,闰月的分布并无规律性。

3.农历的周期

农历主要是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然后再把回归年为年的长度,而闰月一般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在我国阴历是与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人们一般都称为阴历,但是实际上是阴阳历的一种,不是按月相周期制定历法的阴历。其实“农历”的叫法是文革期间所谓除四旧的结果,这个叫法并不是很准确,准确的叫法应该是汉历,汉历运用设置闰月和24节气的办法,让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所以它就有了阳历的成分。农历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11月和12月分别称为冬月和腊月,但是现在很少用冬月其实农历的每个月份都有不同的别称。 农历是中国汉族传统历法,又有夏历、汉历、华历等名称,是一种阴阳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4.农历的规则

农历的主要规则经历多个朝代逐渐完善形成,其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二个普通月另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农历闰月的安插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有一些时候是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作“十三月”。汉初将闰月放在九月后,叫作“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又规定不含中气的月份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用上个月的名称,再加上一个“闰”字,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天文部门统计还发现,闰月的分布并无规律性。

二、阴历

阴历是根据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月亮也叫“太阴”,所以阴历也叫太阴历。阴历的1个月叫作“朔望月”,每月初一为朔日(看不见月亮),十五为望日(满月)。“朔望月”是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所谓“月有阴晴圆空岩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阴历月份以朔望月长度29.5306天为基础,为了避免有小数,所以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

三、阳历

阳历是太阳历的简称,这种历法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年运动有关,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格里高利历为西方的历法,并非中国所创,故又名西历(是相对于中历而言)。公历的标准名称为格里高利历,是现在国际通用斗如御的历法,是一种阳历。

在农历的时序中,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一致,春耕秋收也得到了有条不紊的规划。日月相合的农历,其实用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他历法。

它不仅仅是一种历法,更是上下求索的炎黄子孙们,千百年来生活经验与智慧的化身。

中国农历起源于夏朝。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夏历、汉历、华历、国历等名称,是一种阴阳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按照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今年是农历开元4713丙申猴年(西元2016),我国传统历法比西方历法早2697年,用西元年份+2697既是我国传统历法的年份,

古代典籍和甲骨文中均对农历多有记载,大量历史典籍记载农历始于黄帝时代。农历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产生于商代。1912年我国开始采用西元历法和我国传统历法农历并用,随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历法纪年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拥有重要意义,关于进一步提升我国传统历法的地位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人支持,民国时期同盟会创办的《民报》就采用的农历黄帝纪年,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也采用农历纪年,各省政府也跟着使用,孙文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发布了《改历改元通电》规定: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农历开元4609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两历并用,而农历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影响深远,2015年全国两会有人大代表提案,关于再一次提高我国传统历法农历的地位引起社会热议。

阴历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