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约礼,弘毅致远 是什么意思?
博文约礼的意思是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弘毅致远的意思是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博文约礼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博”是指广泛的意思,“文”是指诗书礼乐,博学于文是说只有广泛学习,才能知其真意;“约”是指躬行实践,自我约束,“礼”是指礼法,约之以礼是说要严格遵守礼法。博文约礼即为“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弘毅致远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弘”意为广大,“毅”指刚毅、坚强。“致远”理解为致力于远大理想。弘毅致远的意义为要有远大的抱负,要有坚强的意志。
扩展资料: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直到清末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
立志惟笃,是毅是弘是什么意思
立志笃志:立下志愿专心一志;立志不变。出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弘毅:“弘”是宽广之意,“毅”是强忍之意,“弘毅”指的是宽广、坚忍的品质、态度,这是完成学业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忍的品质。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相关信息介绍:
1、《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译文:儒者虽然己经博学,但仍然学习不止。
2、《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弘毅笃行”是什么意思?
“进德修业”为学生进学的两大任务。《大学》首句提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意思为“大人之学”,其首要任务在于“明德”。对于淮阴中学的学生来说,“进德”就是培养自己的崇高思想品德,成就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础道德,这是成人之本。德是做人的必备条件。“爱国守信、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基本的道德规范。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人立于天地之间,必须德才兼备。“修业”是学生的另一大任务。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要立足于未来的社会,就要珍惜学习机会,打好知识基础,夯实基本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发展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只是这样,才能为服务社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弘毅笃行”总说为完成“进德修业”两大任务所应有的精神和态度。“弘毅”出自《论语》。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是宽广之意,“毅”是强忍之意,“弘毅”指的是宽广、坚忍的品质、态度,这是完成学业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这是朱熹的发挥。程颐认为:“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可以看出,弘和毅对于一个人成就道德品质和提高知识素养的重要性。“弘毅”与“出则任重道远”暗合,体现出学生对国家、社会所应负的责任。“笃行”出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厚而有力之意,“笃行”即忠实、全心全意地去实践“进德修业”的两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