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子偷偷参军,母亲不知儿子去向,后来如何了?

1915年1月4日,湖北黄安县彭家村一户农民家庭诞生了一名男婴,全家人都乐开了花,但不幸的是,在男孩3岁大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而父亲的去世,让这个本就不怎么富裕的家庭苦不堪言,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母亲每天都去地主家里做帮佣获得一点酬劳,但这点钱也只是杯水车薪。没办法,在男孩7岁大时,就帮人放牛、当长工,逐渐挑起了一家人生活的重担!

后来,革命的“火种”烧到了彭家村,村里成立了农会,孩子也参与其中。黄麻起义后,孩子又偷偷离家出走参加了游击队,自此投身于革命当中,而这个孩子,就是后来被李先念誉为“打仗数第一”的开国上将陈锡联!

1929年,陈锡联所在的游击队被编入红军,陈锡联也从一名游击队队员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虽然年纪小,但陈锡联在战场上敢打敢拼、不怕死,让年龄比他稍大的红军战士都不敢小瞧这个“红小鬼”。

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陈锡联迅速成长,短短几年时间,就从一名红军战士变成了高级将领,1933年,18岁的陈锡联就被任命为红4军第10师副师长兼任第11师政治委员,并随队伍参加了川陕苏区的多次反围剿作战。

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后,陈锡联任八路军第129师769团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陈锡联又率部夜袭阳明堡,炸毁日军飞机24架,歼灭日军机场守军百余人,削弱了日军进攻太原、忻口的空中力量,大大缓解了我军正面战场的压力,而“夜袭阳明堡”也是中国军队继平型关大捷和雁门关伏击战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胜利,陈锡联率领的769团一战成名,769团也被誉为“抗战四大名团”之一!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陈锡联率部东征西战,屡立大功。抗战胜利后,陈锡联任中原野战军的前身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先后指挥作战了上党战役、鲁西南战役等,被李先念誉为“打仗数第一”!

而陈锡联为了革命,舍小家为大家,自他14岁离家参加革命开始,就因连年征战一直未曾回家,但他心里始终牵挂着母亲。1949年,已是二野第3兵团司令员的陈锡联率部截断浙赣线,迂回大西南,途中路过自己家乡,警卫员从一位向导口中得知了陈锡联母亲的消息,于是将其陈母请到了司令部,两人相见后泣不成声,20年不见,母亲已是满头白发,陈锡联不知道这20年母亲是怎么过来的,他在心里想着,战争结束后一定要“尽孝”。

由于战争的原因,母子二人相处的时间很短,因部队有任务在身,陈锡联与母亲待了半天后就将母亲送回了家。

二、李先念的子女简介

李先念和林佳楣共有四个子女,三女一男。长女李劲是和前妻所生。1949年李先念和林佳楣结婚后,又生育了三个孩子,分别是二女儿李紫阳、儿子李平和小女儿李小林。

李紫阳1950年出生,一直从医,在部队里头搞医务工作直到退休。现在是中国女医师协会副会长。

李先念的儿子李平,1952年出生。16岁参军,1970年入党,1977年从北京外语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在基层部队工作,后又到军事科学院、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馆、总参机关等单位工作,

1998年5月任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2002年7月任第24集团军副军长;2006年9月任天津警备区副司令员,后任北京军区副参谋长,少将军衔。

女儿李小林现为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

三、林佳楣为什么拒绝搬出

按照中共惯例,在中南海办公的国家领导人和高级干部的配偶和家人可以居住在中南海,如果这位领导人或者高级干部去世,配偶及其子女应该搬离中南海,由中央办公厅或其他相关机构根据领导人或者高级干部的生前级别在中南海外安置条件非常好的住宅。

一般不是知名的胡同四合院就是西山等高级别墅楼。这样以维持中南海以办公地点为主而以生活区为辅的传统。

实际上,很多领导人和高级干部的遗孀也很自觉,不需要中央办公厅的人催著搬家。

但林佳楣自李先念去世后至今,不顾风言风语和指指点点,一直“违规”居住在中南海。

扩展资料

林佳楣简介

林佳楣,女,1924年生,江苏丹阳人,李先念夫人。毕业于上海同德医学院。

曾任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1949年,林佳楣和李先念结婚后,又生育了三个孩子,分别是二女儿李紫阳、儿子李平和小女儿李小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佳楣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谁能住进中南海?揭迷中南海内住房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