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有哪些?

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有助于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内心活动的描写,增强文章的真实崧和亲切感但它只能从“我”的角度去叙述,在刻画人物、描写景物、渲染气氛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篇幅较长、内容复杂、线索纷繁的文章作品,多采用第三人称叙述。

有两种情况。其一“我”即是作者,多出现在日记、游记、书信和自传性文章中;其二“我”不是作者本人,只是文章中的一个主要或次要的人物,文学作品大多如此。

扩展资料:

记叙、抒情一类文章中,叙述人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出现,以“我”自称的即“第一人称”。文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或作品中的虚构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发生种种关系,并对人物\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

这种叙述方式常给人以亲切真实之感,但笔触所至,只能限制在"我"所经历或耳闻目见的范围之内。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人称叙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人称

二、第一人称 写 有什么好处

第一人称写作的好处是:

1.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读起来更有兴趣,缩短了读者与作者间的距离;

2.文章口语化,行文通顺,娓娓道来,读者有亲切、可读的感觉;

3.容易使读者进入主角人物地位,给作者带来成就感。

缺点是:

1.缺乏整体感,仅表现主观因素,欠缺从他人角度的全局分析;

2.凡事皆从“我”的角度出发,导致文章的局限性,容易出现个人主义倾向。

三、使用第一人称有哪些好处?

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写文章各有什么好处?

叙述人称指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根据作者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叙述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也有第二人称。在小说中,作者还可以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眼睛和心理来叙述事件,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叙述公司秘书主任到格里高尔家,作者就是从格里高尔的心理角度叙述的。这样写,避免了小说写作上的单一呆板,人物感受也更为真切。

下面着重说说三种叙述人称的表达作用。每一种叙述人称都有其局限性,下面所谈主要是其优点。

第一人称叙述,即叙述者以当事人口吻来进行叙述。叙述者叙述的事件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阅读时要注意,“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这个角色有时指作者自己,如《故都的秋》中的“我”就是郁达夫本人;有时指作品中的主人公,如鲁迅的《一件小事》中的“我”——车夫;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次要人物,如鲁迅的《孔已己》的“我”——酒店里的小学徒;有时指全文的线索人物,如《祝福》中的“我”,祥林嫂的故事通过“我”贯穿起来。第一人称叙述的优点是,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情感,有如袒露胸怀,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如《孔乙己》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的命运和其他人物的嘴脸,从而展现孔乙己命运的可悲和世态的炎凉。以“我”为见证人,就比用第三人称叙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的性格、遭际和命运。

第三人称叙述,即叙述者站在第三者的旁观角度,把“他”或“他们”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采用这种人称叙述,叙述者无所不知,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内心秘密等等,叙述者都了如指掌。《阿Q正传》《边城》采用了这种角度。它的优点是,所叙述的人物和事件可以不受特定的时空的限制,叙述者如冷眼旁观,反映的生活面极为宽广。 

因为这两种叙述方法各有长短,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文章常常交叉采用两种不同的叙述人称。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进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第二人称叙述,即作品通篇只以“你”为视角叙述。但这种视角的作品少之又少,大量的作品只是一个人称而不是叙述人称。这里必须区分一下人称与叙述人称。两者并不是一回事。人称指人物的一般代称,如你、我、他;而叙述人称指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从叙述者、读者和被叙述者三者间的关系分析,作家很难站在“你”或“你们”的角度进行叙述,绝大多数文章中的“你”或“你们”常常是指文章的读者或被叙述对象,也就是人称称谓。如2006年广州一模卷所选的安勇的《烟囱里的兄弟》的第二人称,就是称谓被叙述对象——小说中的麻雀——的。第二人称叙述的优点是,缩短作者和读者,或者“我”与被叙述者之间的距离,有如促膝谈心,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从而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下面再说说叙述人称或者人物称谓的变换。叙述人称可以在第一和第三人称之间互相变换,也可以在叙述者和作品中人物之间互相变换,其好处已在前文说过,不再赘述。人物称谓的变换也就是在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之间互相变换,例子见文章开头2000年高考全国卷考题的第二问。对人称变换原因的分析要视具体的语境而定,对变换人称好处的分析则可以参考叙述视角的相关说明。

四、文章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这样写有何好处

第一人称方便主观心理描写,替代感强,易抒情。从第一人称叙事的角度来看,我眼睛和脑子里写的东西可以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更加真实。在阅读的时候,似乎不仅作者是“我”,读者也成为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优势在于,小说的语境更真实,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更小。

大多数人读小说是为了消遣。他们可以从小说中找到自己的欲望和幻想。通过这种方式,第一人称读者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扩展资料:

1、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即便作者不是作品中的人物,都可以让作者感觉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

2、第二人称基本指向性很强,阅读时会让读者倍感亲切。一般说来,第二人称受叙述角度,叙述人的口气以及听话人的范围的局限,一般人极难驾驭所以并不不常用。

3、第三人称使文章读起来更像是读故事,时刻充满悬念,让读者更想读完文章。

五、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答题模板是什么?

首先来说用第一人称的好处,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让人读起来更加有兴趣,将自己和主角进行人物交换,而且作者也会有一种成就感,而且也比较好写。

其次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三是可以让文章行文通顺,娓娓道来,口语化,给人以一种亲切、可读的感觉。

第一人称作用:

(1)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实,便于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

(2)“我”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推动情节发展。

(3)以“ 我”的见闻和感受表现和突出人物形象。

(4)以“ 我”的见闻和感受突出主旨。

六、诗歌中用第一人称有什么好处

第一人称写作的优势还在于它的真实和未知,书里的我永远不会知道下一堵墙后面会出现什么,我可以听,我可以判断,我可以根据蛛丝马迹去分析,但是再我还没绕过这道墙的时候,这一切都做不得准,这和现实中出现的情况是一模一样的。未知的未来和我不能感触的区域是第一人称写作的神秘之源。当我绕过这堵墙之后,无论遇到神仙,鬼怪,僵尸,美女都让读者感到真实。第一人称的真实来自于对主角的细致描述,其中包括了语言,动作,心理,因为主角就是我,我对自己的了解自然比旁人来的深刻,至少我明白每时每刻我的想法。甚至知道自己下一刻将要付诸的行动。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