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壬辰卫国战争是怎样发生的?

16世纪80年代,日本以武力统一全国后,便开始了对外扩张当时集大封建领主和大军阀头目于一身的丰臣秀吉(1536~1598年)执掌着全国的军政大权,他乘朝鲜李氏王朝耽于党争内讧,朝纲混乱,决定通过武力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进而称霸东亚。

1592年初,日本最高当政者丰臣秀吉组建了22万人的军队,建立了拥有数百艘舰船和9000名船员的舰队,分批向朝鲜沿海进发,开始了壬辰(壬辰年)战争。

第一批部队(1.8万人)分乘350艘舰船,于1592年5月25日在釜山登陆。数量不多的釜山守军和居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因众寡悬殊,城市终为日本人攻占。在南部沿海登陆的第二批部队(2.2万人)经庆州、熊川和新宁数城向北推进。几乎与此同时,第三批部队(1.1万人)在洛东江口登陆,占领了清元城,并向春川山口推进。在这几批部队登陆之后,日本将主力(8万人)和其余舰队全都调往朝鲜。朝鲜封建统治集团由于朋党之争,对侵略者无力组织抵抗。数量不多的政府军接连失利。日本人击溃了朝鲜的一支8000人部队的抗击,夺取了全宁山口,在忠州城又击溃了另一支朝鲜部队,迅速逼近汉城(京城)。7月初,日本人兵不血刃入汉城,日军占领汉城以后,继续向西北和东北进攻,在临津江一带遇到朝鲜军队的坚固防御而受阻。日军使出军事计谋,佯装撤退,将朝鲜军诱出工事,接着进行反冲击将其击败。日军占领了开城和平壤。到此,朝鲜国土大部分沦丧。朝鲜人民在非占领区普遍组织了人民义勇军——“义兵”(“正义之师”),开展了游击战争,突袭敌人的要塞和兵营,特别是在夜间,隐蔽潜入敌宿营地进行骚扰,进行防御战斗,烧毁粮秣仓库和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在围攻要塞和城市时,朝鲜人组织了特别突击队,并使用了“飞击震天雷”,以杀伤敌有生力量。为援助被日本围困在要塞里的守卫部队,朝鲜人经常对敌人的后方进行出其不意的引诱性突击。

国王李昖在爱国朝臣和军民抗倭热潮的推动下,要求中国援助。中朝唇齿相依,故决定援朝抗倭。同年秋派以陈嶙为总兵、李如松为副将的5万余大军赴朝抗倭。翌年1月,朝鲜爱国官兵在明军的协同支援下,一举收复西京、开城、汉城,日军退守南部沿海一带,整个北朝鲜解放了。

水军将领李舜臣统率的朝鲜水军的行动卓有成效,曾多次重创敌舰队,粉碎了日本陆海合击的计划。日本入侵前,朝鲜水军共有4支独立舰队,其中有两支在战争刚一开始就损失了。只有李舜臣统辖的有85艘战舰的舰队,在陆军的支援下抗击日本舰队,在先后几次战斗中,击沉日舰40多艘。1592年7月9日,在李玉金的第四舰队的协同下,李舜臣在南海岛以北的泗川湾,击毁日本大型战舰12艘。在这次交战中,朝鲜人首次使用了覆盖铁板的战舰——“龟船”,此种战船不易被敌炮火击伤,且配有强大火力,又具有高度机动性。此后不久,李舜臣统率了整个朝鲜水军,对日本舰队进行了多次连续突击。1592年11月,李舜臣在釜山地区又取得了辉煌胜利。这次,他们发现釜山地区聚集了日本的主力(470余艘舰船)后,李舜臣命令自己的舰船开向那里,龟船航行在第一线。朝鲜水军在一天之内将日本人遗弃的100艘空船焚烧殆尽,当战斗发展到陆上时,朝鲜人发觉日本人拥有骑兵优势,便退到船上返回了基地。朝鲜的游击队、政府军和水军通过共同努力将敌人逐出了汉城。先后击沉日舰300多艘,打败了日军水陆并进的计划。

日军遭受重大打击之后,以和平谈判为幌子,企图赢得时间为新的入侵做准备。1597年初,日本重新开始进攻,但未得手。这时,中国政府认识到日本的危险性,遂派出了14万军队入朝援助朝鲜军队和人民义勇军作战。此时,朝鲜水军也得到了加强(已有5000余人)。日军撤向釜山,后被封锁在朝鲜南部一些港口。1598年10月18日,李舜臣统率的水军在露梁津湾截住了500多艘企图从朝鲜运走残余部队的日本军舰,朝中水军与侵略者展开激战,击沉日舰450艘,歼灭日军1万多人,日军彻底战败。在这次海战中,李舜臣击毙日军大将,打退多艘包围明军的日舰。明军70岁的老将邓子龙战舰起火,李舜臣在前往援救时身中流弹。李、邓两位名将都在这次海战中牺牲,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二、壬辰之战是帝国主义对着中国发起的战争吗?

不是。

壬辰之战是指明朝万历年间明朝和朝鲜抗击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又称万历朝鲜之役、万历援朝战争(朝鲜称:壬辰倭乱;日本称:文禄・庆长の役)。

因为这场战争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所以中国称为万历朝鲜战争、万历抗倭援朝、朝鲜之役,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

还因1592年是壬辰年,朝鲜将其称之为壬辰倭乱,第二次称为丁酉再乱,或将两次合称为壬辰卫国战争;日本天皇在战争爆发的那一年改年号为文禄,日本称为文禄之役,第二次称为庆长之役,或合称为文禄-庆长之役。

三、介绍一下壬辰战争

您好!

万历朝鲜战争,又称万历朝鲜之役(朝鲜:壬辰倭乱;日本:文禄・庆长の役),是指发生于十六世纪末于朝鲜半岛的局部战争。战争分为两段,前后持续七年。

1592年4月,日本权臣丰臣秀吉派遣16万人前往朝鲜,文禄之战因而揭开序幕。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一个月攻陷朝鲜京城,驱逐朝鲜国王李昖。明朝廷很快便派出4万大军前去救援,日军受挫后和明朝议和,在1595年,战争第一阶段结束。

1597年正月,日军14万大军再侵朝鲜。朝鲜二次求援,明朝紧急调4万兵力赴朝迎敌,明朝后续不断增兵,最高至7万。日军在丰臣秀吉死后难以为继,遂全部从朝鲜半岛撤退。

朝鲜李朝肃宗曾言:“神宗皇帝于我国,有万世不忘之功矣。当壬辰板荡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则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

《明史·日本传》虽把战争的终结归结为:“秀吉死,诸倭扬帆尽归,朝鲜患亦平。然自关白侵东国,前后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朝与朝鲜迄无胜算。至关白死,兵祸始休,诸倭亦皆退守岛巢,东南稍有安枕之日矣。然而这一说法争议很大,尤其是丧师数十万之说,明朝从战争初期一直到最终结束兵员数量仅仅增添至八万人。记载来源可能源于言官丁应泰的诬告。

四、明朝壬辰战争

壬辰战争为千万历三大征之一也是中国三次援助朝鲜的战争之一,万历朝鲜战争,又称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日本称之为文禄之役,第二次称之为庆长之役,或合称为文禄-庆长之役,朝鲜征伐,征韩;南、北韩称之为壬辰倭乱,第二次称之为丁酉再乱;中国称为朝鲜之役,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这场战争由日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92年(壬辰年,中国万历年间,日本文禄、庆长年间)派兵入侵朝鲜引起。因朝鲜的宗主国是明国,是故向中国求援,明神宗应请求派军救援,日本占领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明国的行动受阻,丰臣秀吉也在战争末期死去。他

五、壬辰之战的主要经过

一、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的原因及其备战

日本经过将近半个世界的割据战乱后,首先由织田信长,接着由丰臣秀吉完成全国政治上的统一。天正十八年(公元1590年),丰臣秀吉统一全国后,深知各大领主如德川家康等对他的服从是不坚定的。在长期割据环境中养成的好勇狠斗的武士,其领土欲是贪得无厌的。而且在统一全国进程里的领地重新分配中,丰臣秀吉所得的直辖领地并不占有绝对优势,只要德川家康等一些大武士联合起来,他将处于劣势。因此,丰臣秀吉不愿意看到这些大领主处于安宁状态。他希望把大领主在统一过程中所积蓄起来的人力物力,引向能够消耗其实力的战争中去。这样,既可使这些领主将其对领地的欲望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去,而不在已形成的国内局势中制造麻烦,同时,又可在战争中消耗他们的实力,以利于自己的统治。于是,丰臣秀吉物色了朝鲜,作为制造这样一场战争的目标。

此外,丰臣秀吉选中朝鲜作为发动战争的目标,还有其他的原因。在日本统一后,迅速发展的商业资本与丰臣秀吉结合的很紧密,丰臣秀吉的经费筹措,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人。所以,商业资本要求向外发展,特别是有倭寇经验的九州、博多、山口、界等地的商人,要求发展中断很久的对明勘合贸易时,丰臣秀吉给予了支持。为此,丰臣秀吉发出了许多“朱印状”,交给界、博多和京都等地的商人,准许其驾船赴明及南洋各国进行贸易。但是,明政府因为肃清倭寇不久,又兼对发展明日贸易极不感兴趣,持有朱印状的日本商船依旧无法开进明朝港口。丰臣秀吉很清楚,以日本海军的战斗力,是不可能迫使明政府同意发展双方的贸易关系。因此,他企图以陆军通过朝鲜,从而打开进入明朝的大门。

丰臣秀吉的这一企图,早在织田信长进行统一全国战争的时候,就在酝酿了。天正五年(公元1577年),当他还叫羽柴秀吉的时候,就曾对织田信长说:

臣借君之威武,迅速平定中国(指日本本州西部地方),而君家的宿将老臣未得领土者极多,益将中国分予之。臣更拜命征伐九州,亲平该地,并率军进入朝鲜,席卷明朝四百余州,以为皇国之版图。(注1)

由此可知,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和中国的野心,并非突然出现,实积之甚久。天正十五年(公元1587年),在他亲征九州时,曾一度流露过这种野心。他在五也二十九日给其爱妾浅野氏的信中说:

应督促朝鲜王入朝,派急使去对马。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指中国)之版图纳入我之版图。(注2)

在九州的岛津氏投降后,六月丰臣秀吉便将征服朝鲜的意图付诸实行。他命对马藩藩主宗义调赴朝鲜,招其王派使赴日,臣事秀吉。狂妄自大的丰臣救济以为日使一到,朝鲜王即派使来日称臣。宗氏父子为完成丰臣救济所交给的任务,经过多方努力,方以“报聘”的名义请朝鲜使臣赴日。天正十八年(公元1509年)三月,朝鲜使臣至京都,但丰臣秀吉等到十一月始召见。朝鲜使臣呈上朝鲜国书,祝贺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全国,并希望两国今后敦睦修好。丰臣秀吉的态度却相反,似乎他已经统治了产县,在致朝鲜国书中傲慢地说:吾将率军“直入大明国,易吾朝之风俗于四百余州”。“贵国先驱入朝”,是远见之举。“予入大明之日,将士卒临军营”,听侯调遣。“予原无他,只显佳名于三国而已”。(注3)朝鲜王看到丰臣秀吉的国书,感到事态严重,一方面向明政府报告,一方面作书质问丰臣秀吉“辞旨张皇,欲超入上国,而望吾国为之党,不知此言悉为而至哉。”(注4)

朝鲜王李日公虽然拒绝了丰臣秀吉关于假道朝鲜进攻蜜柑朝的要求,但是,朝鲜政府及其文武将吏,对于这样重大的事件毫无警惕之信,只派出三名管理巡视南部三道,以作为备倭工作。君臣上下高歌醉舞,耽于逸乐,毫无戒备。而派至南部三道备倭的金卒等三人,借修缮城池之机大肆搜刮,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怨声四起。当时朝鲜的名将申立和李溢,去各地所视察武器,只重视弓、矢、刀、剑等,对新式武器如鸟铳却轻视地说:“岂能尽中?”对武将的考核,也是一般的例行公事,没有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