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作为战胜国有什么贡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20万劳工中国劳工远渡重洋来到欧洲前线,为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将近一个世纪以来他们的故事却被遗忘和埋没

早在正式宣战前,中国北洋政府在其控制区内广设招工站,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和福建等省,先后有14万年龄在20到35岁主要是农民和城市失业者的中国男性与英法政府签署了5年劳工合同,每天报酬仅仅5法郎。同时,同属协约国的俄国在华北地区也招募了约9万劳工。

 

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中国劳工 到达西线战场的中国劳工,有9.6万人被分配到英国军队,3.7万人分在法国军队,1万人为刚刚参战的美军服务。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战地后勤,比如维修道路、营房,挖掘战壕,装卸弹药,救护伤员,掩埋尸体,也包括进入英法工厂服务。当时中国劳工仅仅被视为廉价劳动力,他们是被人歧视的苦力,甚至不允许随便离开营地。

1917年8月中国政府正式对德宣战后,这些华工被大批送往前线,部分华工加入法军,直接参加战斗。 来到西部战线的中国劳工 1918年9月至11月,土、保、奥、德等国先后战败投降,大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告终。中国劳工为中国争得了战胜国地位。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中国劳工中有2万人再也没能踏上故乡的土地。他们有的葬身于炮火之中,或被地雷炸死,有的死于恶劣的生活条件,或1918年流行整个欧洲的西班牙流感。客死他乡的中国劳工大部分安葬在法国墓地中,每个人的墓碑上都刻有中文的铭文。这些墓碑见证了他们主人默默无闻的牺牲和一段被忽略的屈辱的记忆。

 

1998年,法国政府在巴黎13区中国城内竖立了一座“中国劳工纪念碑”,碑文用中、法两国文字镌刻着:“公元1916年到1918年,14万华工在法国参加盟军抗战工作,有近万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抗战胜利后,其中3000人从此定居法国,在巴黎、里昂车站附近形成第一个华人社团。”

 

中国劳工的历史贡献终于获得尊重。

在东线战场服役的中国劳工虽然更不为人所知,却更富传奇色彩。仅据苏联政府的统计,一战结束后就有4到5万中国人加入了红军。其中最有名的是张福荣(音)和任辅臣,他们曾经分别担任独立的中国军团团长,领导中国劳工组成的中国军团在与俄罗斯白卫军的战斗中表现英勇,在苏联红军史上留下光辉一页。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后来都加入苏联国籍。其中很多后来被派往远东地区,组建营地,收容和训练从中国东北撤出的中国和朝鲜的抗联战士,为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和二战末期苏军消灭关东军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第一次大战中国得到什么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

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理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1919年6月28日还是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什么说中国是战胜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确产生了一个回响,推动中国制定如今的外交政策目标。一百年来,中国饱受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包括结束一战的《凡尔赛和约》(Treaty of Versailles )。

但作为一战战胜国,中国一无所获,仅得到一个教训:要自强不息。一战结束后,德国在山东省的租借地并未交还中国,而是由日本接手。

扩展资料:

战争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三十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卷入了战争,它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上损害。

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重大成果是它严重消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摧毁了地处欧洲东部的基督教东正教国家俄罗斯帝国、地处欧洲中部的基督教新教国家德意志帝国、地处欧洲中部和巴尔干西北部的基督教天主教二元制君合国奥匈帝国等欧洲古老的封建帝国。

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帝国主义国家被消弱,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伊斯兰教封建军事帝国的奥斯曼帝国也宣告解体。

战争后期,地处欧洲东部边陲的俄罗斯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俄罗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参考资料:

中新网-港媒:中国崛起并非德国1914年的回响

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