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京兆堂是什么意思?

京兆堂是姓杜的一个分支堂

每个姓氏都会随着人口增加而加上迁移在不同地方设立多个分堂出来。堂的名称跟,地理位置,人们生活习性,或是当地风俗而定。京兆堂中“京兆”这个词古称长安,但唐代以后多作为都城(含附近)地区的代称, 姓氏分支散落到不同的地方,在一个地方里聚居并发展壮大起来,再修一个家谱建一个祠堂,就形成了一个“堂”。

据考证,唐尧的后裔在周武王初定天下时,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名为唐杜氏,直至周成王时才被灭,并入周室的领域。唐杜氏的后裔从此被改封为杜。杜国,位居现在的陕西长安,即汉代的杜陵。后来,杜国灭,杜姓子孙出奔,杜姓自此问世。

杜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29位。春秋战国时期,杜姓人已经徙居到湖北、河南、安徽、江西、山东、四川、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秦汉之际,杜姓人主要在陕西地区繁衍。魏晋南北朝时,战争频繁,为避战乱,杜姓人大举南迁至湖北、四川和浙江等地,并在当地形成大族。唐末,有杜姓人迁居浙江绍兴。

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阳郡、濮阳郡、汉阳郡、南阳郡。杜姓堂号主要有京兆堂、襄阳堂、濮阳堂、汉阳堂、南阳堂、诗圣堂(少陵堂)、永言堂、振德堂。西汉时期,京兆的杜姓人就已移入四川地区,并逐渐形成杜姓家族。

二、京兆是什么意思

京兆是西安的古称,为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也是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所辖范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五代的后唐,把长安改称为京兆府,作为国家的西北和西南的地区性重镇。此后的北宋和金朝,也以京兆府作为控制中国西北和西南的地区性重镇,备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忽必烈建立元朝,在潼关以西设立陕西行省,以京兆府作为陕西行省的治所,并将他的第三子忙哥剌封为安西王,在京兆府城东北面,建造豪华宏伟的安西王府。后来,元政府又先后把京兆府改名为安西路和奉元路。

扩展资料:

1949年5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西安,25日成立西安市人民政府,辖12个区,隶属于陕甘宁边区政府。

1953年升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又改为省辖市,同时把原来12个区调整为9个(今主城6区再加上长乐区、阿房区和草滩区)。从此以后西安市的领属关系再未发生变化,但所辖区县不断变迁,直到1983年才稳定。

三、京兆堂在古代哪里

京兆堂,是以地名命名的堂号,京兆大致就是现在的西安及其辖区。

四、京兆堂是什么意思

京兆堂是姓杜的一个分支堂。

京兆堂是姓杜的一个分支堂。 每个姓氏都会随着人口增加而加上迁移在不同地方设立多个分堂出来。堂的名称跟,地理位置,人们生活习性,或是当地风俗而定。京兆堂中“京兆”这个词古称长安,但唐代以后多作为都城(含附近)地区的代称, 姓氏分支散落到不同的地方,在一个地方里聚居并发展壮大起来。

京兆的简介

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各地实行郡县制,两级行政管理,在首都咸阳设内史,不属于任何郡县,直属中央政府。

内史管辖京畿各县,行政区划与官职同名,为郡级建制,今西安市辖域属其管辖范围之内。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将右内史东部改为京兆尹,西部改为右扶风,左内史改为左冯翊,称“三辅”,共治长安城中。

这三者既为行政区划,也为官职名,与郡守相当,共同管辖京畿地区。

东汉复置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隶于驻洛阳的司隶校尉部。左冯翊治所迁至高陵,右扶风迁至槐里(今咸阳兴平)。

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220)改京兆尹为京兆郡。黄初二年(221)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