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学生文化的因素有
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的影响学生文化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主要表现在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由于特定的身心发展的需求,有着一些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也表现在某些学生由于身心方面的显著特征,在其生活经历中会不同于其他学生的文化特征。学生应该是学生文化形成的核心,学生的个人身心特征对学生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2)同伴群体的影响
学生多处于青少年时期,有着自己交往的同年龄群体,在这种群体中,会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规范等,构成一种与成人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学生在此阶段受同伴群体的影响较大,学生做出行动或心理活动,常常受同伴群体文化的影响,形成自身独特的特点,与其他一些社会团体的特征不一致,这也是影响学生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
(3)师生的交互作用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是学校生活中一个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种交往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形式不同,学生的反映也就随之各异。例如,在教师为主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他们会形成一些与此相应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不同的师生互动模式,可以产生不同的社会氛围和不同的行为方式。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学生所处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是制约学生文化特征的又一重要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一般都有着一些特定的思想观念、价值规范等,学生生活在家庭中,其思想、行为也难免受家庭的影响。特定的家庭地位和经济条件,决定了一定的家庭发展特征和文化氛围,这样就会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间接的影响到学生文化的形成。
(5)社区的影响
学生生活的社区对其文化的形成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社区作为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一般总会形成与社会共同体相应的规范与制度,使得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习得了社区的文化特征,并将其带到学校中来。学生将这种文化特征和学校文化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文化形式,对学生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学生文化的成因有哪些
一、生物遗传因素总结以往研究,遗传对人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第二,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第三,人格的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改变。二、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其作用表现在: 第一,社会文化对人格就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第二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力因文化的强弱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第三,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三、家庭因素强调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间的差异和不同的教养方式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三类: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和民主型教养方式。四,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在学龄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学生通过课堂教育接收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通过学习还可以形成与发展学生的坚持性、主动性等优良的人格特征。校风和班风也是影响学生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风和班风能够促使学生养成积极性、独立性、和遵守纪律等品质。在学校,老师要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塑造学生的人格特征、同时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人格同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五,个人主观因素社会上各种影响因素,首先要为个人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才能推动它去思考与行动。另外,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人格特征形成的作用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日益增强。
三、学生文化的特征在哪一章
学生文化的特征在《教育学》第二章。
1、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2、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3、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4、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们的知识越丰富,人民的权利意识就越强,并由此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
5、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
6、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教育提升人的劳动力。
7、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8、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上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9、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10、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而学校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11、狭义上,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如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 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机构的复合体,即社会的精神文化。
12、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13、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
14、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5、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16、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17、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
核心,可分解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和理想成分四种基本成分。
18、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会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
四、什么是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就是指某个或某些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独特的行为规范、言语表达和价值观念所构成的生活方式。它是反映这个特定年龄阶段学生真实生活世界的影像,也是学生由儿童世界向成人世界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不同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