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骆成骧只用了8个字就被光绪封为状元,他究竟写了什么字?
一、骆成骧在光绪做皇帝的时候,只给光绪帝写了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这八个字,结果让光绪帝感觉非常的感动,所以就封了他做状元,可以说骆成骧这8个字写得非常好,所以才让自己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后期光绪帝也非常提拔骆成骧。
二、骆成骧并不是出生在显贵的家庭,可以说是一个平民百姓,所以他平时苦读诗书,把自己的功名用在了学习当中,所以他在科考的时候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晋升机会,所以他在考试的时候并没有长篇大论发表自己对治理国家的建议,相反他只写了8个字就能够被皇帝,都没状元,可以看出他的才能是非常强大的,而且他的胆量也很大。
三、当时在光绪统治的时候,基本上大全都在慈禧皇后的手中,但是一些礼节方面应该让皇帝出面的事情,慈禧还是让皇帝自己处理所以在考试的时候,他向警卫人员提了一个问题,问如何辅佐皇帝和朝廷,所以这才给了骆成骧表现的机会才能够用8个字赢得状元。
四、可以说光绪帝虽然权力不在自己的手中,但是他也有决心想把自己统治的国家治理好,所以才能够通过这8个字理解了骆成骧的心里,他能够让他当状元,后期他也非常喜欢这个大臣,可以说,他这么做是非常正确的,为国家选了一个很好的人才。
可以说骆成骧的做法非常的大胆,也把握了光绪帝的心理,才能够让他成为状元。
二、此人在殿试时在考卷中写了8个字,为何被光绪帝钦点为状元呢?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金榜题名是指科举考试被录取为进士。对于古代男人来说,比娶老婆还要令人欣喜重要的事情应该就是科举高中了。科举可以说是古时寻常百姓踏入仕途扬名立万报效祖国的唯一路径,很多人十年寒窗苦读不过就是为了一朝高中,能金榜题名成为进士并不是容易的事,能在众多进士中拔尖考中状元更是难上加难,可是清朝的骆成骧却仅凭一句话就被光绪帝钦点为状元,成了清朝四川省唯一的状元。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明朝发扬光大,清朝延用前朝制度,有所变动但改变不大。清朝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清朝时要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资格首先要参加童试,童试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入学考试,通过童试的人就是秀才,只有考取了秀才才能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乡试、会试、殿试)。秀才通过乡试后便是举人,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而会试则是每三年在京城举行,只有各省的举人和国子监监生才可应考,会试录取三百名贡生可以参加殿试,殿试取中就是进士,也就是我们说的金榜题名,进士中的第一名就是状元。
除却科举这样严格的选拔制度,单说进京赶考在没有飞机火车的古代,对于那些贡生就是件很大的挑战,长途跋涉不说,途中万一碰见聂小倩也是件挺让人头疼的事情。所以古人能够走进金銮殿参加殿试实属不易,可是骆成骧不但走进了金銮殿,他还仅凭一句话就让光绪帝钦点他当了状元。
骆成骧说“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这句话让饱受慈禧太后欺压在朝政上几乎没有一个心腹的光绪帝深受感动,毕竟这么多年,能真心拿光绪当主子的屈指可数,肯为光绪舍命的就更寥寥无几了。就这样,原本排名第十的骆成骧被提拔为第一,成了状元,也是清朝唯一的四川籍状元。
骆成骧没有辜负光绪帝的厚望,他虽然没有在光绪帝极力主张的维新运动中发挥什么作用,但是他清廉自守,日后凭借自己的才学教书育人,积极创办学堂,被梁启超打趣“状元公教书有瘾”。他思想先进,并不因陈守旧。辛亥革命时感念光绪的知遇之恩虽不反对革命但也不参与,武昌起义之后也当真因为“主子受辱”时想要已死明志,幸被拦下。许是一心要为光绪帝报仇,所以在在反对袁世凯时骆成骧积极参与,立下“再造民国”之功。他虽为文状元出身,却也能在晚年提出“强国强种”体育思想。这样一位思想开通又识时务不趋炎附势有感恩之心的人在当时实属可贵。
科举制度已废除多年,像骆成骧这样幸运高中的人并不多,但是人之所以能迎来幸运之神的眷顾,也皆是在这之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若不是有真才实学,骆成骧即便被钦点成状元也不会名垂青史,所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等来自己的小幸运之前,还是要好好学习,充实自己,这样才能在它降临的时候稳稳的接住它。
科举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大制度,其影响巨大。中国自隋唐至明清实行开科取士1300多年间,四川所出状元屈指可数。资中似乎得天独厚,竟出了两名状元。一名是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辛未科状元赵逵,另一名是清朝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末代状元骆成骧
三、清朝唯一的四川籍状元,殿试时写了什么让他考上状元?
科举制度自隋唐时期创建到清朝晚期结束,经历了长达1300年的历史,在这过程中,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和创新,为历代统治者选拔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选举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科举制度在百姓的心里有着神圣的地位,因为能够通过考试并且取得优异成绩的人都是国家栋梁。
古代的家庭里如果出现了一位状元,那个人便是整个家族的光荣和骄傲,不过状元毕竟是凤毛麟角,历史上出现的所有状元加起来也不到500人。
正因为状元等级的人才很稀缺,所以大家会将更多的目光放在状元身上,因此历史上流传了很多有关各大状元的奇闻轶事。基于这个原因骆成骧作为清朝时期四川地区的唯一一位状元,他的经历更让人惊叹。
骆成骧是清朝光绪年间的状元,光绪年间在清朝历史上也是一个比较动荡的时期,当时的光绪皇帝虽然是清朝的统治者,但也只是名义上,而真正的掌权人是“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虽然看起来比较懦弱,但是他还是心怀抱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清朝完成改革。
可是凭借光绪皇帝一个人的力量根本不够,为了能够得到更多支持,光绪皇帝想了一些方法来拉拢人才。其中,科举考试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毕竟在殿试时,皇帝会亲自监考,能够通过皇帝的考查获得第一名的人也是人中龙凤。骆成骧就是在光绪皇帝寻找人才的时期出现的,而他的经历以及知识正好是光绪皇帝所需要的人才。
骆成骧并不是他的原名,他原本出生在一个李姓家庭,他母亲在他年幼时期病逝,他的父亲因为没有能力便将其送给了一位姓骆的商人,自此改名为骆成骧。那位骆姓商人因为经营不错,赚了一些钱,骆成骧因此能够上学读书。
而骆成骧天生喜爱读书,非常有天分,所以他的养父便请了专人教他。骆成骧没有浪费养父的一番心意,他勤奋好学,取得了好成绩。
1893年,骆成骧28岁,他在四川举办的乡试中考取了第三名。在这之后的第二年,骆成骧又前往北京参加会试,可惜的是在北京参加会试时,骆成骧发挥的并不好,最终名落孙山。
因为北京距离他的家乡路途遥远,而骆成骧也并不甘心最后这个成绩,所以他就留在了北京继续学习。孤身一人在北京闯荡的他生活并不如意,还是依靠着朋友的接济他才能勉强维持生计。两年之后,清朝政府再次举行会试,这一次骆成骧把握住了机会,中了进士。
成为进士之后,骆成骧获得了参加殿试的机会,这是他第一次见光绪皇帝。当时的光绪皇帝已经意识到只依靠“之乎者也”并不能够挽救国家,所以他提出以“时局策论”为考核标准来选拔人才。这对骆成骧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他孤身在北京的这两年间,不仅深入了学习儒家经典,而且还亲身感受了北京的政治变动,同时感受到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以及底层民众的困苦生活。
相比较其他只知道“之乎者也”的考生来说,骆成骧显然更有优势。他在书写答案的时候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答卷。不过,在他将要交卷之时,抬头看到了坐在龙椅上略有忧愁的光绪皇帝,于是再次提笔,在试卷的末尾写上了“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八个字。
这次殿试和以往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对光绪皇帝来说,这是一次能够改变自己命运、改变大清命运的机会。因为光绪皇帝在政治上的决策始终受制于慈禧太后,所以他想借助于这次考试建立自己的势力,希望找到可以帮助自己完成改革的忠臣。
基于这个目的,当光绪皇帝看到“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这八个字时,心中顿时感触颇多,最终喜极而泣。光绪皇帝没有想到他真的找到了如此忠心的学子,随即便钦点他为“状元”。
骆成骧在做官之后,没有辜负光绪皇帝的期望,一生为官清廉,忠心不二,可惜清朝灭亡已成定局,骆成骧也没能改变历史的发展轨迹。民国建立之后,骆成骧还被邀请担任临时议会的议长,威望极高,这得益于他“以廉政为先、以百姓为先”的为官理念。1926年,骆成骧病逝,百姓们自发为其悼念,可见其备受百姓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