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黄梅天?

黄梅天是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

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

初夏,江淮流域长期阴雨天气。这时,器皿很容易发霉,所以又叫“霉雨”,简称“霉变”;因其黄熟,又称“梅雨”或“黄梅雨”。6月中旬以后,雨带将停留在江淮流域,这就是梅雨。

黄梅天的形成条件:

1、在亚洲的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

2、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冷空气条件。

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西伸北跳过程,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度至25度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黄梅天(梅雨)

黄梅雨季是什么时候?“黄梅”的来历?

梅雨期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梅雨的形成是气旋或锋面在当地长期停滞的结果。每年五、六月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迅速加强,湿热的热带海洋气团和赤道气团就乘势扩张到我国南岭一带,与北来的、较冷的温带气团接触,形成锋面,在锋面上,不断产生气旋或低槽,这些气旋或低槽向东移动时。

常常被我国沿海的高压挡住去路,因而行动迟缓,先后在东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南部长期滞留,使各地形成阴雨连绵的梅雨。

扩展资料

“梅雨细如丝,蒲帆轻似叶”,这是人们印象中的江南烟雨。然而据最新统计,自6月上旬以来,我国江南、华南等地出现强降雨过程,引发多地洪涝灾害。

经过短暂停歇后,本周南方还将遭遇三轮密集的强降雨“车轮战”。专家分析预计,此次强降水属于典型的梅雨锋面降水,西南暖湿气流更为强盛,冷暖空气交汇明显,持续时间将更久、强度更大。

每年四五月份,北方冷空气南下,赤道附近的暖空气北上,冷暖空气交汇,在华南地区形成准静止锋现象;五月下旬以后,随着南海夏季风的暴发,暖空气开始起主导作用,规模变大,冷暖空气相持的主战场向北推进,这样就形成了江淮梅雨锋面系统,也就是常说的梅雨锋。

换言之,南方热气流携带大量的水汽,遇上北方来的弱冷空气,就会产生规模庞大的对流现象,从而进入淫雨霏霏的梅雨时节。另外,大气环流的变异性会导致每年梅雨期开始有迟有早,梅雨持续时间有长有短。

梅雨锋不但带来降水还与强对流天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东亚季风区冷暖气流相互交锋的战场,是在江淮流域并向东延伸到韩国、日本等地的一条具有数千公里长的雨带。

雨带中的暴雨分布不均匀,常有数个暴雨中心,当锋面附近的降水强度达到暴雨程度即为梅雨锋暴雨。在梅雨锋持续时间特别长的年份,往往暴雨频繁,造成洪涝灾害。

形成梅雨锋暴雨的大气环流条件一般包括:在亚洲的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地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冷空气条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西伸北跳过程,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

在这种环流条件下,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这些条件不仅维持了梅雨期连续性降水,而且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梅雨期

梅雨天气的来历是什么?

我国长江中下游至日本南部一带,在春夏之交,常常出现湿热阴雨天气,这时正值江南地区梅树的果实――梅子黄熟季节,故叫做梅雨或黄梅雨,又因为该时期家中器物容易发霉,也称为霉雨,其英文名称为“Plumrain”。其实,梅雨一词在古代就有了,公元6世纪中期,我国梁代《篡要》中称“梅熟而雨曰梅雨”。唐代柳宗元在《梅雨》中写道:“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有“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的诗句,把梅雨季节的时间和东南季风的关系描写得惟妙惟肖。梅雨一般在6月上旬开始,开始的日期叫做入梅或主梅;7月下旬结束,结束的日子叫出梅或断梅,历时一个月左右。这段时期称作“梅雨期”。受气候影响,每年的入梅和出梅日期一般不相同。据统计,在长江中下游,20世纪50年代,平均在6月10日入梅,7月12日出梅,梅雨期33天;20世纪60年代,平均入梅日期为6月17日,出梅日期为7月6日,梅雨期为20天;少数年份可能不会出现梅雨,此时叫做空梅。

为什么在梅子黄熟季节阴雨绵绵呢?每年六七月间,南方天气变暖,湿暖的空气向北移动,遇上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冷空气和暖空气相互碰撞,势均力敌,互为中和,便在长江中下游至日本一带形成一条准静止锋或缓慢移动的冷锋,造成江淮地区连续不断的低温、潮湿和阴雨天气。大约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南方的暖空气逐渐强大,就把来自北方的越来越弱的冷空气远远推向北方,这时梅雨季节就过去了,天气也就放晴了。梅雨天气时,经常出现多云、多雨、多雾、多雷暴等现象,在我国东海、黄海至日本南部海域的梅雨锋带上,能见度很低,还经常出现锋面气旋,使海面刮起大风,影响到舰船航行的安全。

什么是黄梅雨?

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在中国史籍中记载较多,如《初学记》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等。中国历书上向有霉雨始、终日的记载:开始之日称为“入霉”,结束之日称为“出霉”。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霉。入霉总在6月6~15日,出霉总在7月8~19日,中国东部有一个雨期较长、雨量比较集中的明显雨季,由大体上呈东西向的主要雨带南北位移所造成,是东亚大气环流在春夏之交季节转变期间的特有现象。6月中旬以后,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但由于现在的语言使用习惯语言,现在所说的梅雨并不仅仅局限于江淮流域到日本一带,中国东部地区如福建等在梅雨季节所发生的持续不断的降水也称为梅雨。)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与同纬度地区的气候迥然不同,梅雨是指一定地区和一定季节内发生的天气气候现象。研究发现,欧亚大陆在北纬20度至北纬40度,为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带。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南压东侧下沉气流控制,天气晴朗少云,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在西风带影响下,从大西洋带来暖湿空气,形成较多的降水,使气候变得温和多雨。即表现为副热带夏干冬湿的地中海式气候。

大陆东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西侧控制,下沉空气原来也较干,但从暖湿海面吸收大量水汽,因而带来丰沛的降水,产生了副热带湿润气候。这里由于海陆对比十分强烈,形成了独特的季风气候,其显著特点是夏雨冬干,雨量集中在夏季,恰与地中海式气候相反。

如果和同纬度的英国东岸比,也是截然不同。美国东岸中纬地带夏季风来临前后就不会出现长时期的阴雨天气,人们从未有长期天气闷热之感,发霉现象难以出现。可见,在同一纬度上降水季节迥然不同。所以,在世界上,只有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大致起自宜昌以东北纬29度至33度的地区,以及日本东南部和朝鲜半岛最南部有黄梅出现。也就是说,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在我国则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

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人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晴雨多变的春天一过,初夏随着而来,但不久,天空又会云层密布,阴雨连绵,有时还会夹带着一阵阵暴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梅雨”来临了。

有些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梅天似乎已经过去,天气转晴,温度升高,出现盛夏的特征。可是,几天以后,又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雷雨、阵雨天气,并且维持相当一段时期。这种情况就好像黄梅天在走回头路,重返长江中下游,所以称为“倒黄梅”。“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天气谚语。它的意思是说,在梅雨过去以后,如果“小暑”出现打雷,则梅雨又会倒转过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梅雨结束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通常是越来越稳定的,而雷雨却是天气不稳定的象征。况且时至“小暑”,通常冷空气已不再影响长江流域,而雷雨的出现常常和北方小股冷空气南下有关,这种冷空气的南下,有利于雨带在长江中下游重新建立。当然,“倒黄梅”并不一定在小暑日打雷以后出现。一般说来,“倒黄梅”维持的时间不长,短则一周左右,长则十天半月。但是在“倒黄梅”期间,由于多雷雨阵雨,雨量往往相当集中,这是需要注意的。由于“倒黄梅”属于梅雨的一种,它在结束之后,通常都转为晴热的天气。

从上面所介绍的各种梅雨中,可以看到,通常被人们视为大同小异的黄梅雨,实际上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的差别,有时还是相当悬殊的。以“入梅”来说,最早的在5月26日,最迟的在7月9日;“出梅”最早的在6月16日,最迟的在8月2日,相差均可达到一个半月。梅雨最长的年份持续两个多月,可以引起罕见的大水,而短的年份仅仅几天,还有的甚至出现“空梅”,带来严重的干旱。可见,梅雨是一种复杂的天气气候现象,它远不是像农历历本上所定的“入梅”、“出梅”那样简单。相对正常梅雨而言,“早梅”、“迟梅”、“特别长的梅雨”、“空梅”以及严重的“倒黄梅”,都属于异常梅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