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纵队有多少兵力
; 一般情况下,一个纵队的兵力最少有一万人以上,多的甚至可以达到近十万人。纵队一词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并不是一个正规编制,而是在特殊时期为了更好的集结队伍而诞生的一个称谓,其最鼎盛时期足足有80多个纵队。
一个纵队有多少兵力
nbsp; 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抗日战争队伍基本都是东拼西凑组建起来的,都是一群年轻人带着满腔热血集结上阵。当时的纵队这一说法只是为了更好的集结队伍而诞生的一种称谓,并未正规编制。
nbsp; 所以,纵队的人数也是不确定的,因为当时的军队制度并不完善,纵队与纵队之间的人数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一般情况下,一个纵队的兵力最少一万人起步,多的甚至可以达到近十万人。
纵队在建国后被取缔
如今,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没有了纵队这个称谓,是因为建国之后并没有什么紧急的战事干扰,并且纵队人数参差不齐,军队制度不完善。国家高层经过商量之后觉得将纵队中的人重新安排进新的编制。
军队中一个纵队是多少人啊!
纵队相当于军
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后,将用于游击战的军队集中起来。组成野战部队:开始阶段,一般辖2~3个旅(师),其中以2个旅的居多。1个旅往往不能达到3个团的编制,所以曾经有辖2旅4团的纵队。新成立的纵队少有超过2万人的。像新四军三师(东野2纵,39军)进军东北时,拥有3旅9团3万之众的部队是很少见的,所以当初林总曾对三师冀以厚望,企图用其阻敌于山海关沿线,使国军不能通过陆路进入东北。
内战中期:
1947年刘邓结束“鲁西南战役”后,其1,2,3,6纵队齐装满员,平均每个纵队在3万人左右,由于1纵有4个旅外加1个骑兵团、炮兵团所以人数能多点(也不是太多,因为战役后期在羊山集损失较大),6纵由于是主力又刚刚发过一笔洋财,人数将将超过3万。至于2,3纵应该不足3万。
刘邓在大别山磨难后,主力部队损失极大,加之部分部队地方化(一般是每旅抽调1个团)。主力纵队大概只有3旅6团,平均不到1.5万人。11纵等二线纵队大概也就万把千人而已。
当时,华野各主力纵队平均在2.3万人左右,诸如两广纵队等挂名纵队当然不在此列。
东野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期间,总的来说是北面的部队越打越强,人数基本超过3万。南面的3、4纵队只能算是惨淡经营、保持局面而已。两个纵队最困难的时候也就合计4万出头而已。
西野如王震的8纵,就太惨了,虽说是主力部队,直到47年底以前,也就2个旅7,8千人的样子,在大的战役结束后,甚至只有3,4千人。当时其一个所谓满编的排往往只有15、6个人,一个连也就五六十人的样子。
大决战期间:
东野主力纵队平均在5万人左右,一般辖3师9团外加1炮团。其师一级平均在1.4万人左右,个别主力师甚至达到1.8万人。(见军事史林)
华野主力纵队参差不齐,9纵最多大概3.1万多一些,其它主力纵队多在2.3万~2.8万之间。(见粟裕关于淮海战役的报告)
中野还是惨点,1,2,3,6纵尚未恢复实力,平均也就1.5万人;但陈谢集团要好的多,4纵辖4个旅,人数当在3万左右。9纵也有2万左右的实力。很多纵队甚至只有几门破山炮,其中还有打不响的。
内战后期(大决战后期~决战后):
1949年初,二、三、四野开始纵队改军下辖师。仅是名称改变,再就是部分纵队领导走向兵团领导而已。
四野入关前,将所辖的十几个野战独立师的分编入各纵队。因此一个主力纵队辖4师12团外加炮兵、工兵等分队,人数一般超过6万,个别纵队达到7万。但十万人的纵队是不存在的。其先遣兵团辖2个纵队,总人数达13万。顺便说一句,当时东野的野战独立师战斗力还是相当强的。战役前一般过万人,全日式装备,且一般都拥有一个山炮营12门炮。火力超过当时中野一个纵队。围困长春主要是靠刚组建的12纵和6~10个野战独立师,弄得李鸿的新七军(内含新编38师),曾泽生的60军一点脾气没有。最后投降、起义了事。
三野在淮海战役后,按照粟大将的设想每纵(军)现有装备配合3师4.5万人的编制是比较合适的,事实上基本也是这么配置的。多余俘虏主要优先补充中野。(钦佩啊!^_^)
二野在战役期间逐渐恢复元气,各旅均恢复了3团的编制。4纵甚至一分为二即13、14军。每个军人数超过3万。渡江前二野倒也拥有3个兵团9个步兵军1个特种兵军,总人数35万人。需要强调的是,当时二野虽然野战部队与三野(65万)、四野(近百万)相比不值一提。但其整个系统兵力达到120万之众,与三野平,略少于四野(150万)而已。比之一野50余万强多了去。为什么?要知道,二野在晋冀鲁豫、中原解放区留下了大量二线部队。
一野整编晚一点,两个兵团不足20万,经加强华北2个兵团,东北部分特种兵后人数达42万。大进军前,每纵不足3万,个别甚至在2万左右。
内战末期(大进军阶段)
纵队于1948年秋季全军整编时,统一改编为军,即现在解放军集团军的前身。所以解放战争时的纵队应视为军一级的编制。
至于有的纵队后来在扩编的基础上,成为后来的主力兵团。但是,应当看到纵队本身还是应该被看做为军级单位。例如,三野的叶飞纵队也是增加了其他纵队的基础上成为第10兵团
一个纵队有多少兵力?
; 01
纵队的人数相当于一个军级单位的人数,40年代末期,每一个纵队都有几万人,每个地方的兵力不同,人数不等。抗战时期 一野一个纵队约一万人,二野一个纵队约二万到二万五千人,三野和华野一个纵队三万多人,四野一个纵队六万人左右。
事实上纵队在特殊时期诞生,只存在于战争年代,是我军的一大创造发明。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决定合作抗日,共同挽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我党的军队被划分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而纵队就是在八路军中为了区分国共两党的军队所设立的,我军独有的编制。在解放战争时期,纵队的番号依旧沿用,直到新中国建立才逐渐取消。
具体的纵队编制并没有固定的人数,抗日战争时期,纵队的人数在地理、战局等各种条件下都是不一样的,再加上对于当时的抗日军队来说,因为装备和后勤都极大地落后于侵略者,因此军队的人数都是多多益善,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到抗日队伍中来,一般都在万人以上。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有的纵队只有两个旅4个团,而有的纵队就十分庞大了,比如东野2纵队,在进军东北时期有三个旅九个团,共三万余人。因此,纵队的人数从一万到数万不等,这都是特殊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大体上,纵队的级别和现在的一个军是相等的。
一个纵队相当于多少师的兵力?
一个纵队大约三万人,相当于三个师。
纵队一般辖 3 个师或旅,解放战争初期:一般辖2~3个旅(师),其中以2个旅的居多。1个旅往往不能达到3个团的编制,所以曾经有辖2旅4团的纵队。新成立的纵队少有超过2万人的。
1947年刘邓结束“鲁西南战役”后,其1,2,3,6纵队齐装满员,平均每个纵队在3万人左右,由于1纵有4个旅外加1个骑兵团、炮兵团所以人数能多点。
大决战时期东野主力纵队平均在5万人左右,一般辖3师9团外加1炮团。其师一级平均在1.4万人,个别主力师甚至达到1.8万人。
扩展资料:
“纵队”,是战争时期非正规的一种编制,有任意、纵向、南北向、从前到后的含义。他可以随意根据需要编制下属部队,比如下属几个师,几个团,也可以下属几个大队,可多可少,比较灵活机动。
列如,有“琼崖纵队”、“东江纵队”、“昆仑纵队”、“江南游击纵队”、“特别纵队”等。 到解放战争后期,部队有极大的发展,“纵队”已经达到数万人,远超过一个军的人数。
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规定军的番号排列数目为70个军。1948年11月至1952年10月,我军共组建67个军。
第56军、57军、59军一直没有组建过。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军。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第3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军。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第4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军。
1950年1月10日,新疆民族军在伊宁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军。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军。
1949年2月中旬,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军。 1949年2月下旬,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军。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国民党新疆警备副总司令、南疆警备司令兼整编第42师师长赵锡光随陶峙岳率所部起义。12月29日,其整编第42师就地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纵队
一个纵队到底有多少兵力
一个纵队约一万人,二野一个纵队约二万到二万五千人,三野和华野一个纵队三万多人,四野一个纵队六万人左右。
曾经一个特殊的作战单位纵队。建国前我解放军的纵队,是明确的军级单位,人员编成各野战军不太一样。而到了建国之后,原先的纵队就被拆分成了其他种类。
各国纵队的编制并不一样,有的编制很大,有的编制则很小。我们看一下我国军队的纵队,1937年,日本军队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随着局势的发展,战争局势已经岌岌可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军队开始接受改编,起初分为了115师、120师和129师。每个师下辖了2个旅,例如129师下辖了385旅和386旅。从抗战初期的情况来看,部队的兵力并不算多。
扩展资料
战争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我们的军队开始不断的发展,例如著名的百团大战等等。进入抗战的末期,我们的军队已经达到了120多万,各个军队都严重超编。
影视剧《亮剑》中反映了一个真实的情况,那就是基层部队的超编问题。李云龙的独立团,原来下辖了3个团,总计1000多人。到了抗战的末期,李云龙的独立团下辖了8个营,总计7000多人,比初期一个旅的兵力还多。李云龙的情况仅仅是一个缩影,在40年代中期的历史中,很多基层部队都存在严重超编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