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簸箕是什么意思
簸箕的意思是:
1、一种铲状器具,用以收运垃圾。
2、扬米去糠的器具。
3、簸箕形的指纹。
簸箕,拼音是bò ji,是一个汉语词语,释义有三种,一是铲状器具,用以装垃圾;二是用藤条或去皮的柳条、竹篾编成的扬米去糠的器具;三是指簸箕形的指纹,指纹的一种,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中间成封闭圆形的谓之“箩”(民间多称为“斗”),如果开口延伸出去谓之“簸箕”。
主要种类
簸箕的品种有大簸箕、小簸箕,还有净物簸箕。净物簸箕是介乎大小簸箕之间的一种小型簸箕,没有撑角,主要是装物时用。随着生活用途的多样化,编织者也生产出一种变型的簸箕。这种簸箕三面立起,一面敞开,况且有舌头,用以“吐废物”,而这种变型的簸箕叫笸篮,有似我们日常应用的洋瓷脸盆。
从容量上看,有大笸篮、小笸篮,从形体上看,有正方形笸篮、圆笸篮、长方型笸篮;从用途上分有盛馍笸篮、针线笸篮、旱烟笸篮等。笸篮的做工较之簸箕简单点,但工艺更讲究,还加了一道涂染、勾画的工序。鸟鱼花草等绘于其上,了了数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故而笸篮不仅是家庭生活的日用品,而且还是一个民间艺术产品,在开发其使用价值的同时,也赋予其艺术生命力。
二、畚箕和簸箕区别是什么?
1、畚箕
畚箕,读作[běn jī],是用木、竹、铁片做成的一种铲状盘,通常有一短把,用以收运从地板上扫除的垃圾,撮垃圾、粮食等,一般也用作农用工具,在农村比较常见。
古代,畚箕指是用荆条、或草绳、或篾竹等编成的筐类盛器。
2、簸箕
簸箕,读作[bò ji],常见于农村,一般是农业生产或与之有关的工作工具,可以扬米去糠、收藏、晾晒粮食,也有的簸箕用于装垃圾。簸箕是用藤条编制而成的,也有竹制品或其它植物杆茎制作。
两者区别:
两者很相似,没有什么主要区别。
簸箕比畚箕要大,要重。有的只有一个斗,有的有斗和短把,提手。
簸箕有大簸箕、小簸箕,还有净物簸箕,随着生活用途的多样化,编织者也生产出一种变型的簸箕。这种簸箕三面立起,一面敞开,况且有舌头,用以“吐废物”,而这种变型的簸箕叫笸篮[pǒ lán]。
三、簸箕是什么东西
簸箕是一种铲状器具,可以用以装垃圾。
用藤条或去皮的柳条,竹篾编成的大撮子,扬米去糠的器具;指簸箕形的指纹,指纹的一种,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中间成封闭圆形的谓之“箩”(民间多称为“斗”),如果开口延伸出去谓之“簸箕”。
簸箕还可以做扬米去糠的器具,它的优点是窝深、掌平,不撒粮食和簸物。掌平利簸箕于播出杂物,不留残渣,好使换。在农家,簸箕是家庭生活的必备之物,一张簸箕用得爱惜点可以用人老几辈子,最少也可用十几年。
而且簸箕是正宁县一个名闻遐迩的地方特优产品,正宁县这个盛产簸箕的地方就是周家乡核桃峪村。其编织簸箕的手艺,是杨姓祖上在公元1489年由山西曲沃县侯马乡移民时带来的,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