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有哪些?
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有:
1、作用:
(1)《天朝田亩制度》革命纲领的提出,是几 千年农民斗争水平的最高峰。
(2)《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3)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承担了反封建反殖 民主义双重革命任务,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2、局限性:
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是小私有者,具有自私狭隘特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说明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
2、时代局限性: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没有形成,先进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还未产生,因此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而失败。
补充: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随着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从1851年起共坚持了14年,势力扩展到17省,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页。[2]
但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同样是非常深刻的。这场由千百万群众参加的伟大战争,由于领导集团政治上过早的封建化,组织上不能始终保持领导核心的团结,军事上战略决策一再失误,以及外交上缺乏经验,太平天国所鼓吹的"同教一家",使其领导人没有真正认识到列强的实质,最后遭到内外镇压,陷于失败。
二、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1.历史意义(历史作用)
关于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史学界一直存在着分歧。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对近代历史起了推动作用,亦即起了积极作用;二是起了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亦即称之为消极作用。在做出这种截然不同的结论时,所持的标准也很不一样。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拔高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推动封建社会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在十年动乱中拔高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是因为太平天国的“反孔斗争”。近年来有些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对历史起了破坏作用,是因为这场战争导致千百万人死去,或生产力遭到破坏。标准不一样,结论自然就不同。那么,评价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究竟要不要有个标准呢?能不能有个标准呢?回答是肯定的。这个标准就是太平天国领导者对待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究竟持什么态度,他们的主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在当时主张学习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这对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经济来说,无疑是进步的。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下面四点:
第一、最早实践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
第二、太平天国革命的直接导因是吸收西方文化的结果,主要是吸收西方基督教的教义。
第三、主张对外开放政策。
第四、重视发展商业,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上述四个方面,说明太平天国领袖们的思想体系并不闭塞,是主张和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的,对资本主义潮流基本上是持欢迎态度的。后来成为洋务派头目的曾、李等人,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之时,已经看到太平天国的一些主张是可取的。他们一方面把农民起义看成“心腹之患”,必须向西方学习船坚炮利,加以镇压;一方面则拣起太平天国主张和西方往来以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在中国搞起洋务运动。尽管他们的举措就其主观动机而论是不可取的。但他们接受并引进外国的机器和技术,在中国这块没有近代工业的土地上,破天荒地办起近代工厂来,不管它是军用还是民用企业,在中国都是一个创举,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个历史功绩是不可低估的。
2.失败原因
从主观方面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没有无产阶级领导的单纯的农民革命运动。农民是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不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阶级力量的代表者,太平天国无法克服本身存在的许多致命弱点,以致在战争中犯了严重的缺点和错误。其主要表现为:
第一,没有也不可能有科学的革命理论,提不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虽然提出过《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等社会改革方案,但前者陷于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后者又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都无法实现。
第二,宗教迷信思想的危害。洪秀全利用拜上帝会发动起义,在初期曾起过一定的动员和组织作用。但宗教毕竟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不可能正确地指导革命实践。洪、杨等人利用宗教迷信作为争权夺利的工具,终于酿成一场天父和天兄相互残杀的内乱。动摇了广大群众对上帝的信仰。后期,洪秀全在处理政务中,一味强调认识天情,依靠上帝,据纳谏议,引起李秀成、李世贤等将领的不满,严重地妨碍了群众的革命创造精神,使得太平天国无法在现实斗争中摆脱困境。
第三,宗派活动危害了起义队伍的团结。革命队伍的团结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金田起义之初,领导集团内部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但随着战争的胜利和定都天京后的安乐腐朽生活,居功骄傲,逐渐形成了东、北、翼诸王的宗派集团,进行着争权夺利的斗争,终于爆发了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在自相残杀中由盛转衰。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又任人唯亲,形成庞大的洪氏领导集团,致使上下离心。为了维系人心,洪秀全又采取了滥加爵赏的办法,被封为王者竟达2700余人。新封的诸王又形成新的宗派集团,政事日益混乱,内部矛盾更加尖锐复杂。
第四,封建思想的侵蚀,导致太平天国政权的蜕变。在太平天国的政权组织和制度中,存在着浓厚的封建礼制,沿袭了封建的官僚制度和等级制度。入南京后,享乐思想日益滋长,尊卑上下的规定更加严格,洪秀全日益成为封建帝王,所谓“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到后期,起义队伍的成分更加不纯,地方政权蜕变的现象更为严重,致使太平天国政权日趋封建化。
第五,在政略和战略上的错误。团结朋友,联合友军,这个十分重要的政略问题,太平天国没有解决好。捻军是太平天国时期在北方的一支重要的友军,是北方抗清斗争的主力。1853年,太平军北伐时,捻军纷起响应。这支友军需要太平天国的领导,可是太平天国对于这支北方雄厚的革命力量,只是在军事上有过断断续续的共同行动,没有同他们结成同盟,以致丢失了自己在北方赖以发展的良机,使北伐军单独奋战,艰难支撑,直至失败。上海小刀会起义后,曾主动同太平军联合。它的首领刘丽川致书洪秀全,表示“奉行太平王的法令。”他们并派代表到南京接洽。但太平天国没有能同他们取得联系。太平天国在政略问题上的重大失误,削弱了革命力量,限制了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战略上:太平军北伐是必要的,但缺乏足够的兵力、财力,犯了冒险主义的错误,致使北伐军全军覆没。后期,总王李秀成重江浙、轻上游的错误战略思想,造成太平军第二次西征失败和安庆陷落。在天京被围困的情况下,洪秀全昏聩保守,死守孤城,拒绝采纳“让城别走”的正确建议,导致太平天国的最后覆灭。
第六,在对外关系上,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本质认识和应有的警惕,甚至把他们误认为“洋兄弟”,以致上当受骗。
这就是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观原因。主观原因是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近年又有人提出在众多的失败原因中,天王洪秀全的失误,应该是内因中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
从客观方面说:太平天国面临的敌人不仅有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及其总代表清政府,而且有侵入中国的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外国侵略者拥有先进武器,不仅武装清朝反动军队,扶植湘、淮军阀武装,而且直接出兵配合清政府共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总之,客观原因就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力量超过了革命力量。
对此还有一些看法:如
1)天上神权,地上皇权——一个解不开的历史死结
2)聚也上帝教,离也上帝教——宗教对太平天国的巨大影响
3)得人则昌,失人则亡——洪秀全的孤家寡人政策
4)北伐西征,形同流寇——太平天国战略上的重大失误
5)不修德政,治国无章——洪秀全等人治国政策的检讨
6)地上天国,封建体制——产生腐败的温床和土壤
3.经验教训:太平天国的历史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是反封建的主力军,也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基本力量,但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
三、太平天国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1、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
2、对外国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3、比以往的农民战争在思想上、组织上都高出一筹,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4、太平天国领袖还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后期又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扩展资料:
失败原因
过早建都丧失锐气。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杨秀清率文武百官迎洪秀全入城。遂决定建都于南京,并改南京为天京。在太平军攻占武昌时,就存在着去向问题,北进河南则威胁清京,东下金陵则有可能形成割据局面。如今太平军已顺利攻占南京,同样又存在着去向问题。
农民阶级有先天局限。太平天国起义带有旧式农民战争的烙印。农民阶级的分散性、守旧性,以及眼光短浅等毛病,在太平军中都有突出表现。许多太平军将士参加革命都是出于生活所迫,希望改变贫穷落后的经济地位。
正是因为这样,历史上再高明的农民领袖也只能按照封建国家的轨道行事。洪秀全本来是要建立一个新朝代新国家,但在永安封王时连一个合适的名称也找不到,只好“姑从凡间歪例”,把左辅、右弼、前导、后护各军师都封王,称为王爷,并相应地制订《太平礼制》来规定各级官员的尊卑和特权。
洪秀全还在《天父诗》中公开宣扬封建道德中的三纲五常,说什么“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臣错无主错”。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政权形式一经沿着封建政权的轨道走下去,性质就变了,领导人的思想就变了,对革命事业就失去了支撑的力量。
四、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太平天国运动的教训: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太平天国所鼓吹的“同教一家”,使其领导人没有真正认识到列强的实质,最后遭到内外镇压,陷于失败。
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洪秀全偕冯云山在广西传教,秘密进行反清活动。1850年夏,洪秀全发布总动员令,号召各地拜上帝会众到桂平金田村“团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集2万余人在广西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与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领导核心。
扩展资料
太平天国运动同以往历次农民起义相比的新特点:
(1)背景不同:以往的起义多因土地兼并、政治黑暗自然灾害而起。而太平天国起义则增加了一层战争赔款。
(2)起义形式不同:过去的起义也有利用宗教的,但大多数是中国自身的宗教.而太平天国利用的是外来宗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3)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思想有变化,尤其以洪仁开为代表的进步人士,大胆地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4)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曾与外国人打交道,当西方列强提出以国家利益为交换条件支持太平天国时,被太平天国拒绝了,这些现象都是以往的农民起义不可能遇到的问题。
(5)太平天国的失败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的结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平天国运动
五、 试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有哪些?
略 思路引领:太平天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反清成果、纲领意义、时代特点;太平天国的局限性体现在失败的原因上。 答案提示: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局限性:阶级、时代局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不能完成时代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