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极化率的大小能解释什么物理意义

极化率是能量对电场的二阶导数,或者说是偶极矩对电场的一阶导数

从化学上说,它与分子间作用力,主要是色散力和诱导力有关,粗略的说,极化率越大,与其他分子的色散力和诱导力越大

二、电介质极化受哪些因素影响

电解质极化受影响因素: 电场强度;电源频率; 温度(低温段随温度增加,温度较高时降低)

1.电子位移极化在外电场作用下,原子外围的电子轨道相对于原子核发生位移,原子中的正、负电荷重心产生相对位移。这种极化称为电子位移极化(也称电子形变极化)。

2.离子位移极化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偏移平衡位置的移动,相当于形成一个感生偶极矩;也可以理解为离子晶体在电场作用下离子间的键合被拉长,例如碱卤化物晶体就是如此。根据经典弹性振动理论可以估计出离子位移极化率。

3.当材料中存在着弱联系的电子、离子和偶极子等弛豫质点时,温度造成的热运动使这些质点分布混乱,而电场使它们有序分布,平衡时建立了极化状态。这种极化具有统计性质,称为热弛豫(松弛)极化。极化造成带电质点的运动距离可与分子大小相比拟,甚至更大。

三、极化力和极化率有什么区别????

极化力和极化作用没有区别,都是指某种离子使异号离子极化(即变形)的能力。

极化力/极化作用的大小:

1、电荷:阳离子电荷越高,极化力越强。

2、半径:阳离子外壳相似电荷相等时,半径小,极化力强。

3、离子构型(阳离子):18e-,2e-,18+2e- > 9~17e- > 8e-

4、电荷高的复杂阴离子也具有一定极化作用

5、18与(18+2)电子构型的正离子容易变形,容易引起相互极化和附加极化作用;

6、在周期系的同族中,自上而下,18电子构型的离子附加极化作用递增,加强了这种离子同负离子的总极化作用;

7、在具有18或(18+2)电子构型的正离子化合物中,负离子的变形性越大,附加极化作用越强。

扩展资料

极化作用规律

1、电荷:阳离子电荷越高,极化力越强。

2、半径:阳离子外壳相似电荷相等时,半径小,极化力强。如Li+>Na+。

3、离子构型(阳离子):18e-,2e-,18+2e-,(Ag+、Li+、Pb2+等)>9~17e-(Fe2+、Ni2+、Cr3+)>8e-(Na+、Mg2+等) 。

4、电荷高的复杂阴离子也具有一定极化作用,如SO42-、PO43-等。

相互极化作用的一些规律:

1、18与(18+2)电子构型的正离子容易变形,容易引起相互极化和附加极化作用;

2、在周期系的同族中,自上而下,18电子构型的离子附加极化作用递增,加强了这种离子同负离子的总极化作用;

3、在具有18或(18+2)电子构型的正离子化合物中,负离子的变形性越大,附加极化作用越强。

总之,正离子所含有的d电子数越多,电子层数越多,这种附加极化作用一般也越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离子极化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极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