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宦官和太监有什么区别

宦官和太监的区别在于词义解释、典型代表、出现的时间

“宦官”和“太监”在词义解释上存在很大区别。

宦官中的“宦”是星官名,“星官”指的是中国古代对恒星的一种分组方式。如《后汉书·宦者传序》记载“宦者四星,在皇位之侧。”意思是宦官紧随皇帝左右两侧,因而又称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也就是说宦官最初是以服侍皇帝的身份出现的,他是一类官职。

而“太监”指宦官中的高级官员,是一个具体的官职名称。从生理角度来说,太监一定是阉割之人,宦官既可以由阉割之后的太监充任,也可以是非阉割的士人。

宦官和太监的典型代表不同。

宦官中的典型代表就是东汉末年“蔡侯纸”的发明者蔡伦,《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以永平末始给事宫掖,建初中,为小黄门。“小黄门”指的就是汉代低于黄门侍郎一级的宦官。此外,秦朝权倾朝野,指鹿为马的赵高,也是宦官里的佼佼者。

而太监这一角色中,耳熟能详者比比皆是。如大名鼎鼎的史学家司马迁。天汉二年(公元前99),西汉名将李陵抗击匈奴败降,司马迁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此后,司马迁忍辱负重,一举写成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再如,明朝专断国政的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据《明史》记载:“魏忠贤,肃宁人。少无赖,与群恶少博,少胜,为所苦,恚而自宫,变姓名曰李进忠。”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得知,魏忠贤少时嗜赌成性,因此苦恼便忿恨自宫。

“太监”和“宦官”出现的时间不同。

“宦官”一词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产生,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宦官”最初称作“寺人”。《诗•秦风•车邻》中说:“未见君子,寺人之令。”《周礼•天官•序官》也载:“寺人,王之正内五人。”这里的寺人均泛指宦官。

而“太监”最早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如唐高宗时,,改殿中省(官署名,掌管皇帝生活诸事)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但“太监”一词真正公之于世是在辽代。

《辽史·百官志》载,辽代南面官诸“监”职名中,有“太监”之称。所以说“太监”出现的时间要晚于宦官一千多年。

二、“太监”和“宦官”有什么不同呢?

很多影视作品中我们都会见到皇帝身边的太监这一角色,或者称他们为宦官,他们可是说实在古代封建社会中一股特殊的政治势力,很多朝代都有他们活动的身影。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太监和宦官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为什么在我们的印象中感觉宦官就是太监呢?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一一解答吧。

在很多古典戏剧和小说里,很多时候都把“宦官”称为“阉党”。所以,很多人都误以为“宦官”就是“太监”。其实,这里面是有很大的误区。“宦官”和“太监”,从来就不是同一个概念,它们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

“宦官”自古有之,他们是指所有在皇宫为皇帝和皇族服务的官员们的总称。在东汉以前的历朝历代,充当宦官的并非都是阉人,只有到了东汉以后,宦官才全部有阉人来充当。

而“太监”一词,出现在最早的时候应该是与北宋同时代的辽国。其时的“太监”,是辽代政府机构中的官员。到了元朝,“太监”更是诸监中的二级官吏,很大一部分的太监都不是阉割了的刑余之人。

到了明代,太监和宦官才有了固定关系,充当太监的人必定是宦官,但宦官不一定是太监。明白一点的说,太监就是宦官的上司,是具有一定品级、俸禄的高级宦官。

只有到了清代,并不精通汉文化精髓的满族皇室,想当然地将侍奉皇帝和皇族的宦官一律冠以太监之称。从此以后,宦官和太监就混为一谈了。                                                                 

三、宦官和太监的区别

在时下热播的许多 历史 题材电视剧中,经常会出现“谅他一个小小太监有何能为,自古宦官无成事”之类的台词,将宦官与太监混为一谈。下面我整理了宦官和太监的区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宦官和太监是不是一回事

宦官和太监都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宦”,原是 星座 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所以就用“宦”来称呼帝王身边的服务人员。史书中亦把宦官称为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宦官最初不全是“阉人”,它们的分水岭是在东汉时期:东汉以前的宦官不全是“阉人”;东汉以后,宦官则全是被阉割掉生殖器、失去性能力的人了。《后汉书·宦者列传序》中载有“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当时用“阉人”充当宫廷服务人员的主要原因是:后宫女眷较多,防止正常男侍出入而发生秽乱宫帷的丑事。在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宦官有:“宦官宰相第一人”秦始皇时期指鹿为马的赵高,东汉时期“敛财弄权乱汉宫”的张让等。

辽代以前只有“宦官”而没有“太监”。据史料记载,“太监”一词最早出现于辽代。当时,政府机构中的太府监、少府监、秘书监中,都设有“太监”一职。不过这时的“太监”是一种官职,并非后来意义上的“太监”。因为是官职,所以“太监”也多有世袭。到了元朝,“太监”一职已升到二级官吏,官儿也不算小。

明代时,“太监”和“宦官”才变为专门为皇室服务群体的统称。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为巩固其政权,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由十二监、四司、八局组成的二十四衙门。十二监的提领者被称为“掌印太监”,这些“太监”均由宦官来担任。官级小的称为“少监”、“中监”,官阶高的称为“太监”。虽然明朝时“太监”必须由宦官来担任,但宦官却不一定是“太监”明廷规定,“太监”是宦官的头头,有品有级有俸禄。利益之下,必有所徒,明朝后期,太监“多如蚁阵”,最多时达十万之众,《日下旧闻考》中载:“都人生子,往往阉割,觊为中宫(太监),有非分之福。”

清朝时,基本上就没有“宦官”这个词而只剩下“太监”了。袁世凯称帝时,宫中仆役全部由女官担任,太监全部被赶走,“太监”就此终结。

综上所述,宦官和太监还是有区别的,千万别混为一谈。但不管他们有何区别,却都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老无所养,死无与殡。”均是封建社会里一个被扭曲的社会群体。

太监不等于宦官

在很多时候,在众多的电视剧和文学作品中,都把“太监”和“宦官”当成了一回事,这是一个典型的误解,因为在清朝之前,“宦官”和“太监”是两个差别比较大的概念。

首先,“太监”和“宦官”出现的时间不同。“宦官”一词至迟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太监”一词,直到辽代才出现。

宦官制度起源较早,《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当时的宦官一般由身份卑贱的人充当。其来源或由处以宫刑的罪人充任,或从民间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选。秦汉以后,宦官制度更加详备。

宦官本应包括臣隶及仕官在内,通常人们所言宦海、宦途、宦游,其实仍旧是自“官”而言的。宦官或宦者成为宫中阉人的专称,大约是秦汉之后的事。

其次,战国时期的“宦官”可以不是阉人,而后来的太监则必须是阉人,宦官“悉用阉人”是东汉以后的事情。而太监和宦官发生联系只是明朝的事情。以“太监”作为宫中阉人的通称,是明清时代的事情。

太监本是古代职官的名称,晚至唐宋时期,朝廷中仍有太监官职的设置,所任者并非都是阉人。明代在宫廷中设置了由宦官所领的二十四衙门,各设掌印太监,是宫廷中的上层宦官。此后,太监逐渐成为宫中阉人带有尊敬色彩的通称。

因此,在大明王朝,太监是高级宦官,他们直接管理一般宦官。太监和宦官的关系可以这样界定:太监必须是宦官,而宦官却不都是太监。发展到了清朝,太监和宦官才成为同义语,才成为可以互用的两个词。

猜你感 兴趣 :

1. 宦官是什么意思

2. 东厂和西厂的区别

3. 明朝的六大好太监都是谁

4. 明朝宦官汪直

四、宦官和太监有啥区别

宦官和太监区别:

其一:时间上差别。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宦官”一词。但是在辽代时期才出现了“太监”。由此可见宦官制度比太监制度起源早,在周王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对于宦官的记录。

那么这宦官都是由什么人来担当呢?第一种就是身份低下卑贱之人,第二种是被判了罪行的人,第三种是民间的年幼子弟。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宦官的地位是低下的。

到了秦汉之后,宦官的制度被更加的完善,他们政治上有种特殊的势力,对当时很多朝代带来了重大影响,就拿秦国时期的官宦嫪毐来说,当时的嫪毐深受太后的宠信,权利和势力都达到显赫的地步,甚至是封官拜相。但其后果也是悲惨收场。

其二:太监必须是阉人(后来时还有人以专门割三件套发家致富),但是在战国时期的宦官并不是都是没有三件套的。这就说明那个时期的宦官不全是没有那啥的人,真正的全部变成阉人是在东汉以后。

后来到了明朝的时候,人们就普遍的把两者联系在一起。在明代宫廷中的二十四衙门就是由太监专门领导,由此可见,当时的太监是宦官的更高表现形式。宦官可以不是太监,但是太监就必须是宦官。我们换个通俗易懂的说法,那就是太监是宦官的领头,太监可以直接命令下面的宦官。

对于低下的宦官来说,要是有人称呼他们为太监,那将是一件高兴的事,就好像是现在,有人溜须拍马天天讨好称呼领导一样。所以太监之称就慢慢的成为了宦官们终身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