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种篱边菊,秋天未著花.著第几声是zhù还是zhuó?急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著:音zhuó,开放.
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全诗注音是什么?作者是谁?
《寻陆鸿渐不遇》唐.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汉语拼音注音:
xún lù hóng jiàn bú yù
yí jiā suī dài guō ,yě jìng rù sāng má 。
jìn zhǒng lí biān jú ,qiū lái wèi zhe huā 。
kòu mén wú quǎn fèi ,yù qù wèn xī jiā 。
bào dào shān zhōng qù ,guī shí měi rì xié 。
作者简介:
皎然(公元约720-约公元805),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注释:
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湖州境内),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
虽:一作“唯”。带:近。郭:外城,泛指城墙。
边菊:语出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著花:开花。
扣门:敲门。
西家:西邻。
报道:回答道,报,回报,回答。去:一作“出”。
归时每日斜:一作“归来日每斜”。日斜:日将落山,暮时也。
释义:
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敲门竟连一声犬吠都没有,要去向西家邻居打听情况。邻人报说他是到山里去了,回来时总要西山映着斜阳。
扩展资料:
皎然与陆羽堪称为中国茶道的双子星座:一个为茶道始祖,一个为茶道之神;一个为茶道之父,一个为茶道之母。用现代话我们可以归结为:皎然为茶道茶文化始祖、之父,陆羽为茶业、茶学之祖、之神;仅从茶道上看,我们也可以说皎然是茶道之父、始祖,陆羽则是茶道之神。
皎然居湖州杼山妙喜寺时,常结伴游顾渚山,其实他牵挂的都是紫笋茶,诗人对山中茶讯的确了如指掌。另有一首《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他说天目山茶以“露采北山芽”为最佳,而且“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煎茶时“投铛涌作沫,着碗聚生花”,自是一种极美好的享受。
陆羽移居浙江后与皎然相识,初时同居妙喜寺,后陆羽隐居苕溪、寓居江苏等地,仍多有往访。皎然寻访、送别陆羽和与之聚会的诗作(包括联句),仅《全唐诗》所载就近20首,唐代诗人中没有第二位。
他的《赠韦卓陆羽》一首云:“只将陶与谢,终日可忘情;不欲多相识,逢人懒道名。”表明皎然不愿多交朋友,只和韦卓、陆羽相处足矣,把韦、陆比作陶渊明和谢灵运。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皎然(唐代诗人)
百度百科——寻陆鸿渐不遇
近种篱边菊,秋天未著花 "著"念什么?
念zhuó
著:盛开、绽放。着花:长出花蕾或花朵。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僧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
原文如下: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白话译文:
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敲门竟连一声犬吠都没有,要去向西家邻居打听情况。邻人报说他是到山里去了,回来时总要西山映着斜阳。
扩展资料:
整体赏析:
此诗首联二句写陆羽的新居在城郭之旁,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沿着野外小径,直走到桑麻丛中才能见到。这两句颇有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颔联二句点出诗人造访的时间是在清爽的秋天,自然平淡。
陆羽住宅外的菊花,大概是迁来以后刚刚才种上的,所以虽然到了秋天,还未曾开花。这两句一为转折,一为承接;用陶诗之典,一为正用,一为反用,却都表现了环境的幽僻。至此,一个超尘绝俗的隐士形象已如在眼前,而诗人访友的兴致亦侧面点出。
颈联二句说诗人又去敲陆羽的门,不但无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都没有。此时的诗人也许有些茫然,立刻就回转去,似有些眷恋不舍,还是问一问西边的邻居吧。一般说来,写到“扣门无犬吠”,“不遇”之意已见,再加生发,易成蛇足。
就像柳宗元的《渔翁》一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崖上无心云相逐。”前人每谓末二句“着相”,情思刻露,如苏轼、严羽、胡应麟、王士祯、沈德潜等都持是说。
但皎然之写问讯于西家却正得其所。一方面,见出对陆羽的思慕,表明相访不遇之惆怅;另一方面,则借西家之口,衬托出陆羽高蹈尘外的形象,表明二人相契之根由。同时对诗中所描写的对象即陆羽,并未给予任何直接的刻画,但其品格却呼之欲出,这也正符合禅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旨。
尾联二句是邻人的回答:陆羽往山中去了,经常要到太阳西下的时候才回来。这两句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的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每日斜”的“每”字,活脱脱地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羽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和怪异的神态,这就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这首诗前半写陆羽隐居之地的景;后半写不遇的情况,似都不在陆羽身上着笔,而最终还是为了咏人。偏僻的住处,篱边未开的菊花,无犬吠的门户,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都刻画出陆羽生性疏放不俗。全诗四十字,语言清空如话,不加雕饰,吐属自然,流畅潇洒,别有隽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寻陆鸿渐不遇
近种篱边菊 秋来未著花注音
近种篱边菊 秋来未著花:
jìn zhǒng lí biān jú qiū lái wèi zhe huā
近种篱边菊,秋来著未花。著的读音
读作:zhuó,同着,是生长,增添的意思,这里指开花。
出自唐代诗僧皎然《寻陆鸿渐不遇》,全诗为: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译文:
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
敲门竟连一声犬吠都没有,要去向西家邻居打听情况。邻人报说他是到山里去了,回来时总要西山映着斜阳。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陆鸿渐就是陆羽,是皎然的好友,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湖州境内),以擅长品茶著名。这首诗当是陆羽迁居后,皎然过访不遇所作。
思想感情:
此诗为访友人陆羽不遇之作,描写了隐士闲适清静的生活情趣。前半部分通过对陆羽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后半部分通过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羽的潇洒疏放。
诗人选取种养桑麻菊花、邀游山林等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事物,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表现了一种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情趣,表达了对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襟怀和气度的赞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寻陆鸿渐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