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曹操北征乌桓这个字音怎么读
桓的读音是huán
一、桓的释义
姓。
二、笔顺
横、竖、撇、点、横、竖、横折、横、横、横。
组词
一、盘桓 [ pán huán ]
徘徊;逗留住宿。
二、桓文 [ huán wén ]
春秋五霸中齐桓公与晋文公的并称。
二、乌桓的读音是什么呢?
乌桓的读音是wū huán。
乌桓,亦作乌丸,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乌桓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诸说,未有定论。
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迁至乌桓山(又曰乌丸山),遂以山名为族号,大约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公元49年,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
乌桓在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逐渐发展壮大,但受汉护乌桓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各自为政,一直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
建安十二年(207年),乌桓的最后一任大单于蹋顿在白狼山之战中被张辽斩杀。乌桓自此散落,分别被汉、鲜卑、铁勒等同化。
相关史实
《资治通鉴》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北征乌桓大捷,班师回朝途中,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三十余丈乃得水。军自柳城始,途经碣石道(今昌黎碣石山流域),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之景观,命士卒山中觅水,得泉(后称相泉),操遂令军止行安营。
寻樵夫闻知,此谓碣石流域,泉溢于虎山坡,南称龟山,西南碣石山。日落,时黄昏,远眺夕阳暮色,近拥万马千军,志未酬,己暮年,而诗性起,作赋《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是。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小传》记,曹操北征乌桓解救十余万被掳汉民同徙,途经碣石道,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仙境圣地,令固泉砌井,以养暮年、度余生。遂将民编充驻守于此之营帐“草粮屯”“后营”“留守营”“驻操营”“歇马台”“饮马河”(今昌黎、抚宁村庄、河流名称)略。
择日曹操率从至碣石仙台顶,登高必赋其性也,赋诗《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泼涌起。日月之行,若在其中。星汉灿烂,若在其里。”军遂赴易县。
唐朝的昭文馆大学士徐彦伯在追忆汉朝的卫青破匈奴、张辽破乌桓时,曾写诗句在《登长城赋》:“卫青开幕,张辽辟土,校尉嫖姚,将军捕虏。”
古人依相泉建寺,时名“相泉寺”,后称“山坡寺”,明清《昌黎县志》有记载。尚存井(泉)一眼,寺院荒址一座。
三、乌桓是地名还是人名
都有啊
人名:乌桓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俗善骑射,弋猎禽兽为事。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乌桓自为冒顿所破,觽遂孤弱,常臣伏匈奴,岁输牛马羊皮,过时不具,辄没其妻子
民族:乌桓的名称和起源乌桓,亦作“乌丸”、“古丸”、“乌延”等,为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
地名:乌桓山
四、“桓”的读音是什么?
桓的拼音是huán,属通用字。本义是表柱。古代立在驿站、官署等建筑物旁作标志的木柱,后称华表。现多用作姓。
桓的声旁是“亘(xuān)”,和恒的声旁“亘(gèn)”是不一样的,汉字简化以后变成一样了。右图为小篆的两字字形。繁体字里,同简体字一样写作桓,但是恒和亘的写法和简体字不一样。所以,恒和桓的读音不一样。
扩展资料
相关词组
1、盘桓,汉语词汇。拼音:pán huán。徘徊;逗留。 明 冯梦龙 《喻世明言》第一卷:“大官人便可急回下处,莫在他门首盘桓,被人识破,误了大事。讨得三分机会,老身自来回覆。”
2、桓文,汉语词语,拼音是huán wén。解释为春秋五霸中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并称。
3、“乌桓”(wū huán),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亦作乌丸,乌桓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诸说,未有定论。
4、桓友是一个词语,读音huán yǒu指 春秋 郑桓公 。因其名友 ,故称。
5、质桓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zhì huán,指东汉质帝、 桓帝的并称。
五、“桓”这个字怎么读?
一、桓字的拼音是huán,只有一个读音。
二、桓字的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姓。
三、桓字的笔顺是横, 竖, 撇, 点, 横, 竖, 横折, 横, 横, 横。
四、桓字的组词有盘桓、桓圭、乌桓、鲵桓、桓蒲、顺桓、磐桓、桓桓、桓碑、檀桓、桓孟、桓拨、般桓、桓侯等。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
一、盘桓
[pán huán]
徘徊;逗留住宿。梦是放胆不羁的精灵,还常常盘桓在故乡。
二、桓侯
[huán hòu]
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之一。
三、桓孟
[huán mèng]
汉鲍宣妻桓少君和梁鸿妻孟光的并称。旧时并视为贤妻的典范。
四、乌桓
[wū huán]
也叫乌丸。古族名。东胡族的一支。原居今辽河上游,大兴安岭南部的乌桓山,以游牧狩猎为主。初归附匈奴,汉武帝以后部分内迁,渐与各地汉族及附近各族同化。
五、桓圭
[huán guī]
古代帝王与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于朝聘时各执玉圭以为信符,圭有六种,表不同的爵秩等级,“桓圭”为公爵所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