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不是凝视深渊的人,我就是深渊 | 评《默读》by Priest

​​这是我看的Priest的第二部作品,从庙堂纷争的《杀破狼》到刑侦悬疑的《默读》,皮皮行文依旧豪气,风格娴熟老练,立意深远,遣词造句一如既往的别具一格

这文第一眼吸引我眼球的,是文中的每个案件都用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命名,这个设计很新奇,巧用世界名著,类比每个案犯的生命经历,点出了各个案件的深重内涵。五个单元看似独立,实则根脉相缠,错综复杂,环环相扣。

卷一·于连(司汤达《红与黑》)

于连,木匠的儿子,自小聪慧但生不逢时,为了尽快飞黄腾达,跻身上流社会,采取了种种不光彩的手段,正当他自以为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阶级的爱情之时,一封告密信捅破了他的出身秘密,葬送了苦心经营的似锦前程,命丧断头台。

第一个案子中的赵浩昌,是个拼命从泥潭里挣扎出来的社会精英。出身贫寒,背井离乡改名换姓,成长之路荆棘遍布,多年来为了上位,走了很多捷径,成了闪闪发光的大律师。极度自信与自卑,冷血无情,为了伪装自尊与体面,视生命如草芥。一步没走好,成了杀人犯。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生命原本是平衡的,当生命的一种状态达到巅峰乃至于近乎崩溃之后,随之而来的必然不会是平和与安宁,而是另一个极端。

卷二·亨伯特(纳博科夫《洛丽塔》)

亨伯特患有恋童癖,是一个精神分裂者,对九至十四岁的性感少女具有无法克制的欲望。中年男人与稚龄少女的禁忌之恋,最终使其命丧囹圄。

文中的第二个案子,从穿着花裙子的女孩子开始,连根带底的拔出了二十几年前的大案。一个特殊的家庭,三代人的罪恶横亘其间,血腥又阴暗,是那些被埋在社会黑暗角落里真实存在发生的事情。

卷三·麦克白(莎士比亚《麦克白》)

麦克白野心勃勃心怀异志,听信女巫的预言,在夫人的教唆下杀弑君夺位,为了巩固王位,又残暴屠杀人民,使全国血流成河,置社会于混乱,陷人民于水火。恐惧和猜疑让他惶惶不可终日,终于被叛军削首而死。

《默读》第三个案子,是一场豪门恩怨,这个案子里,两边的势力开始慢慢开始崭露头角。

命运并不直接作用于人,而是通过人类自身的欲望、罪恶、性格等间接作用于人。

卷四·韦尔霍文斯基(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

有权有势的韦尔霍文斯基,凭借出色的交际能力与组织能力赢得了众人的信任,为了谋取政权,通过地下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恐怖暗杀活动,并杀害了一心想叛出组织的沙托夫。

皮皮以这个人物,引出文里第四个案子,校园霸凌。

卷五·埃德蒙·唐泰斯(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埃德蒙·唐泰斯,被陷害入狱十四年后,越狱找到宝藏成为巨富,化名基督山伯爵。他代替上帝惩恶扬善,在人间重建秩序与正义,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

通过这个案子,一直隐而不发的朗诵者终于揭开了面纱。顾钊案也正式迎来了重审。

关于案情。

整个故事其实是邪恶组织、朗诵者和默读者三方势力的角逐。这三方代表着不同的选择,却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他们的角逐是对真相的追寻,是对往日沉冤的清洗,也是对是非善恶的裁决。

朗诵者是一个由曾经的受害人们组成的“复仇联盟”互助组织,是独立在外的第三方势力。他们罹受不公,饱含仇恨,充当“义务警察”,谋杀没有得到惩罚的嫌疑人,以牙还牙式的私刑审判,是他们的信仰和仪式,他们认为犯过罪的人,必须得到一模一样的报应。将内心的汹涌一抒而出,朗读出所有悲愤,是为朗读者。

而默读者,是冷静节制,清醒自持,是审慎反思,是拨乱反正。是即使已经被罪恶灼伤,依旧默然坚守心中的正义,他们的名字,叫作警察。

肩负师傅遗愿的刑侦队长骆闻舟,外表浪荡不羁,骨子里却有厚重的责任感,性情温柔。“犯罪专家”费渡,遭受过从身体到心灵的虐待,但他心思缜密,冷静自持,有着“深谷般强大而黑暗的精神”。

他们偕同联手,从一起看似平常的打工少年抛尸案入手,一路抽丝剥茧,逐渐挖掘出横跨二十年的“画册计划”系列悬案的真相。正义直贯长虹。

关于创伤。

文中对于创伤的描写,贯穿始终,大家或多或少都怀有某些创伤。

费渡心里锁着暗无天日的过去,骆闻舟和陶然藏着孤胆英雄的遗书,肖海洋放不下蒙受不白之冤的顾钊,每个“朗诵者”都有着自己各种各样的创伤。他们有的终其一生寻求一个真相,有的迁怒于现实谋划着复仇,有的被其改变被人利用,有的小心藏匿着伤口苟活着。有人凝视深渊,被深渊吞噬;有人向阳而生,把深渊抛在身后。

还有一些人,他们担着伤痛,不惧生死,他们像黑夜里闪烁着的微光,坚定地告诉你,世间还有正义,人间还有良知。

关于感情。

这个文的感情线描写不多,穿插在案情空隙的细腻情感水到渠成,很温馨很治愈,略微中和了那些痛苦的罪恶与丑陋。

两个人的感情发展较慢,费渡一直困于暗无天日的地下室,但他也有觊觎的温暖,来自骆闻舟的温暖。骆闻舟把他带进了阳光里,驱散他梦里的无边黑暗,无岸漂浪,窥见了天光。

二、《群魔》的作者是谁

《群魔》是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他塑造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自由主义者及七十年代初民主青年的群像。作者着重探索了恐怖分子的内心活动。《群魔》的主人公之一是自称为革命者的彼得·韦尔霍文斯基。他通过其领导的秘密组织进行恐吓、讹诈、纵火、暗杀等恐怖活动,企图动摇社会基础,以便发起暴动,夺取政权。作者以令人惊叹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心理描写拆穿了他的骗局;他是个阴谋家和恶棍。这部小说是一部从政治上和道德上抨击“虚无主义”,即抨击革命,反对社会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论战性长篇小说。彼得·韦尔霍文斯基的形象确有其原形,他即是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和恐怖主义者——谢尔盖·格那季耶奇·涅恰耶夫。

三、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主要故事情节?

恐怖组织彼得·韦尔霍文斯基自称是在国外建立的某个“中央委员会”的全权代表,他以出色的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博得了包括省长在内的大小官僚及其亲友的信任,建立和发展了地下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恐吓、讹诈、暗杀、纵火等恐怖活动,企图动摇社会基础,以便发起暴动,夺取政权。

为了控制同伙,他杀害了一心想退出组织的沙托夫,事情败露后,他又撇下党羽,逃跑出国,逍遥法外。

《群魔》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群魔》的故事取材于1869年莫斯科发生的涅恰耶夫案件。涅恰耶夫(1847—1882)是彼得堡大学的旁听生,曾积极参加1869年春彼得堡的学生运动。他跑到国外后,在日内瓦与巴枯宁接近,并学习了无政府主义的阴谋策略。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俄国虚无主义作为19世纪中后期影响较大的一种激进思潮,一度以革命和进步的面貌著称于世,在俄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迹。

作为曾经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成员,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这种发端于西方的否定性思潮并不陌生,甚至一度是这种思潮的拥护者和鼓吹者。进入19世纪60年代以后,多年的牢狱生活及社会上虚无主义的盛行使作家开始重新审视这一思潮。

作品主题

《群魔》作为一种个体言说,实际上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自己灵魂的拷问,他从一个革命主义的信仰者转变成一个虔诚的东正教徒,这与他个人的从谢苗诺夫刑场上在最后一刻突然由死刑改为流放有关,在那里他体会了痛苦,使他变成一个信仰者,他不再相信革命会给人类带来进步,所有这些思想的冲突都始于他自己世界观的转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群魔

四、群魔》的作者是谁

《群魔》是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于1871—1872年首次在《俄罗斯通报》连载。

《群魔》的故事取材于1869年莫斯科发生的涅恰耶夫案件。涅恰耶夫(1847—1882)是彼得堡大学的旁听生,曾积极参加1869年春彼得堡的学生运动。他跑到国外后,在日内瓦与巴枯宁接近,并学习了无政府主义的阴谋策略。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小贵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乡间度过。184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穷人》,受到高度评价。1848年发表中篇小说《白夜》。1849年因参加反农奴制活动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此期间发表有长篇小说《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出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

五、《群魔》读后感1200字

《群魔》读后感

《群魔》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最具政治色彩的一部,全文刻画了一个绝顶聪明的毒蛇尼古拉·斯塔夫罗金的人物形象。而其他的人物比如彼得·韦尔霍文斯基、基里洛夫、沙托夫等都是都是尼古拉·斯塔夫罗金人物形象的性格补充,他们一起构成了群魔。本文以小见大,情节精妙,结构紧密,主线清晰明显,人物形象生动,其揭露的政治本质十分深刻,不愧是一部十分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人物形象分析

1、彼得·韦尔霍文斯基

彼得·韦尔霍文斯基是一个卑鄙小人。世间最可恶,以及最险恶的就是这种人。他在任何时候、任何人面前都带着面具,带有目的,比如他诓骗了省长夫人,在宴会上捉弄、嘲讽了省长夫人,又躲在背后,全不担责,反而是一副关心的嘴脸。其险恶用心被人指出后,立马冷冷地反问:“这关你什么事?”这段描写真是绝了。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都刻画了彼得·韦尔霍文斯基的人物形象。

彼得·韦尔霍文斯基是一个无风不起浪的小人,**的时候眼也不眨。可是他的父亲斯捷潘·韦尔霍文斯基却是一个品德高尚的老头,真是不知道这样的父亲怎么会生出这样的儿子,文中斯捷潘·韦尔霍文斯基也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2.基里洛夫

基里洛夫的人物形象最为知名的是他的自杀理论。他希望通过自杀成神,最终自杀了。文中借基里洛夫之口,说出了一番对宗教和自杀的论证,当没有上帝以后,会发生什么?陀翁的理论在他的别的作品中也有体现,比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最著名的“宗教大法官”。态度颇为独特,但是到底有没有上帝,对于一个无神论的中国读者来说,区别不是很大。

3.沙托夫

沙托夫像一个虚无主义者。他参加了一个政治组织,发现了其与自己设想不一时,想要退出,却被怀疑告密而最终被杀害。他冥思苦想,找到了精神导师,却最终被无情杀害,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特别是他临死前明明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他深爱的妻子回到他身边,生了一个斯塔夫罗金的孩子,两人畅想未来,然后沙托夫就被秘密杀害了,这极强的戏剧性。

无论是彼得·韦尔霍文斯基、基里洛夫还是沙托夫,都是主角尼古拉·斯塔夫罗金人物形象补充,因为在文中,关于尼古拉·斯塔夫罗金多是侧面描写,之前发生的事情也都含含糊糊,提了一两句。

二、情节分析。

《群魔》主要写了彼得·韦尔霍文斯基以告密的名义教唆五人政治小组成员杀害了想要脱离五人小组的大学生沙托夫。而尼古拉·斯塔夫罗金是其精神导师。

全文分为三部,情节非常紧凑,第一部是开端,写了家庭教师斯捷潘·韦尔霍文斯基与将军夫人瓦尔瓦拉·斯塔夫罗金娜长达二十二年的友谊。同时事件的主要人物纷纷登场,多是省城某俱乐部的成员。尼古拉·斯塔夫罗金是瓦尔瓦拉·斯塔夫罗金娜的独生子,彼得·韦尔霍文斯基直到第二部才登场。

本文节奏卡得很好,过渡段落冗长,每个人物都具有陀翁特有的歇斯底里。而在过渡段落之后紧接着是小高潮,每一个高潮都非常精彩,让人欲罢不能,可以说作者的写作手法非常高超。

在文章的最后,沙托夫已经被杀害,事件被众人所知,彼得·韦尔霍文斯基逃离国外,主角尼古拉·斯塔夫罗金给侍女达莎写了一封绝不会为了某种思想或者信仰而自杀,邀请达莎和他一起去国外过隐居生活的信之后,在将军夫人的庄园自缢身亡,全文完。

前文基里洛夫评价尼古拉·斯塔夫罗金说过,不止基里洛夫自己,就连尼古拉·斯塔夫罗金也被一种思想吃了。基里洛夫被哪种思想吃了,文中写得很明显,就是为了成神而自杀。可是尼古拉·斯塔夫罗金心里在想什么,读者却一点儿也不知道,作者从来没有正面描写过。假使尼古拉·斯塔夫罗金是彼得·韦尔霍文斯基的精神导师,那么为什么尼古拉·斯塔夫罗金不能像彼得·韦尔霍文斯基一样活着呢?

在被删掉的一章里,尼古拉·斯塔夫罗金承认他曾经诱奸少女,在少女自缢的时候不阻止,并且在屋子里整整等待了四十分钟,确认少女的确自缢身亡后离去,最终逃脱法律制裁。在一动不动等待的那四十分钟里,尼古拉·斯塔夫罗金在想什么呢?什么样的人能做出这样的事呢?世界范围内承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挖掘人类之恶之深,无人能及。像这种主人公,也没有别的作者能进行创作了。

丽莎在离开尼古拉·斯塔夫罗金的时候说过,尼古拉心中有一种非常可怕卑鄙肮脏的东西,如果两人一起生活,就像身边有一只巨大丑陋的毒蜘蛛,她们就一边相爱,一边恐惧,最终在恐惧中,她对尼古拉的爱就会消耗殆尽。这一段的比喻也非常精彩。

《群魔》是一部各方面非常优秀的文学作,能持续创作出像《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白痴》等作品的作者像一座不可企及的高峰,是全人类的伟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