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内期权、价外期权、看涨期权、看跌期权、通俗易懂的解释是分别是什么?
价内价外看涨看跌重大性组合下,有可能产生四中情形:1)重大价内看跌期权 2)重大价内看涨期权;3)重大价外看跌期权;4)重大价外看涨期权
重大先不管。
先解释看涨看跌,要点有两个:
1)所谓看涨看跌,主要是拿将来的市价与手中可以行使的行权价相比。如果预期将来市价高于行权价,则看涨,反之看跌。
2)看涨期权是金融资产卖出方拥有的,可以在日后按约定行权价重新买回标的的行权,要注意的是看涨期权对应的只能是买入的权利。
看跌期权是金融资产买入方拥有的,可以在日后按固约行权价将买入的标的卖出的行权,要注意的是看跌期权对应的只能是卖出的权利。
例如,A向B卖出金融资产,另外附上的是看涨期权,那么A支付期权价后获得看涨期权,将来可以将金融资产按约定的行权价从B处重新回购。如果附上看跌期权,B支付期权价后获得看跌期权,将来可以将金融资产按照约定的行权价卖给A。
那么因为市价变动与约定的行权价间往往不一致,则会在看涨期权中出现对A有利或不利的情况,在看跌期权中出现对B有利或不利的情况。不管如何,只要是对行权人有利的,就是价内期权,对行权人不利的,没有行权价值的,就是价外期权。
组合起来解释:
1)价内看涨期权:按照以上分析,意味着预期市价将高于行权价,且最终市价波动结果相符,对行权者A有利。例如A、B约定行权价为10万,A看涨市价,后来金融资产的市价上升到11万,按照规定,A可以回购金融资产或放弃行权。那么这种情况对A行权有利,A会行权从B处以低于市价回购金融资产。
2)价外看涨期权:意味着预期市价将高于行权价,但最终市价波动结果却相反,对行权者A不利。例如A、B约定行权价为10万,A看涨市价,后来金融资产的市价没有上升到10万以上,而是9万。按照规定,A可以回购金融资产或放弃行权。但是这种情况下,A完全可以从外部市场中以9万元购买同类金融资产而不需要多支付1万元从B处回购金融资产,因此,市价波动结果对A行权不利,A不会行权。
3)价内看跌期权:意味着预期市价将低于行权价,且最终市价波动结果相符,对行权者B有利。例如A、B约定行权价为10万,B看跌市价,后来金融资产的市价跌到9万。按照规定,B可以向A卖出金融资产或放弃行权。这种情况下,B如果拿到外部市场卖只能获得9万,但是B可以以10万卖回给A,因此市价波动结果对B行权有利,B会行权。
4)价外看跌期权:意味着预期将来市价低于行权价,但最终市价波动结果却相反,对行权者B不利。例如A、B约定行权价为10万,B看跌市价,后来金融资产的市价没有下跌到10万以下,而是11万。按照规定,B可以向A卖出金融资产或放弃行权。但是这种情况下,B完全可以将金融资产拿到外部市场去以11万价格卖出,如果卖回给A则会少获利1万。市价波动结果对B行权不利,因此,B不会行权。
有没有重大这个title则是在以上分析中再加入可能性的因素。例如重大价外看跌期权,则意味着将来市价极有可能低于行权价,结果对行权者不利,行权者行权的可能性极低。
归纳如下:
项目 行权方 行权方式 市价波动结果 行权结果 金融资产风险报酬
是否转移
重大价内看涨期权 A 向B回购 市价>行权价 行权 没有转移
重大价外看涨期权 A 向B回购 市价<行权价 不行权 转移
重大价内看跌期权 B 卖回给A 市价<行权价 行权 没有转移
重大价外看跌期权 B 卖回给A 市价>行权价 不行权 转移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重大价外看跌或是看涨期权,金融资产最终极有可能不会回到A手中,金融资产的风险报酬几乎完全转移给B。因此,在A将金融资产转移给B,且附有重大价外看涨或看跌期权时,应当终止确认金融资产。
以上。
完全是自己手打的。
怎么判断价内期权还是价外期权
通俗的理解价内期权和价外期权的就是:对行权人有利的,就是价内期权,价内期权行使的可能性较大;对行权人不利的,就是价外期权,价外期权行使的可能性较小。
比如:A将金融资产卖给B,根据买卖时双方的约定,可以签署看跌期权或者看涨期权:如果是看跌期权,行权人是B,属于金融资产买入方,对应以后卖出的权利;如果是看涨期权,行权人是A,属于金融资产卖出方,对应以后买入的权利。
如果A将金融资产卖给B,约定B有权在一年后以100万的价值售回给A公司,但是预计未来该金融资产的价值只有50万,行权人是B,那么出售该资产对B是有利的,B很有可能行使这个权利,是价内期权。
价内期权怎么理解
价内期权就是所谓的实值期权,分两种情况:
1.买入期权:如果期权的行权价格低于市价,那么就是价内期权(实值期权)。如基于A股票的买入期权合约其行权价格为10元/股,但A股票市价为12元每股;那么该买入期权就是价内期权。
2.卖出期权:如果期权的行权价格高于市价,那么就是价内期权(实值期权)。如基于A股票的卖出期权合约其行权价格为10元/股,但A股票市价为8元每股;那么该卖出期权就是价内期权。
怎么理解“价内期权”和“价外期权”?
价内期权是具有内在价值的期权。期权持有人行权时,对看涨期权而言,行权价格低于标的证券结算价格;对看跌期权而言,标的证券结算价格低于行权价格。
价外期权一般指虚值期权,是指不具有内涵价值的期权,即敲定价高于当时期货价格的看涨期权或敲定价低于当时期货价格的看跌期权。如果把企业的股权资本看作是一种买方期权,则标的资产即是企业的总资产,而企业的负债值可看作是期权合约上的约定价。期权的有效期即与负债的期限相同。
扩展资料
“价内期权”和“价外期权”的区别:
价内看涨期权:期权持有者有权在执行日以约定的执行价格买入期权标的,且很有可能会行权。也就是说,执行日标的资产的公允价值(假设150万元)会大于执行价格(假设100万元)。
价内看跌期权:期权持有者有权在执行日以约定的执行价格卖出期权标的,且很有可能会行权。也就是说,执行日标的资产的公允价值(假设50万元)会小于执行价格(假设100万元)。
价外看涨期权:期权持有者有权在执行日以约定的执行价格买入期权标的,但行权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是说,执行日标的资产的公允价值(假设80万元)会小于执行价格(假设100万元)。
价外看跌期权:期权持有者有权在执行日以约定的执行价格卖出期权标的,但行权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是说,执行日标的资产的公允价值(假设120万元)会大于执行价值(假设100万元)。看跌期权是重大价内期权是行权的可能性很大的,而看涨期权是重大价外期权行权的可能性很大的。
通俗的理解价内期权和价外期权的区别就是对行权人有利的,就是价内期权,价内期权行使的可能性较大;对行权人不利的,就是价外期权,价外期权行使的可能性较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价内期权,百度百科-价外期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