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之间的制裁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国家对另一个国家或者人的限制,打压基本含义为用强力管束并处罚。

外交制裁,通常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外交领域采取主动行动,对另外一个国家予以惩处,以维护本国的尊严,或者公开表示本国政府的愤怒与不满。

对某个国家进行经济制裁是指一国或数国对破坏国际义务、条约和协定的国家在经济上采取的惩罚性措施。

二、国家与国家的制裁是什么意思

法律分析:国家与国家的制裁对某个国家进行经济制裁是指一国或数国对破坏国际义务、条约和协定的国家在经济上采取的惩罚性措施。常常被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利用作为打击、削弱其他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手段。经济制裁最初是战争的一种辅助性手段,其目的是通过削弱敌对国家的经济实力,进而削弱敌国的作战能力。经济制裁的关键是有大多数人的支持。如果仅有一个或是两个国家拒绝同别国进行贸易,那么,阻止这种行为的发生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整个世界实行经济制裁,他们有时也可能会逆流而上。针对某一国所采取的强制行动。现代意义上的制裁基本有两种形式:一是个别国家或国家集体实施的强制性措施;二是国际组织(首先是联合国)组织实施的强制性措施。一般都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禁运(武器、粮食、技术设备及其他物品);中断外交关系和人员往来;减少或中止贷款、贸易及援助等。这些方式基本上都是非武装性的,现代国际社会普遍反对采取武力制裁。

根据《联合国宪章》,制裁行动的具体措施包括全面经济和贸易制裁以及一些较为具体的措施,如武器禁运、禁止旅行及金融或外交限制等。从联合国通过决议的数量可以看出,安理会并不经常动用制裁的手段。从联合国成立到1990年,安理会通过的经济制裁决议只有两例:罗得西亚(1966)和南非(1977)。冷战结束后,联合国安理会采取集体经济制裁的行动日渐增多,在过去十多年中,安理会对伊拉克、前南斯拉夫、利比亚、海地、利比里亚、卢旺达、索马里、安哥拉的安盟部队、苏丹、塞拉利昂、南斯拉夫联盟(包括科索沃)、阿富汗、厄立特里亚及埃塞俄比亚采取了制裁行动。自1990年海湾危机爆发至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前,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63个有关伊拉克问题的决议,对伊实行经济制裁和武器禁运,并在联合国的监督下对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进行核查、销毁。截至1990年8月6日,安理会总共通过了661项决议,而其中制裁决议占了相当小的部分。这主要是因为相关国家往往很难在一个具体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导致制裁决议很难通过。每一次制裁决议出台的幕后都有着相关国家之间大量的磋商、谈判与妥协。按照规定,所有制裁决议的通过必须经过安理会的批准,而五个常任理事国拥有对任何安理会决议的否决权,因此,联合国安理会的任何制裁行动均不可能针对五常中的任何一国。冷战时期,由于美苏两大阵营对垒,当时所存在的危及和平的行为或者实际的侵略也基本上是美苏及其代理人,因此制裁决议很少获得通过。比如,从1972—1990年,在联合国有关制裁以色列的决议上,美国动用了30多次否决权。1992年5月3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757号决议,决定对南联盟实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制裁,以惩罚其派兵支持波黑和克罗地亚境内塞族的武装行动。朝鲜核试爆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1718号制裁决议,朝鲜成为冷战结束以来被安理会制裁的第15个国家。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

第一条 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护我国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任何方式干涉中国内政。

三、对某个国家进行经济制裁是什么意思?

对某个国家进行经济制裁是指一国或数国对破坏国际义务、条约和协定的国家在经济上采取的惩罚性措施。常常被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利用作为打击、削弱其他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手段。

经济制裁最初是战争的一种辅助性手段,其目的是通过削弱敌对国家的经济实力,进而削弱敌国的作战能力。

经济制裁的关键是有大多数人的支持。如果仅有一个或是两个国家拒绝同别国进行贸易,那么,阻止这种行为的发生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整个世界实行经济制裁,他们有时也可能会逆流而上。

例如,尽管联合国对伊拉克实行了经济制裁,但是,侯赛因仍可以集中力量在黑市交易中收获收益,而且,黑市交易也因为制裁而繁荣了起来。

扩展资料:

经济制裁的先决条件

1、目标明确、有限

一些情况下,制裁国的目的是在冲突中占据有利地位,但由于目标不明或要求过高,往往不能如愿。相反,如果制裁国提出了明确而有节制的目标,就会增大成功的机率。正因为如此,由于贸易争端或法规争端而进行的制裁的成功率较高。

对比联合国和美国对利比亚和伊拉克实施的两项制裁,就可以就说明这一点:制裁利比亚的要求很明确:交出恐怖袭击的嫌疑人,停止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开发计划。虽然卡扎菲的态度非常强硬,但利比亚实际上执行了联合国的要求。

相比之下,制裁伊拉克的目标就不够明确。这项制裁的表面理由是终止该国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但还有一个没有明言的真实目的是推翻萨达姆政权。这项制裁未能颠覆萨达姆政权,但确实阻止了该国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究。

2、谁来承担代价

一个国家要使经济制裁的威胁具备可信度,一方面需要使制裁对象付出巨大代价,另一方面则要尽可能缩小自身受到的损害。

举例来说,伊朗威胁说对那些反对其核计划的国家进行制裁,然而,伊朗中断石油供应虽然能够对全球经济构成相当压力,但对自己的损害将甚于制裁对象受到的损害,因此这种威胁就缺乏可信度。

对于美国等国而言,最有效的制裁方式是减少援助,而非贸易制裁。任何贸易制裁都会自动对双方造成损害。而援助制裁通常只会打击制裁对象,制裁国几乎不会受到损害。

3、多边合作

很容易想见,几国联合实施制裁的效果往往会大于单独一国进行制裁的效果。此外,如果联合国或南方共同市场等国际组织支持某项特定的制裁,其效果会更好。如果没有国际组织的正式支持,临时的制裁联盟就会非常脆弱,很容易瓦解。

4、盟国与敌国

制裁盟国往往比制裁敌国有效。例如,就未来可能爆发冲突的国家而言,任何一方的政府都很难退让。及时作出让步,敌国就会认为将来也会让步。

盟国之间的利弊权衡则全然不同。以涉及核不扩散问题的制裁为例,美国对韩国、巴西和阿根廷等盟国实施或威胁的制裁就获得了成功,对伊朗和朝鲜等国的制裁却收效甚微,这并非巧合。

5、瞄准精英

制裁成功的关键在于使受到制裁的政府感受痛苦。然而,制裁对象国的政府精英常常能够把经济痛苦转嫁给普通国民,伊拉克的情况就是如此。相比之下,一些制裁就能够有效地打击精英阶层,例如冻结金融资产或旅行禁令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