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是什么时期的青铜器?

毛公鼎是西周宣王时期的青铜器传清道光末年,陕西歧山周原出土。通高53.8、口径47.9厘米,重34.705公斤。器呈圆形,立耳大口,深圆腹、圜底,蹄足。整个器形规整、浑厚凝重。器表纹饰简练,仅在口沿下,腹上部饰有一周重环纹,朴素典雅。

这种纹饰反映出西周晚期简化了的纹样开始流行,增强了装饰意味,也多了生活气息,削弱了神化意味,纹饰向着简朴方面发展。毛公鼎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毛公鼎的内在价值

毛公鼎观其器表朴素无华,观其鼎内却使人惊讶。它的内腹部铸有一长篇铭文,计32行497字。它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铭文最长的一件青铜器。其铭文大意是:周朝文、武等先王受天命,建立周国,由于先大臣们戮力王事,治理国家,使周朝发展至今。

而现在天下四方并不宁静,政局动荡,宣王告诫毛公要谨慎尽力,要忠心辅佐王室,稳定局面,免致丧国。并赐给他命服、车马、兵器等。毛公对此感恩,铸鼎以纪,还要子子孙孙永远宝之。这篇铭文是一份完整的“命册”。

对研究考证西周晚期的政治历史,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铭文气势宏伟,行款匀整,笔法严紧,结构庄重,是西周金文书法的典范。

毛公鼎是什么时期?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

毛公鼎内壁铸有铭文,32行,近500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其内容叙事完整,记载详实,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毛公鼎的价值意义

此鼎铸于周宣王中兴时期,其时国运昌平,一派熙和兴旺景象。从鼎之形制来看,其造型圆浑凝重,装饰简洁流畅,朴厚粗犷,实为青铜器中的罕有精品。铭文内容记述了宣王对毛公(鼎的主人)的赏诫,因此毛公郑重铸造了此鼎。

从鼎铭亦可看出,当时著文者沉吟铺辞,文风恭谨扎实,写得详略得当。而书写者似心有所会,斟酌立意,一挥而就,书风刚柔相济,情调契合,书文同佳,珠联璧合。

洋洋洒洒五百言巨制,犹如众星之棋罗,似四时之列序,呈现了书法艺术的大美,因此宝鼎身价倍增,成为奇珍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