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西游记里观音菩萨 如来佛祖 太上老君 嫦娥 太白金星 卯日星君 普贤菩萨 哪吒的资料!!

1,观音菩萨,梵文 Avalokite瘁愀爀愀,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2,释迦牟尼(梵文:?ākyamuni;约前624-前544,一说前564-前484;)原名悉达多·乔达摩。古印度释迦族人,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本为迦毗罗卫国太子,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教创始人。成佛后被称为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称呼佛祖、如来佛祖。在佛教中记载着农历的四月初八是佛教鼻祖释迦牟尼诞辰日。

3,即是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字伯阳,春秋时楚国苦县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无为之说,后世以为道家始祖。孔子尝往问礼,著有《道德经》五千余言。现今社会各行业中,如:铁匠、煤窑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铁匠等,皆祭拜老子为祖师爷。亦称 为伯阳、太上老君、老聃、老君、老子、老子道君、李伯阳、李老君。

4,嫦娥,本作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又作常娥,是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神话中因偷食后羿自西王母处所盗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民间多有其传说以及诗词歌赋流传。在道教中,嫦娥为月神,又称太阴星君,道教以月为阴之精,尊称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作女神像。

5,普贤菩萨,曾译遍吉菩萨,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象征理德、行德的菩萨,同文殊菩萨的智德、正德相对应,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许多日本真言宗人士认为卫护佛门的金刚萨埵是普贤菩萨化身,密教是由金刚萨埵所开创。另一说金刚萨埵为大势至菩萨或其他佛、菩萨所示现。

二、《西游记》里常出现的观音是什么观音?

在《西游记》中,提到的观音形象大致有以下几种:

1. 杨柳观音:手持净瓶、杨枝的立像。是近现代最常见的图塑形象。在非正规殿堂与民间,几乎取代圣观音而成标准像。常戴女式风帽与披肩长巾。

《西游记》第六回中,首次对观音菩萨作了正面的外貌描写。“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在这里,与其说观音被描写成一位法相庄严的女菩萨,还不如说作者就是按照人世间美貌女子的形象塑造“她”的。这十分典型的女性形象,切合了唐代以后流传在民间的观音传说。第十二回也有相应的描写,着重强调了手里托着“施恩济世的宝瓶,瓶内插着一枝洒青霄、撒大恶、扫开残雾垂杨柳”,并指出这就是观音菩萨的“救苦原身”。

2. 鱼篮观音:脚踏鳌鱼手提盛鱼竹篮之像,或反手提鱼。

第四十九回写观音菩萨早上扶栏看花时,不见池中金鱼出来参拜,掐指一算,知道它在通天河成精,陷害取经人。于是连梳妆打扮都不及,就在林中削篾编篮。作者借孙悟空的眼光介绍她:“懒散怕梳妆,容颜多绰约。散挽一窝丝,未曾戴缨络。不挂素蓝袍,贴身小袄缚。漫腰束锦裙,赤了一双脚。披肩绣带无,精光两臂膊。玉手执钢刀,正把竹皮削。”八戒与沙僧见状很是过意不去,说:“师兄性急,不知在南海怎么乱嚷乱叫,把一个未梳妆的菩萨逼将来也。”但正是因为她没有梳妆,便少了一些神圣的灵光,却多了一些世俗的情味,使得与百姓的距离陡地近了起来。这一节里讲,人们看见她,都说是“活观音菩萨”,都拥向河边,“也不顾泥水,都跪在里面,磕头礼拜。内中有善图画者,传下影神”。

3. 持莲观音:坐莲叶上,手持莲花,常为清丽的少女面孔。

第四十二回观音菩萨令惠岸去李天王处求借天罡刀三十六把,“菩萨接在手中,抛将去,念个咒语,只见那刀化作一座千叶莲台,菩萨纵身上去,端坐在中间”,并且智擒了红孩儿。但其中仍留有“杨柳观音”的痕迹:“菩萨拔杨柳枝,蘸甘露,把他手心里写一个迷字”。

另外,在第七十一回提到的骑犼观音和第十四回里“手搀孩儿”的观音老母形象,在各地寺庙的观音造像中也时有出现。元代青瓷骑犼观音像,观音发髻盘曲,头戴花冠,脸形丰满,双目微闭,嘴角含有笑意。身着长裙,披开襟长衣,颈戴串珠、佛花,手结禅定印,体态端庄,面容慈祥,结跏趺坐莲花座上,座置于犼之背部,犼头扁平,宽嘴张开,双目圆睁,凶猛威武,是一件弥足珍贵的艺术品。而“观音老母”的形象就更多了一分民间和戏谑的意味,辽宁省北宁市常兴店镇西闾山青岩寺有一尊“歪脖老母”观音像,据《东北古迹轶闻》载:“南海落潮,现一青石佛像,请至青岩山云中古洞,群工人移石像及门不能入,有戏之者曰:老佛若一歪脖则可入,言已,佛像之颈即歪。众皆骇,吃惊老佛显圣。从容移入,皆肃然起敬而出,忘请老佛正脖,故至今尚歪。”

《西游记》里观音菩萨还常常变化成各种异相,如第十二回变化成“疥癞形容,身穿破衲,赤脚光头”的和尚,来点化愚氓众生;第十七回为了收妖,又变成白衣秀士“凌虚子”的形象。这一切与佛教因缘说法、方便众生的理论若合符节,同时儒释道三家的界限又模糊得有趣。可是就连想象力惊人的作者吴承恩恐怕也想不到,到了清末,观音菩萨居然摇身一变,变成了头顶佛光、胸挂十字架、怀抱幼年耶稣的“圣母观音”!这不得不令人感叹中国民间文化的强大包容力。

三、西游记中观世音菩萨是个怎样的人?

她具体的说是一个游走于佛道两边的人,都是比较重要的人,也比较狠!

佛祖定了取经的大方向,结果观音菩萨暗地里跟玉帝做了一场交易!

有人说佛祖送给观音菩萨五件法宝,但被菩萨私自使用了两件,是这样吗?

如来佛祖安排取经的时候,观音问他“有甚言语吩咐?”于是佛祖先说了一通路途多么坎坷,不能在霄汉穿行,要半云半雾,说到最后,“但恐善信难行,我与你五件宝贝。”

哪五件宝贝呢?分别为锦襕袈裟一领、九环锡杖一根、还有三个声控的箍儿,分别为金、紧、禁,把说明书也给菩萨念了,这玩意得自己背过,使用前得念一大通咒语才行!

这几件宝贝的作用是什么?

前两件宝贝是如来专门给唐僧准备的,原话“穿我的袈裟,免堕轮回,持我的锡杖,不遭毒害。”所以这是宝贝,其实这两件宝贝还有其他的作用,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功能是可以防住元阳外泄,只要穿上袈裟,就不用担心唐僧体内的金蝉子元阳外泄,不然十世修行就此断了,所以免堕轮回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三个箍儿当时佛祖是这样说的,如果路上遇到了神通广大的妖魔,你要先劝他学好,然后给取经人当徒弟,他要是不听的话再使用这个箍儿!而且这几个箍见肉生根,咒语再一念,保管他入我门来!

所以如来佛祖并没有确定具体的取经人徒弟是几个,也没有让观音菩萨一定要用这箍儿,而且最后一句话非常有深意,最后说的是入我门来,并没有说用箍儿是让他当徒弟!所以观音菩萨用了三个箍儿套住了三个人,一个当了唐僧徒弟,另外两个入了佛门!并没有违法佛祖的命令!

观音菩萨跟玉帝做了什么交易?

接了佛祖的命令,菩萨就带着大力士惠岸使者上路了,这里收猪八戒和沙和尚的过程,我之前的几章已经讲过了,这里单把卷帘大将拎出来再讲一下。

观音菩萨对卷帘大将说“……你何不入我门来,皈依善果,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上西天拜佛求经?我教飞剑不来穿你,那时节功成免罪,复你本职。心下如何?”

这里的卷帘大将愿意皈依,于是观音菩萨就给他摩顶受戒了,然后直接就走了,并没有去禀报玉帝!我们再看观音收服小白龙的时候,小白龙是自己找上菩萨的,求菩萨搭救!再看菩萨是怎么做的?

观音闻言,即与木叉撞上南天门里……玉帝遂下殿迎接,菩萨上前礼毕,……玉帝闻言,即传旨赦宥,差天将解放,送与菩萨……

收天蓬元帅和卷帘大将的时候观音菩萨直接就替玉帝做主了,但是收小白龙的时候,观音菩萨专门又跑了一趟天庭,而且玉帝还是下殿迎接的,可见待遇相当高!我们基本可以推断了,收卷帘和天蓬是玉帝之前跟观音菩萨讲过的,毕竟这俩人是自己的人,曾经因为王母的原因导致的被贬,现在无法回到天庭,但是进入取经队伍,也算玉帝体恤下属,没有那么绝情!

如来到底定了几个取经人员?

如来只定了两个取经人员,一个是唐僧,也就是金蝉子转世,一个就是孙悟空,其余的并没有特别说明!所以玉帝才有机会安排两个人进入取经队伍,显然这是玉帝欠了观音菩萨一个人情,所以观音有事找他,他才下殿迎接,为了还人情。也同意了犯了死罪的小白龙释放!这就算是玉帝和观音做的一个小小的交易吧!

观音真的私藏了两件宝贝吗?

首先前两个宝贝,观音跟惠岸行者变成了老和尚,把这两件宝贝通过皇帝买下,本来皇帝答应给钱了,菩萨一看真给,就改口说免费送了!

再看三个箍儿,当时往东土寻取经人的时候可是一个都没有使用,遇到的妖怪都主动皈依,当然其中一个孙悟空是内定的,猪八戒和沙和尚是玉帝安排的,只有一个小白龙是菩萨自己怜悯他安排的,都没有使用到箍儿!

直到后来取经成行,一个金箍儿给了孙悟空,一个紧箍儿给了黑熊精,一个禁锢儿给了红孩儿!这个红孩子跟孙悟空也有关系,至于啥关系,可以查看:西游记一个隐藏的秘密,没有证据我不会乱说:孙悟空有一个儿子!

刚才也说了,如来并没有说五件宝贝都给取经人,菩萨把三件直接给了取经人,两件给了法力强大的妖怪,皈依了佛门,也算没有违背佛祖意愿!

一切准备妥当,只差唐僧出现了,有人说唐僧的亲生父亲不是陈光蕊,也有人说唐僧其实手上沾满了鲜血,杨角风并不这样认为,至于为什么?我们下回再讲!

我叫杨角风,换一种视角看西游,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四、写《西游记》中观音大士的人物形象分析?

观音菩萨是地位较高的佛界人物,在取经任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善于与各色人物打交道,性格比较多面。

爱面子,自视甚高

“面子”是人际交往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社会又是一个讲究“人情、面子”的社会,观音菩萨也不例外。

孙悟空在大闹天宫之前,与观音菩萨没有交集,却得罪了观音。观音菩萨是受邀来参加王母娘娘蟠桃盛宴的客人,本是一件荣光的事情,但是来了之后,看到的却是一片狼藉,自己也被晾在了一边,没人搭理,觉得很没面子,得知事情原委后,就暗自与孙悟空结下了梁子。

菩萨不是天庭体制内的人,却势必捉拿孙悟空,原因有二:

1、观音派弟子打探军情,帮忙捉孙悟空,结果却败走回营,让菩萨很没面子,就推荐了“显圣真君”二郎神,后来还准备自己动手,但是天庭的老君出手了。

2、菩萨自视甚高,觉得自己应该在天庭表现一番,以便留下好印象。

《西游记》介绍:

《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最优秀的神话小说,也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书中讲述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小说以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故事开始,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的地位。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徵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经的缘起。从十四回到全书结束,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护唐僧取经,在八戒、沙僧协助下,一路斩妖除魔,到西天成了“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