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春节有哪些风俗?

1、赏腊梅

重庆人喜欢春节在家里摆上淡黄色的腊梅花,其花瓣带有清香的味道。从腊月开始,不论你到花市还是在普通街道,到处都能看到来自近郊的农民身背背笼,里面装满含苞待放的蜡梅花。

2、腌腊肉

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

3、扫阳尘

在祀灶前后至除夕,都要有一次卫生大扫除,墙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在这一日都扫干净;箱柜上的金属把手等擦一擦。

4、守岁

大年三十很多人都要玩到零点以后或者通宵。到了除夕午夜12点,一家人会将提前准备好的小气球踩破,发出类似鞭炮的响声,以示辞旧迎新。

5、拜年

大年初一,重庆人不出门守在家里。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这样会扫走家里的财气哦。大年初一不能睡午觉,重庆人称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当然,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须说吉利话,不能说丧气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

扩展资料:

节日起源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说法诸多,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春节源于腊祭、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等,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重庆过年习俗

1、熏腊肉、灌香肠

杀好的年猪很大一部分都被拿来做腊肉、香肠了。炕腊肉的时候,一堆人围着火坑,守着熏肉,很有感觉。灌香肠一般都是妈妈、奶奶的事儿,现在还能想起她们一遍灌肉一遍用针扎香肠放气的场景。

2、扫阳尘

除夕前几天,家里必定会来一次彻头彻尾的大扫除!上至天花板,下至沙发脚,不留一点尘埃!

3、贴春联

过年前会在家门口贴上春联,门上贴一个倒着的“福”字,寓意福到家。

4、年夜饭吃鱼

除夕晚上会全家团圆吃年夜饭,除了香肠、腊肉,饭桌上必然会有鱼这道菜。鱼同“余”,预示着年年有余,这是给新年的好兆头。

5、赏腊梅

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腊梅花。重庆当地人喜欢春节的时候在家里摆上淡黄色的腊梅花来作为装饰,因为腊梅花瓣带有清香的味道,让人感到很舒适。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鲜花装饰房间会多些些浪漫。

参考资料:人民网--四川频道--这些过年习俗你要知道

重庆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1、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

提到春节,相信每个人都会想到年夜饭。中国北方小年夜那天晚上一般最后一道一定吃饺子,而重庆人则必须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并且他们在汤圆的数量上有许多讲究。例如正在读书的学生,一般家长会让他们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学业上不断进步。上班族一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

吃完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通常是一边打牌,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打牌主要玩斗地主(谁先出完牌谁就是赢家)或者是麻将,也有的一家人一边做汤圆一边看晚会。

2、秀山土家族过年

秀山的土家族过年,同湘鄂西的土家族一样,普遍比汉族过年提前一天,即月大过月二十九日,月小过腊月二十八日,叫做“赶年”。

土家族人民提前过年的由来,有一个故事据说: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间,年关将临,倭寇乘机大举侵,为了低搞侵略,朝廷决定增调土家兵助歼入侵之敌。

但是,要按期到达目的地,不等过年就得出发。整装待发的土家族将士们决定提前一天把年过了再上前线。土家士兵与敌军交战以后,英勇顽强,旗开得胜,立了大功。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个日子,就习惯地提前一天过年。

土家族人民过年这天,各家各户,无论人口多寡,都要蒸子饭和坨子肉吃,其原因,据说是大敌当前,时间紧迫,只有用子蒸饭才能充分保证官兵们开餐的争用,甚至杀了年猪也来不及细切细炒。

扩展资料:

重庆是中国唯一辖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辖市,辖4个自治县、1个享受民族自治地方优惠政策的区(黔江区)、14个民族乡。

2012年,重庆人口以汉族为主体,此外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白族、侗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羌族、仡佬族等55个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93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有139.8万人,其次苗族约4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重庆市人口的5.8%。

重庆春节习俗有哪些?

1、扫尘:

因为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过年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个习俗是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了。

2、拜年: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3、春联:

年前欢欢喜喜做卫生,过年的时候帖春联,春联有多个叫法,如门对、对子、对联、桃符等等,春联都很工整、对偶、很精巧简洁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等来描述。

4、帖倒“福”字:

每逢过春节,在贴春联的同时,有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也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5、秀山土家族过年-“赶年”:

秀山的土家族过年,同湘鄂西的土家族一样,普遍比汉族过年提前一天,即月大过腊月二十九日,月小过腊月二十八日,叫做“赶年”。

重庆的春节习俗

熏腊肉、灌香肠、扫屋、贴春联、赏腊梅、守岁团年等。

1、熏腊肉、灌香肠:杀好的年猪很大一部分都被拿来做腊肉、香肠了。炕腊肉的时候,一堆人围着火坑,守着熏肉,很有过年的感觉。香肠制作完成后还要一边灌肉一边用针扎香肠放气。

2、扫屋: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

3、贴春联: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我们过年的重要习俗。

4、赏腊梅:重庆在中国有山城和雾都的称号,在那里过春节,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腊梅花。春节在家里摆上淡黄色的腊梅花,其花瓣带有清香的味道有过年的氛围。

5、守岁团年: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中国汉族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新年前除夕夜晚守岁团聚过年。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灯烛,合家欢聚,迎接新年。除夕夜遍燃灯烛通宵不灭,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春节美食

1、饺子: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饮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每逢新春佳节,饺子必定成为年夜饭上不可缺少的佳肴。

2、年糕: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年糕最早是用来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的,后来才发展成为春节食品。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3、元宵:元宵,在历史上有很多名称,而南北方对其称呼也各不相同。各地制作的种种元宵,虽然风味各异,但均带有团圆的寓意和象征,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已经成为元宵节不可或缺的节日美食。

4、腊八粥:腊八粥现又称八宝粥,用料以桂圆、苡米、麦片、糯米、绿豆、红豆、芸豆、花生等八物(也可选自己喜爱的如芡实、栗子等)。

5、春饼:汉族立春饮食风俗。春饼是面粉烙制的薄饼,一般要卷菜而食。最早,春饼与菜放在一个盘子里,成为“春盘”。立春吃春饼有喜迎春季、祈盼丰收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