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满族珍珠球”像篮球的运动项目
珍珠球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分布于五常拉林镇及周边区域,其他满族聚集区也能见到满族珍珠球历史悠久,最初源于满族人采集珍珠的劳动。努尔哈赤时代居住白山黑水的满族青年男女,在采珍珠欢庆丰收之际,在陆地上用“绣球”比做大珍珠,竞相往鱼篓里投,投中者预示未来能采到更多的珍珠。为与风浪搏斗,蛤蚌神化成“蛤蚌精”张开贝壳,防止珍珠被夺走。至此,一种攻守兼备的满族球类竞技项目诞生。
满族珍珠球是既古老高雅又文明适度的体育竞技活动,具有满族文化传统,目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五常等地,人们只有在庆祝民族节日时才玩起这种运动,这对“珍珠球”的发展、传承是非常不利的。孙主任透露,下一步保护的措施,除了采取通过信息、图像、图片进行研究等静态保护外,还将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大力开展“珍珠球”活动,把该运动列为学习的体育科目,积极培养此项运动的新传人,让民族民间体育之花常开不败。
“桦树皮画”原料制作皆难的工艺品
:“桦树皮画是在传统的桦树皮制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艺品,它综合了传统的制作桦树皮用品的手段,又增添了新的装饰办法,从手工着色到最终装裱,共有16道工序。其内大多表现北方少数民族风情及自然风光山水,突出了桦树皮工艺的古朴自然、匠心独运,再加以铁艺、雕刻、上光等工艺,看上去现代感较强。”
“秋林大列巴”遭受快餐冲击
提起秋林大面包(大列巴),人们就会想起全国都流传着的一句俗语:“哈尔滨一大怪——大面包像锅盖!”的确,这种外壳焦脆,内瓤松软,酒香宜人,风味独特的食品在其百余年的历史传承中,深为市民们所喜爱,并成为哈尔滨这个素有“东方莫斯科”美誉之城的品牌食品。秋林大面包一度成为哈尔滨的一张名片。此次,秋林大面包(大列巴)制作技艺进入“非遗”也是众望所归。
“哈尔滨红肠”融入百姓生活的美食
哈尔滨红肠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食品,已经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节假日享用及招待客人的美食。从红肠的流传沿革,可见哈尔滨这个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传统食品与时代风云如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润染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也加重了这座城市的异域风情。
“哈尔滨红肠”融入百姓生活的美食
哈尔滨红肠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食品,已经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节假日享用及招待客人的美食。从红肠的流传沿革,可见哈尔滨这个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传统食品与时代风云如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润染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也加重了这座城市的异域风情。
“青牛葫芦”讲究绘画雕刻手段的手工艺
“青牛葫芦”指在自然生长的葫芦上使用雕刻绘画手段雕刻、火烫及彩绘出各种图案的工艺品。其传统制作技艺流传在黑龙江五常一带,已有260年历史。18世纪中叶清政府移民于此地,古老的葫芦文化随之扎根。“青牛葫芦”手工技艺受清宫廷绘画影响,设计考究,疏密得当,线条流畅、风格高雅。落脚于黑龙江却有江南彩艺的风貌,明显与河北和山东民间葫芦工艺截然不同。
“女真谱评”记录女真族兴衰史的手抄本
‘女真谱评’是黑龙江双城满族民间故事家马亚川传承与默记其外祖父的手抄本,其中记录了满族祖先女真人的历史传闻与神话传说。从20世纪90年代被发现,迄今为止依旧是黑龙江流域内唯一的系统完整的女真族原始神话故事集。
“方正剪纸”古“纸”已亡新风待兴
人们以往在春节或办喜事时,都喜欢买一幅或自己动手剪一幅剪纸贴在窗上,以图喜庆、吉祥. 方正剪纸为分布在方正一带的民间剪纸艺术,它既有女真及东北少数民族的粗犷,又有中原剪纸的细致流畅。方正剪纸种类繁多,有挂钱、墙花、棚花、灯笼花、喜花、鞋花、枕头花及幌花等。手法分古朴剪法、装饰剪法及套色剪法等。方正剪纸善于兼收并蓄,汲取不同地域的剪纸精华,而融汇综合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双城皮影戏”后继者寥寥无几
双城皮影戏又称“此地影”。据《松花江文艺志》记载,清乾隆四十一年(1756年),黑龙江地区已有河北皮影艺人的演出。1850年前后,河北乐亭皮影艺人张振江和冯兆祥等人进入双城。河北皮影落地双城后,为适应当地观众的需求,由冀东口音完全改变为东北方言土语,又大量吸收东北二人转的道白说口,采用东北民歌小调和单鼓的音乐腔调,唱腔高亢,表演火爆,风格粗犷,成为黑龙江戏曲最早的剧种之一,在观众中极具影响。
“鞑子秧歌”突出“逗”与“浪”的表演形式
“鞑子秧歌”流传于牡丹江宁安一带。宁安是满族先民肃慎的发详地,满族民间文化艺术蕴藏丰富。说起“鞑子秧歌”,还在当地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鞑子秧歌”起源于辽金时期,传说在海浪河(牡丹江支流)岸有女真族乌林答部(今海林县石河),“穆昆达”(酋长)是位女性,她率领部落反抗辽使侮辱本族妇女的行为,将辽银牌天使杀掉,辽派兵将女真族乌林答部灭绝。人们为纪念不屈的女真人,将其事编成秧歌。
“五常东北大鼓”面临消亡的危机
五常东北大鼓唱腔曲牌很多,除“小口”、“大口”两个板腔体外,曲牌30多个。其唱腔结构巧,板式变化俏,三弦伴奏下的女声演唱优雅婉转、清晰亮丽,听来有余音绕梁三日之感,令人陶醉。
以上哈尔滨入选的1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特色。
说到黑龙江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省“非遗”保护中心秘书长常晓华向记者介绍道:2006年,为了进一步强化及拓展保护工作,《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出台,随即黑龙江省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成立,办公室设在省文化厅;由省文化厅牵头,建立了由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省建设厅、省教育厅、省宗教局、省旅游局等8个有关单位参与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也就是在这一年,政府财政支持的力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年度。省财政厅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100万元,为下一步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立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成立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心设在省艺术研究所)。
2006年6月,省文化厅组织申报的《达斡尔族乌钦》、《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等9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成功率高达75%,使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展开具有了示范性和参照性。
黑龙江省共有1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伦春族就占5项;做好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是传承与弘扬中华各民族文化、提升黑龙江省旅游品质的关键所在。
民族传统体育依活动场所大致分为哪五类
现代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特征及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开始。中国现代民族传统体育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53年9月,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在天津隆重举行。继后,在全国运动会上也分别举行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表演和比赛。1982年9月,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举办了规模盛大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后又分别在新疆的乌鲁木齐市、广西的南宁市、云南的昆明市和北京市(西藏的拉萨市为分赛场)举办了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传统体育得到了空前的传播和交流。
现代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
一武术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成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列为学校体育的内容。各级武术行政组织、研究机构相继成立。1955年国家体委设立武术研究室;1956年成立中国武术协会;1957年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竞赛项目,并于1958年制定出《武术竞赛规则》1975年列为全国运动会比赛项目;1979年国家体委发出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对武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此同时,各地普遍建立了业余体校武术班、体育中学武术班和武术学校、武术教材、专著、杂志陆续出版。武术运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从80年代到本世纪末,中国武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相继成立了中国武术学会、中国武术研究院。1987年亚洲武术联合会成立,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成立。以武术套路和散手为基本框架的新的全国武术竞赛制度已基本形成;武术运动员、教练员等级制度已趋于完善;武术已进入大、中、小学体育课堂,体育院校已恢复招收武术硕士研究生、博士生;武术的学术研究活动也十分活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和专著相继面世,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会向纵深研究的良好势态;世界性比赛、教练员培训等活动开展活跃,使武术这一传统文化遗产在发扬光大的过程中逐步推向世界,为武术的发展开辟了光明的前景。
二摔跤
现代摔跤运动是在继承和吸收各种摔跤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两人徒手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各种技术、技巧和方法将对方摔倒的对抗性运动。1953年被列入国家正式比赛项目。1956年和1957年分别颁布了《中国式摔跤等级运动员制度》和《中国式摔跤规则》。
三射箭
在现代,射箭仍然是各民族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每年春节初二,黎家村寨都要举行射箭比赛。比赛时,拿一条牛腿挂在50米远的大树上,各村选出一名射手,谁射中牛腿,牛腿就归谁;又如锡伯族,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迁移节和正月间,各村之间相约举行射箭比赛,各方派出对等的人数,商定比赛的箭数和距离,以射靶中环决定胜负。还有藏族人民在春节、六月会、国庆节等节日都要举行射箭比赛。自射箭成为现代运动项目后,少数民族射箭运动员在国内射箭比赛中曾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如锡伯族射箭运动员汝光,在第四届全运会上获得男子双轮全能冠军;郭梅珍获得女子全能和单项冠、亚军。在国际比赛中,中国女子射箭多次打破世界纪录,跨入世界射箭的先进行列。
四射弩
射弩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非常盛行。僳僳族村赛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都要举行比赛。比赛时以油煎糍粑和肉片悬于远处树上为箭靶,射手依次发射,射中者取走糙粑和肉片,以得多者为优胜。在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云南、广西选手进行了精彩的射弩表演。在1986年8月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射多被列为正式竞赛项目。
五秋千
秋千在朝鲜族。高山族、白族、纳西族等民族中流行。一般在喜庆节日期间进行比赛活动。如纳西族在春节期间,秋千场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单荡、双荡,交替频繁,比赛以时间长短和荡绳高低进行评分,观者连声喝彩,热闹非凡。又如白族每逢春节,各村寨都要举行为期一周的“秋千会”。他们说:“打一回秋千,平安三百六十天”。再如台湾省的高山族,每到风和日丽的天气,妇女们常邀约友伴,穿着盛装去打秋千。
朝鲜族妇女荡秋千最初是用树枝或花枝吊起来作为目标,以脚尖踢着或用嘴叼着为胜,后发展成为以碰铜铃争高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运动员曾被邀请到北京。天津等地进行秋千表演。1982年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朝鲜族的秋千表演博得了国内外观众的热烈喝彩。
六赛马
赛马比赛和表演在善骑的民族中已成习惯。如苗族,为庆丰收,新春前后定期举行“赛马会”;藏族有世代流传的赛马大会以善骑而著称的哈萨克族,赛马多在“五一”“十一”等节日举行;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的蒙古族,赛马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几个人在路上相逢也要进行赛马比赛。在‘那达慕”大会期间,更是热闹非凡,方圆近百里的牧民,都要驱车乘马赶来参加赛马比赛。
七赛龙舟
赛龙舟亦称龙舟竞渡,现已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传统体育项目,每年的适宜季节和节日都要举行龙舟竞渡,并时常举办国际性的比赛。
八打木球
打木球是回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民聚居地,由儿童放牧时玩的“赶毛球”“打篮子”游戏演变而成。在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进行了表演,受到广泛的欢迎。在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列为表演项目。
九抢花炮
抢花炮是侗族民间一项独特的传统体育活动,在广西、贵州、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也比较盛行,一般在农历三月初三“花炮节”时举行。按照侗族习俗,分为头炮、二炮、三炮、抢得头炮,人财兴旺;抢得二炮,五谷丰登;抢得三炮,吉祥如意。比赛多以村寨为单位,抢到花炮的村寨,奖给一个镜屏,并赠送肉、酒、糯米和糖粑。抢得头炮的村寨筹办次年的“花炮节”。
1985年国家体委制订了《抢花炮竞赛规则》,抢花炮在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列入竞赛项目。
十二贵摔跤
二贵摔跤,亦称“乔相扑”。满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一项体力。智力。灵敏性很强的娱乐体育活动。表演者以双腿双臂分别装扮成两人下肢,背负一个木架,装两个假人,着不同服装,互相抱臂扭摔。表演者手足互绊、勾别、扫、拐等形成各种摔跤的动作,如圈场、拜四方、摔八门、立撑、跪撑、拌跤、卧滚、侧翻等。春节期间,在民间花会中极为引人注目。
(十一)珍珠球
珍珠球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
1989年6月和1990年8月分别在承德和丹东举办过两次全国珍珠球邀请赛。在1990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十二)放风筝
放风筝以其独特的运动形式目前已风行世界,有许多国家每年都举行风筝节。中国于1988年把放风筝正式列为体育比赛项目,并在山东省潍坊市成功地举办了“国际风筝会”,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风筝爱好者。
(十三)打磨秋
打磨秋是哈尼族传统体育活动。磨秋,用一根比较坚硬的木头栽在寨边的草坪上,2米左右高,顶部稍细。以作轴心,再用一根横木杆,中间凿凹,架在轴上。打磨秋时,横木两端各伏一二人,既可伏在杆上池可骑在杆上。先是抵杆来回旋转,继而一头升起一头落地,此起彼落地旋转荡悠。
节日期间,如每年农历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是哈尼族一年一度的“苦扎扎”节,各村寨的人都要聚集在磨秋场上,以打磨秋欢庆春耕的顺利完成,并预祝五谷丰登。
(十四)赛骆驼
赛骆驼为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一带。每逢春节举行,男女一起参加。比赛时,骑手身着民族服装,骑着骆驼在起跑线上排成一行。裁判发令后,骑手即挥鞭驱使骆驼疾跑。赛程一般为3-5公里,以先到达终点者为胜。若在赛途中置靶进行射击比赛,以中靶多少决定胜负,称为“骆驼射击比赛”。
(十五)跳板
跳板为朝鲜族妇女传统体育活动。在每年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喜庆节日里举行。
跳板比赛,在过去是二女子在板上对立纵跳,一起一落,得势则可腾起2米左右。现代跳板比赛逐渐向赛技巧方向发展,增加了许多高难动作,如屈蹲、分腿、旋转、空中前后翻身等。
(十六)打飞棒
打飞棒为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是勤劳勇敢的土家族人民为保卫劳动果实不受野兽。鸟类的损毁而创造。现已形成了整套表演竞赛项目。
打飞棒项目,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由两位湘西土家族青年作了精彩表演。打出的飞棒刁钻,角度多变。深受观众欢迎。
(十七)波依阔
波依阔是达翰尔族传统体育项目。
现代曲棍球与波依阔极其相似。为此,莫力达瓦达翰尔族自治旗在波依阔运动的基础上,成立了曲棍球队,并在多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同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十八)推竿
推竿为羌族传统体育项目。
推竿是一根约4米长小碗口粗的木杆。先由一个人半蹲在地上,双手紧握木杆的一端,双腿夹杆用力顶住,作为防守,另一人相对,双手紧摄木杆另一端,用力前推,作为进攻。要求木杆平衡,不准一头抬高或左右偏摆。裁判发令,攻者开始向前推,以拍5下或10下巴掌(约5-10秒)的时间为限,如果进攻的一方把防守一方推倒或推过约15厘米的界线,就算胜一局,反之则为败。双方轮流攻守,三局二胜。
(十九)跳竹竿
跳竹竿为京族传统体育活动。
跳竹竿的设备很简单,用两条长木平放在地上冲间相距3米左右。在两条长木上横放8根竹竿,分成4对,由8名男子(或女子)分成两排,每排4人,分别蹲于两条长木边,双手各拿一根竹竿的一端。旁边一人打着有节奏的鼓点,操竿人按拍节敲木杆、合竹竿,一敲一合,或二敲一合,发出节奏很强的欢快悦耳的声响。跳者为年青姑娘,人数不定。她们随着敲竹竿的拍子,按照竹竿开合的节奏,巧妙在地4个空格中一步一跳,边跳边舞,穿梭往返。双人跳或多人跳均可,其动作协调整齐,前后互相照应,舒展而优美。
(二十)雪地走
雪地走为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由清代宫廷女子在雪地里比谁走得快而不湿鞋的活动演变而来。在北京、河北、辽宁等地广泛开展。通常作为运动会中的游戏表演活动,其趣味性强,能达到活跃赛场气氛之目的,深受观众欢迎。
雪地走是在田径场或平坦雪地上取60米。80米或100米的距离,设起点和终点。要求将鞋底垫高10厘米(或穿木展)。走时既要维持身体平衡,又要有一定的速度,接到达终点的先后排列名次。
(二十一)东巴跳
东巴跳是纳西族一项以练武为主。文体结合的传统体育活动。它集中了纳西族有代表性的传统武功。过去多在祭礼、婚丧或民族节日中集体演练,人数多达数百人,宗教色彩甚浓。现在表演的练刀跳、弓箭跳、磨刀跳等,是经过初步改革,保留了有益身心健康的古典操功部分,已成为锻炼身体的活动。
东巴跳在1982年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作过表演,其板铃及刀,富有民间神话特色。它反映了纳西族人民不畏强暴、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
(二十二)跳竹
跳竹为怒族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练习跳高的一种方法。它不用跳高架,只是将一根青竹的两端插在地下,使竹背成弓形即可,跳者从竹子的最高处越过,跳得最高者为优胜。
(二十三)抛绣球
抛绣球为壮族人民开展得最为普及的传统体育活动。
各地抛绣球的方法不尽相同。有的在草坪或空地上竖一根高10米以上的木杆,顶端钉一块1米见方的木板,板中凿上直径60厘米左右的圆孔;有的做成喇叭形,面对女方的孔大,面对男方的孔小。圆孔周围还有一些小洞。大小孔、洞的周围都糊上颜色不同的绸布或纸,一者目标显著,二者比较美观。竞赛以抛出的绣球能穿过圆孔为胜,不中为负。有的不竖木杆,要求抛过歌棚棚顶,绣球落入对方场内,凡抛不过棚顶、出界或接不住对方抢来的绣球,都算负方。抛绣球时,不论上述哪种方法,都是男女分开,各站一边,人数大体相等。每次一男一女相向对投,每负一次,被对方俘虏一人,直至一方无人,方为结束。
(二十四)踢毽子
踢毽子为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小门踢和大门踢。小门又分为踢、栖、挺、平、约五类从门包括跳、撑、鞋、壳、拉、扒、踩七类。大门踢比小门踢运动量大,难度也大些。比赛分为单一动作、成套动作两种类型。一般以连续踢毯子的数量和动作的难度来决定胜负。
(二十五)斗牛
斗牛是苗、侗、黎等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苗族斗牛多在喜庆节日里进行。先用甜酒喂牛,以树叶障牛目,在芦签声中,两名青年各牵一牛绕赛场一圈,然后迅速摘去障牛目的树叶,使两牛相互接触,交角搏斗,四周观众呐喊助威。胜牛,角上挂彩条,牛主获酒肉奖励。
侗族斗牛在每年二月和八月亥日的“斗牛节”举行。双方寨主预先商量比赛条件,然后取一竹枝,对劈为二,各持一片为凭。斗牛开始,先使两牛狠撞一角。当牛斗至激烈时,为不使牛受重伤,裁判一声笛鸣,双方各走出数十名青壮年,以绳索套住本方牛的左后腿,奋力后拉,此时的斗牛已变成人牛拔河,先拉开牛者,表明体力强壮,判为优胜。
中国少数民族众多,传统体育活动也各具特色,即使同一名称的体育活动在不同的民族也不尽相同,如类似拔河的传统体育项目,在黎族叫“拉乌龟”,在瑶族则叫“拔扁担”,在达斡尔族又叫“颈力拉绳”等。
回答者:摇摇鼠 - 魔法学徒 一级 1-30 10:22
民族也不尽相同,如类似拔河的传统体育项目,在黎族叫“拉乌龟”,在瑶族则叫“拔扁担”,在达斡尔族又叫“颈力拉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