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伏昼出什么意思

日伏夜行:是说白天睡觉休息,晚上外出行动活动。

动物比如老鼠,猫头鹰等等。伏,本意趴下。意思上理解为睡觉。或者,类似于埋伏理解,意思为隐藏。现也多形容倒时差的人或上晚班的人,晚上精力旺盛。

所以说日伏是白天睡觉休息

二、昼出夜归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昼出夜归:白天出去,晚上回来。

相比于“昼出夜归”,成语“昼伏夜出”的使用更加频繁一些。“昼伏夜出”意为白天睡觉夜里出去。

三、昼出的意思

昼出意思是白天外出。与昼出相关的诗句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句诗的意思是: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这句诗出自《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全诗意思是: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

“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四、有没有昼出这个词?

没有“昼出”这个单独的词语,如果要硬性地将“昼”与“出”组在一起是否有些别扭。当然,如果把“昼出”看作为一个四字词的前部分是可以的。比如:昼出夜归,昼出夜伏……

五、昼出耘田夜绩麻的昼是什么意思?

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译文: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原文: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范成大早年游宦四方,57岁以后,退职闲居苏州石湖,这时期,写下《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原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十二首,各组可称为组诗,因此获得“田园诗人”的称号。

诗词赏析

这首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直接写劳动场面,男耕女织的辛勤劳动,村中的男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

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后两句描写小孩子的反应。

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

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诗中的儿童喜爱劳动,或许是一时的兴趣,或许是想为家人做些力所能力的事,可见孩纯朴善良的心地。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流露出作者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全诗有概述,有特写,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乡村男女老少参加劳动的情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

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