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有哪些民风习俗
1、春饼
北京民俗食品,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古谚所说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因为要卷很多菜吃。
2、京剧
被称为“国粹”的京剧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皮簧戏。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化了武术技巧,多用虚拟性动作、节奏感强,创造了许多程式性的表演动作。演唱时讲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乐性。在唱、念、做、打方面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
3、面塑
面塑俗称为面人、江米人。历史上民间有逢年过节用面粉捏“月糕”、“面鱼”等习俗,由此产生面塑艺术。北京面塑艺术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发展,吸收其它艺术之精华,广采众长并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面塑艺术派别。“面人郎”是其中的一个流派。
扩展资料:
北京民风习俗的特点:
北京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其数量之多、品类之广泛、内容之独特,均在全国首列。古都北京向来是移民集聚地,不仅生活着来自国内各地的几十个民族的居民,而且还居住着世界各地的外交使节、商贸宾客和文化交流使者以及各国留学生和文化观光客。
千百年来,古朴而独特的民族风情使北京社会风貌显得丰富多彩。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燕赵故地的生活习俗,其手工艺、纺织、印染、服饰、饮食、喜庆习俗、婚丧习俗、商贸习俗以及梨园会馆习俗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
二、北京民俗有哪些?
1、北京的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
2、北京的胡同
“胡同”一词的本意为蒙古语“水井”的意思,其最初的发音为“忽洞”。现在内蒙古地区用“井”做地名的也很多,“赛因忽洞”(好的井)、“哈业忽洞”(双井)。因为城镇居民生存离不开水井,所以有人居住的地方就必有水井,于是“井”便成为人们居住地的代称。
3、北京的京剧
在各种艺术形式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应该是京剧。京剧主要的特色常被称为”综合戏剧”,因为京剧的创作是完全地揉合了舞蹈、歌曲、话剧、默剧、武术及诗词的艺术精品。
4、北京的相声
相声,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它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突出其特点。北京的相声发源地是北京天桥。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
5、北京的天桥
在民国初年,真正形成为繁荣的平民市场,被视为老北京平民社会的典型区域。天桥因市场的兴起而繁荣发展,而这一市场,又是面向平民大众,集文化娱乐和商业服务为一体,文商结合, 互为促进。它的兴起不仅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文化现象。
三、北京的特色传统文化有那些?
1、四合院,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
2、胡同,为保护古都风貌,维护传统特色,北京城区划定了二十余条胡同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像南锣鼓巷、西四北一条至八条等就被定为四合院平房保护区。
3、京剧,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4、相声,民间说唱曲艺。它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突出其特点。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以北京话为主。主要道具有折扇、手绢、醒木。
5、庙会,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在庙会上,有不少民俗活动,诸如:摸石猴、窝风桥打金钱眼等。内容有舞狮、传统民族花会、现代舞、北京民俗人物造型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四合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胡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相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