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 这个词语的由来
“中国”一词的由来
我国古代 ,” 国 ” 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献中 , “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 : 一指京师 , 即首都 ; 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 ; 三指中原地区 ; 四指国内 , 内地 ; 五指诸夏或汉居住的地位和建立的国家。
自汉代开始 , 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 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有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 , 南朝自称为“中国” , 把北朝叫做“魏虏” , 北朝也自称为“中国” , 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 , 金和南宋 , 彼此都自称“中国” , 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严格地说 , 古代“中国”是一个形容词 , 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当然 , 历史上的“中国”并不等于今天“中国”的范围。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汉朝的国号是“汉” , 唐朝的国号是“唐” , 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夏、金、元、明等 , 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他们的国号都不叫“中国”。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 , 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全国解放后 , 我们也把“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现在 ,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 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的最初意思是什么呢?中者,天下之中心也。国者,大都城也。“中国”的最初的字面意思是位于天下之中心的大城。“中国”是 华夏 君主所驻的城市。华夏正统帝王代表其统治下的华夏帝国,“中国”也就衍伸为华夏国家。“中国”自上古 ( 不晚于周朝建国时期 ) 就是华夏国家总体的代称,华夏儿女在夷蛮之人的眼中口中就是所谓的“中国之人”。此类记载遍布华夏和非华夏的文字记载。
凡我华夏儿女皆应牢记“中国”是中国 3000 年的国家称号。为何倭奴打败虏清后非得硬造出“之那”这个词来指称中国呢?因为倭认为他们已经比中国强了,中国已经不配称为“中国”了,因为“中国”的意思是华夏国家是天下的中心,其他周边国家是蛮夷藩属。
请采纳
二、中国一词的由来?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中国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之中。
其次,在《诗经》中,也有较早的记载但《诗经》里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
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河南、山西、山东、河北一带。
扩展资料
在中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词所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
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
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
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到清代,处于清政府管辖下的全部领土,都以中国为它的代名称。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才专指国家的全部领土,不做他用。
辛亥革命后,1912年成立民国,当时合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五个大族为一家,定名为中华,全称为“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这个称谓才正式成为其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政治名词。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
“中国”一词已经有着3000年的使用历史,但一直只是作为一种代指性名词来使用,没有一个王朝曾经将“中国”两字明确作为其政体的直接名称。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
三、中国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古代的“中国”,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国”的代名词。在我国的文献中,“中国”一词有六种含义:
1.指皇帝所在的都城。
2.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因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一般都处在各诸侯国的中间,所以叫“中国”。后来又发展为凡是皇帝直接统治的地区都叫“中国”。
3.指中原地区。
4.指国内、内地。清朝就把内地叫“中国”。
5.指诸夏族居住的地方。诸夏地区不仅居住着汉人,也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人们把这个地区叫“中国”。
6.指诸夏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从汉代起,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历史上“中国”的范围,除了王朝之外,还应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和部落。19世纪以来,“中国”则指我国的全部领土,与古代的不同。
“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一个王朝——商朝。由于商朝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之中,所以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它同时又是政治、经济中心。
在古代,“中国”没有作为正式的国名出现,因为那时的王朝或政权,只有国号,而没有国名。他们所说的“中国”,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国”做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从这时起,“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四、中国二字的由来
中国一词的由来: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可见春秋时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五、中国一词的由来
汉语“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其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释义:上天把国度、人民、疆土赐与先王)”。范围所指,仅仅是周人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而已,至春秋时,“中国”之涵义逐渐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秦汉以降,又将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皆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中国”则成为隶属我国版图之内全部领土之专用名词。
从夏、商、周起一直至清末,王朝递嬗,政权更替,几不可胜数,却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1912年中华民国之建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China(中国)。
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他国之人遂逐渐耳熟能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际上通称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仍简称为“中国”,“中国”之名更令世人刮目相看。
扩展资料:
中华民族的由来:
“中华”一词,始见于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后在唐代法律中正式出现。
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颁行由长孙无忌领衔撰文的《律疏》(后称《唐律疏议》),其中,对其卷三<名例>的“中华”一词释文如下:“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梯,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意思是说,凡行政区划及文化制度自属于中国的,都称为中华。
“民族”一词是个外来词汇,是在19世纪末叶从日本传入中国的。此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指称人们共同体的词汇,有“人”、“民”、“族”、“家”等。这些词都单独使用。
偶然也有把民族两个字连起来使用的,但那是指称中国古代社会的各种社会组织和群体的复数概念,“宗社民族”则指古代社会的各种社会组织。民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群体,如古代称士农工商为“四民”(见《谷梁传?成元年》),今尚存“农民”称呼。
族是指有共同地缘的社会群体,如“四间为族”(见《周礼?地官》),间是相邻的二十五家,则相邻百家为族;族也指有共同血缘的社会群体,如父子孙为三族(见《周礼?春官》),自高祖至玄孙为九族。在《太白阴经》序言中,“民族”二字虽然连用,但与近代以来的“民族”一词有明显差别。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第八版 环球文汇>>汉语“中国”一词由来考
六、“中国”一词的由来是什么?
“中国”一词在我国古典文献中出现得很早,运用得也很普遍。这一称最早出现于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初期。在1963年出土的一件西周武王时期文物上,有铭文“余其宅兹中或”等字样。据考古和文字学专家考证,“中或”就是“中国”。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作“域”或“帮”解。“中国”就是“中央之域”或“中央之帮”。
在古代文选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的含义:一是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即首都。如《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缓四方”(先爱护京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四方);《孟子、公孙丑》: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我要在国都为孟子修房子,让它教养君臣的弟子);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是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古代华夏族、汉族居住的地区或建立的国家。国华夏族、汉族多在黄河南北建都,并不断扩大活动范围,因而称黄河中下游为“中国”,与“中土”“中华”“中州”“中原”等词含义相同。
秦朝以后,“中国”一词的含义有了改变。在汉代,人们常把汉族建立起来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起来的中原王朝也称“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中国”,把南朝却称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为“中国”而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严格的说,古代“中国”是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这就是说,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如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所以史记上出现的“中国”字样,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所指的中国。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全国解放后,我们也把“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是复制的答案,但是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