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伊犁的特产是什么?
伊犁的特产是昭苏马铃薯、巩留树上干杏、霍城树上干杏
一、昭苏马铃薯
昭苏马铃薯,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昭苏马铃薯薯块呈扁圆或椭圆形,外观皮薄,表皮略显粗糙、无损伤,大而整齐,单个个体重量可达500~1000克,黄皮黄肉,切开后5分钟后切面有淀粉析出,多用于加工淀粉制品。
2016年8月,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昭苏马铃薯”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二、巩留树上干杏
巩留树上干杏,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巩留树上干杏,俗称吊死干,当地哈语为“梅孜吴尔克”,维语为“古丽卡克”,原是天山北麓特克斯河谷和伊犁河谷特有的野生小甜杏,最早的家种树上干杏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巩留树上干杏成熟后,色泽黄中带红非常鲜艳,果肉甜香无酸味,杏干味甜、质软。
2015年2月1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巩留树上干杏”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三、霍城树上干杏
霍城树上干杏,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霍城县树上干杏俗称“吊树干杏”,原为该地野生杏,后经人工种植成为林果产品,霍城地区的新疆兵团61团就曾以种植树上干杏闻名。霍城树上干杏因其红透熟后风干在树枝上不脱落而得名,其风味独特,鲜果成熟后,黄中带红,果肉甜香,无酸味,口感好。
2016年3月3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霍城树上干杏”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二、昭苏县的风俗民情
美丽的昭苏草原上生活着哈萨克、汉、蒙古、维吾尔、回、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锡伯、俄罗斯、塔吉克等21个民族。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是草原游牧民族,日常生活习俗带有明显的牧区特点,衣食住行文化娱乐都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哈萨克人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而且都是骑马高手,赛马、“姑娘追”、叼羊、马上角力、阿肯弹唱都是他们的终生伴侣。
赛马
昭苏是汉武大帝歌赋中所盛赞“腾昆仑,历西极”的天马的故乡,自古就以盛产良马著称,马文化历史悠久,有进行各种传统和现代马术运动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每年盛夏时节,牧场上绿草如茵,马壮羊肥,牧民们在劳动之余,成群结队自发地组织赛马活动。牧民们还将赛马分为走马比赛和跑马比赛,那个时候,草原上到处是奔腾的骏马,马背上英俊潇洒的哈萨克小伙子极尽英勇矫健之本色。
姑娘追
“姑娘追”,哈萨克语称“克孜库瓦尔”,它是哈萨克青年们最喜爱的一种马上体育游戏,也是男女青年相互表白爱情的一种别致方式,常在喜庆时举行。关于“姑娘追”,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白天鹅化为女子,和一位猎人结为夫妻,成为哈萨克人的始祖。他俩结婚那天,骑着两匹白色的骏马,象白天鹅一样,飞来飞去,互相追逐。据说这就是姑娘追最早的由来。
“姑娘追”一般在夏秋季节繁花争艳的草原上举行,远近牧民都骑马前来参观。活动一开始一对对未婚青年男女向指定地点并辔慢行。去时,小伙子可向姑娘任意笑谑或求爱,姑娘只能默默倾听,不能生气;返程,小伙子必须策马急驰,姑娘则在后挥鞭追打。姑娘若追上小伙子可任意鞭打,有时因双方相互爱慕,姑娘不忍心打,则只是做出打的动作。
叼羊
叼羊是哈萨克民族为祈祷祝福而举行的一种娱乐活动。叼羊活动对抗性强,争夺激烈,又是一种集勇猛、顽强和机智于一体的马背体育竞赛。叼羊是各族群众普遍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特别是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牧民更是擅长这种独特的马上运动。
参加叼羊的人数可多可少,少则可以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比赛分两队。比赛开始,主持人首先祈祷。参加者向主持人祝福,而后将主持人献上的一只两岁左右的白色小羊宰杀,割去头和蹄,扎紧食道,放置于开阔的草坪上。宣布比赛开始后,参赛者蜂拥而上,马快者抢先一步将羊俯身拾起,夹在蹬下或驮着,慌不择路地奔跑。其他骑手不甘示弱,紧追不舍,飞马上前争夺,夺得难解难分。有时会有数百骑围作一团,左拥右挤。在比赛中,经反复多次较量,小羊数易其主。最后,得胜者在鸣金声中怀抱战利品,在坐骑的长嘶声中和观众的热烈欢呼声中冲出赛场。之后,得胜者当场将羊烤熟,邀众骑手共享,将此肉称为幸福肉。
盛夏时节,牧场上绿草如茵,马壮羊肥,牧民们在劳动之余,成群结队自发地组织叼羊活动。牧民们还将现代篮球比赛规则引进到传统的叼羊活动中,叼羊活动开始时,骑手分红、蓝两队,每队五乘,在马背上把所叼羊只传来传去,叼夺潇洒自如。
蒙古族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那达慕大会”不仅要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运动,还是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大会。蒙古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特别尊重长辈,主要从事畜牧业。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艺术,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的“丁零”人。民间工艺品有图案丰富的地毯、挂毯、丝绸衣料、刺绣、花帽和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他们的特色食品有馕、奶茶、抓饭、拉面、烤羊肉等。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人的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和古尔邦节,节日里不但唱歌跳舞,还举行叼羊、摔跤等活动。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以畜牧业为主,他们礼貌待客,总是用家中最好的东西来招待客人,他们除了过伊斯兰教规定的节日外,还过本民族节日“诺芬孜节”和“圣西曼节”,弹唱“考姆兹”,举办叼羊、赛马、摔跤、竞赛枪法等娱乐活动。
塔吉克族
塔吉克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农牧生活,热情好客,讲究礼节。他们崇尚山鹰,主要舞蹈是模仿山鹰动作,“纳衣”—山鹰骨制成的伴奏短笛音律效果非常好。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文化教育事业具有优良的传统,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民族音乐以豪放的草原情调为特色。他们最爱洁净,住房总是收拾的很干净,周围还种满各种花草树木,环境幽雅。
三、昭苏的昭苏县
昭苏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西南部,伊犁河上游特克斯河流域,特克斯-昭苏盆地西段。东界特克斯县,南邻温宿、拜城两县,北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西部与哈萨克斯坦相连(边界线长200多千米),西南邻近吉尔吉斯斯坦。县城昭苏镇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879千米。全县总面积10464.9平方千米,总人口155997人(2003年)。有哈、汉、蒙、维、回等21个民族。邮政编码:835600 代码:654026 电话区号:0999 拼音:Zhāosū Xiàn。
昭苏县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隶属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理坐标东经80 ° 10′~ 81 ° 30′、北纬42° ~ 43 ′ 15″之间,为中亚内陆腹地的一个高位山间盆地,海拔在1323-6995米之间,属大陆冷凉型气候,冬长无夏,春秋相连,被誉为新疆有名的“避暑山庄”。地势特征为西高东低。特克斯河横贯全境。
昭苏县属于大陆性温带山区半干旱半湿润冷凉气候类型。其特点是冬长夏短,没有明显的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春秋湿润、寒冷、多雾,盛夏多雷、多雨、多冰雹。年平均温度2.9℃,年极端最高温度33.5℃,最低温度-32℃。全年无霜期平均为98天。年均降雨量达511.8毫米,为全疆之冠。降水空间分布特点是东部多于西部,山区多于盆地。水蒸发量大,年均为1261.6毫米。年平均日照总数为2699小时,全年太阳总辐射能为1364卡/平方厘米。 昭苏,取“喇嘛昭”(圣佑庙)的“昭”字和“六苏门”的“苏”字而得名。在汉语中,“昭”有光明的含意,“苏”即万物复苏萌发,昭苏又可视含“昭然复苏”“重获生机”之意。蒙古语称“蒙古勒库热”,意为“蒙古族庙宇所在地”。
西汉时期是塞种人、大月氏、乌孙人的牧游区。在清朝初期隶属准噶尔部,光绪十一年(1885)新疆建省,昭苏县属宁远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建圣佑庙,形成聚落。1932年析置巩留县,昭苏属巩留县,1937年从巩留县析置特克斯县。1938年,在六苏门喇嘛昭建昭苏设治局(当时的汉、锡、回族都称喇嘛昭)。1942年建立昭苏县。 辖1镇、9乡:昭苏镇、洪纳海乡、阿克达拉乡、乌尊布拉克乡、萨尔阔布乡、喀夏加尔乡、喀拉苏乡、察汗乌苏蒙古族乡、夏特柯尔克孜族乡、胡松图哈尔逊蒙古族乡。
县境内有种羊场、阿合牙孜牧场、种马场、天山西部林业局昭苏林场、军马场、煤矿、农四师七十四团场、农四师七十五团场、农四师七十六团场、农四师七十七团场。县人民政府驻昭苏镇。
昭苏镇
代码:654026100 辖5个社区、4个村委会:墩买里社区、工矿路社区、解放街社区、老街社区、阿克乔克社区、吐格勒勤布拉克村、库尔吾泽克村、加曼台村、乔伦木图村。
洪纳海乡
代码:654026200 辖11个村委会:克孜勒加尔村、乌鲁昆盖村、赛克散村、吐格勒勤布拉克村、别斯喀拉盖村、阿克塔斯村、喀拉苏村、下洪纳海村、上洪纳海村、开斯克一村、开斯克二村。
乌尊布拉克乡
代码:654026201 辖6个村委会:乌尊布拉克村、米斯村、喀勒喀特村、赛克散村、麻扎尔村、加尔买里村。
阿克达拉乡
代码:654026202 辖11个村委会:塔勒德萨依一村、塔勒德萨依二村、阿克达拉村、阔图尔海村、上克孜勒莫依纳克村、中克孜勒莫依纳克村、下克孜勒莫依纳克村、康萨依村、朱万托别村、喀拉巴斯陶村、苏勒萨依村。
萨尔阔布乡
代码:654026203 辖7个村委会:萨尔阔布村、阔额尔墩村、克尔托干村、莫音仓村、阔里布拉克村、库尔克勒德克村、苏吾克托海村。
喀夏加尔乡
代码:654026204 辖5个村委会:森木塔斯村、别送村、克乌克加尔村、乌克勒加尔村、萨尔乌孜克村。
喀拉苏乡
代码:654026205 辖9个村委会:塔斯阿尔纳村、喀拉苏村、巴尔格勒津村、巴斯喀拉苏村、阿亚克喀拉苏村、阿尔帕克曼村、墩克尔曼村、克西萨尔阔布村、阿克萨依村。
夏特柯尔克孜族乡
代码:654026207 辖8个村委会:新尼孙村、达布呼尔村、喀塔尔托别村、别斯喀拉盖村、新尼孙下村、玛热勒特村、阔斯托别村、塔勒德塔斯阿纳村。
察汗乌苏蒙古族乡
代码:654026206 辖7个村委会:察汗乌苏下村、霍图格尔村、达力图村、塔斯布拉克村、新乌松村、塔斯阿尔纳村、巴尔格勒津村。
胡松图喀尔逊蒙古族乡
代码:654026208 辖8个村委会:喀塔尔托别村、木扎尔特村、喀拉苏村、托孙托力哈村、阔斯托别村、喀拉布拉克村、喀拉克米尔村、阿克塔斯村。
种马场 代码:654026402
天山西部林业局昭苏林场 代码:654026403
新疆联强集团昭苏马场 代码:654026404
煤矿 代码:654026405
兵团七十四团 代码:654026406
兵团七十五团 代码:654026407
兵团七十六团 代码:654026408
兵团七十七团 代码:654026409 昭苏历史悠久。它的蒙古语名字叫“蒙古库热”,汉语名字叫“喇嘛昭”,是“蒙古庙宇”的意思。
昭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万年前远古时期的新石器时代,那时就已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着灿烂的古游牧文化。从公元前60年建立西域都护府到满清王朝设置伊犁将军府的2000余年中,尽管封建政权更迭频繁,但在历史上西域始终是祖国大家庭不可侵害的部分,这是有史可证的。从18世纪到19世纪,沙皇俄国勾结英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蚕食侵占了我国西部约51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昭苏也深受其害。
新疆和平解放后,昭苏成为伊犁地区行署管辖的一个县,后又归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1995年后,又归伊犁地区行署管辖,属伊犁地区8县1市之一。昭苏县现有行政事业单位254个。在县内行政区域上划分为9乡、1镇和6个国营牧场,以及8个驻昭团级单位。随着昭苏县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昭苏县的企事业单位正在继续增加。我们可以预言,昭苏县的明天将更加辉煌。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昭苏县辖9乡1镇(其中3个民族乡)、75个行政村,境内驻有兵团农四师74、75、76、77团,伊犁州昭苏种马场、伊犁州昭苏马场、天西林业局昭苏林场、69349部队等单位。2005年末总人口16.18万人(含兵团),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1.40万人、农村人口13.66万人,人口出生率15.83‰、自然增长率10.76‰。居住着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回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锡伯族、俄罗斯族、塔吉克族等21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人口最多,分别占总人口的47.24%、29.57%、9.64%、7.80%。
其中昭苏镇 20858人、洪纳海乡 7803人、乌宗布拉克乡 4336人、阿克达拉乡 8822人、 喀夏加尔乡 8956人、萨尔阏布乡 10402人、喀拉苏乡 5803人、察汗乌苏蒙古民族乡 9285人、夏特柯尔克孜民族乡 7304人、胡松图哈尔逊蒙古族乡 4284人、羊场虚拟乡 3306人、吐格勒勤牧场虚拟乡 2040人、阿克牙孜牧场虚拟乡 5502人、夏塔牧场虚拟乡 3559人、天山牧场虚拟乡 3236人、乔伦木图牧场虚拟乡 2161人、天西林业局昭苏林场虚拟乡 1555人、种马场虚拟乡 5520人、军马场虚拟乡 5528人、木扎尔特兵团74团虚拟乡 3238人、和土浩尔兵团75团虚拟乡 3436人、土尔根布拉克兵团76团虚拟乡 10180人、可可土拜兵团77团虚拟乡 7913人。 昭苏县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查明的矿藏种类有煤、铜、锰、铅、银、铁、云母、金、石灰石、绿柱石、水晶石、冰洲石、蓝宝石、翠玉等10多种。其中煤、铜、锰、云母、金、银、铅、翠玉等矿藏储量较大,品位高,有一定的开采价值。现已开采利用的矿藏主要有煤、锰、金、云母、铅、银、翠玉、石灰石等。据测,昭苏县共有8个煤矿,总储量2400万吨,其中洪纳海煤矿、米斯煤矿储量在600万吨以上,质量好,是昭苏县工农业发展的主要能源。
昭苏县有几处锰矿,其中阿克苏锰矿储藏量较大,达3000吨以上。
金矿既有沙金,也有矿金。其中具有规模开采的洪纳海金矿,品位较高,年可生产11公斤黄金。
据勘察,昭苏县的云母矿脉颁有5处,现已开采的夏特东都尔沟云母矿,质量品级为国家甲级,储量4.68万吨,属大型非金属富矿。
昭苏县的翠玉矿藏量大,质量优良。现已建成的翡翠石生产厂,年可生产翠玉石材2万平方米。 昭苏县古属乌孙国,历经沧桑留下许多古迹。富有传奇色彩的夏特古道,奇异壮观的木扎尔特冰川,吸引各地疗养者的夏特温泉,以及古松参天,野花遍地、蜂蝶起舞的库勒柯尔德克水帘洞等名胜古迹,有着发展旅游业的广阔前景。 草原石人、草原土墩墓、和岩画是昭苏草原的三大奇观。
昭苏因出产“腾昆仑,历西极”的天马,2003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天马之乡”,也因汉朝时著名的“乌孙国”而闻名,是新疆乌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都很丰富。有历史变迁遗留下来的草原石人、汉室细君公主墓园、夏塔古墓群、格登山记功碑、新疆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圣佑庙等文物古迹;夏塔鹿苑、夏塔温泉、库尔库勒德克水帘洞、昭苏大草原等自然景观。昭苏县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尽快跨入全区经济发展快车道的目标,按照“突出牧业、优化农业、振兴工业、开发矿业、科教兴昭”的24字方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招商引资和争取项目工作为突破口,以全力打造“中国天马之乡”、“中国油菜之乡”、“中国褐牛之乡”为重点,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立足资源优势狠抓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大力实施科教兴昭战略,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美丽的昭苏草原上生活着哈萨克、汉、蒙古、维吾尔、回、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锡伯、俄罗斯、塔吉克等21个民族。
哈萨克族是草原游牧民族,日常生活习俗带有明显的牧区特点,衣食住行文化娱乐都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哈萨克人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而且都是骑马高手,赛马、“姑娘追”、叼羊、马上角力、阿肯弹唱都是他们的终生伴侣。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那达慕大会”不仅要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运动,还是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大会。蒙古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特别尊重长辈,主要从事畜牧业。
维吾尔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艺术,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的“丁零”人。民间工艺品有图案丰富的地毯、挂毯、丝绸衣料、刺绣、花帽和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他们的特色食品有馕、奶茶、抓饭、拉面、烤羊肉等。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人的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和古尔邦节,节日里不但唱歌跳舞,还举行叼羊、摔跤等活动。
柯尔克孜族以畜牧业为主,他们礼貌待客,总是用家中最好的东西来招待客人,他们除了过伊斯兰教规定的节日外,还过本民族节日“诺芬孜节”和“圣西曼节”,弹唱“考姆兹”,举办叼羊、赛马、摔跤、竞赛枪法等娱乐活动。
塔吉克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农牧生活,热情好客,讲究礼节。他们崇尚山鹰,主要舞蹈是模仿山鹰动作,“纳衣”—山鹰骨制成的伴奏短笛音律效果非常好。
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文化教育事业具有优良的传统,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民族音乐以豪放的草原情调为特色。他们最爱洁净,住房总是收拾的很干净,周围还种满各种花草树木,环境幽雅。 赛 马
每年盛夏时节,牧场上绿草如茵,马壮羊肥,牧民们在劳动之余,成群结队自发地组织赛马活动。牧民们还将赛马分为走马比赛和跑马比赛,那个时候,草原上到处是奔腾的骏马,马背上英俊潇洒的哈萨克小伙子极尽英勇矫健之本色。同时还要进行的叼羊活动中,赛马、叼羊活动将成为民俗风情游的主要内容之一。
叼 羊
叼羊是哈萨克民族为祈祷祝福而举行的一种娱乐活动。叼羊活动对抗性强,争夺激烈,又是一种集勇猛、顽强和机智于一体的马背体育竞赛。叼羊是各族群众普遍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特别是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牧民更是擅长这种独特的马上运动。
参加叼羊的人数可多可少,少则可以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比赛分两队。比赛开始,主持人首先祈祷。参加者向主持人祝福,而后将主持人献上的一只两岁左右的白色小羊宰杀,割去头和蹄,扎紧食道,放置于开阔的草坪上。宣布比赛开始后,参赛者蜂拥而上,马快者抢先一步将羊俯身拾起,夹在蹬下或驮着,慌不择路地奔跑。其他骑手不甘示弱,紧追不舍,飞马上前争夺,夺得难解难分。有时会有数百骑围作一团,左拥右挤。在比赛中,经反复多次较量,小羊数易其主。最后,得胜者在鸣金声中怀抱战利品,在坐骑的长嘶声中和观众的热烈欢呼声中冲出赛场。之后,得胜者当场将羊烤熟,邀众骑手共享,将此肉称为幸福肉。
盛夏时节,牧场上绿草如茵,马壮羊肥,牧民们在劳动之余,成群结队自发地组织叼羊活动。牧民们还将现代篮球比赛规则引进到传统的叼羊活动中,叼羊活动开始时,骑手分红、蓝两队,每队五乘,在马背上把所叼羊只传来传去,叼夺潇洒自如。随着昭苏旅游业的发展,叼羊活动将成为民俗风情游的主要内容之一。
姑娘追
关于“姑娘追”的起源,哈萨克族民间还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传说。其中一则说:很早很早以前,哈萨克族曾有两个部落头人结成儿女亲家。在姑娘过门的那天,来接亲的人当中有一个快嘴的,夸自己头人的儿子坐骑是从许多马里挑选出来的一匹千里马驹。这件事传到了姑娘父亲的耳朵里,姑娘的父亲为了夸耀自己的马和女儿的骑术,便说:“我的姑娘骑马向你们接亲去的相反方向跑,如果你们的小伙子追上了我的姑娘,那么今天就过门,否则改日再谈。”来接亲的小伙子迎亲心切,也不甘示弱就答应了这一挑战式条件。两个青年人立即翻身上马,姑娘在前策马奔跑,小伙子在后紧紧追赶。当他追上姑娘并绕到前面时,姑娘提出让小伙子在前面往回跑,自己从后面追,这样由追姑娘变成了姑娘追。后来,此活动相沿成习,一直流传至今。 另一个传说故事:一个猎人和天鹅仙子结成的夫妻,在结婚那天,骑着两匹雪白的骏马,像白天鹅一样飞翔,互相追逐。他们就是哈萨克人的始祖。后来,哈萨克男女就以驰马互相追逐的方式来促成爱情的结合。不同氏族部落或地区的男女青年交错组合,一男一女两人一组。活动开始,二人骑马并辔走向指定地点。去的时候,小伙子可以向姑娘逗趣、开各种玩笑,甚至可以接吻、拥抱,按习惯,怎么嘻闹逗趣都不为过,姑娘也不会生气。到达指定地点以后,小伙子立即纵马急驰往回返,姑娘则在后面紧追不舍,追上后便用马鞭在小伙子的头上频频挥绕,甚至可以抽打,以报复小伙子的调笑,小伙子不能还手。不过姑娘一般是不会真打的,特别是如姑娘本来就喜欢小伙子,那她就会把马鞭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但如果是姑娘不喜欢的小伙子,在去的路上又说了许多脏话或做了不少过分的动作,那姑娘就会毫不客气,挥鞭狠狠抽打。过去,此活动是哈萨克族男女青年反抗宗法封建礼教、摆脱父母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的一种方式,许多人就是通过这种戏谑性的追逐互相认识、互相了解而萌发了爱情,最终结成伴侣的。而今它已成为一项饶有风趣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了,不少已婚的成年男女也喜欢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