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旅游业主要由旅游代理商、旅游供应商、旅客三个因素组成旅游方式主要分为散客旅游和旅行社组团旅游两种,采用传统的旅游接待方式,旅游中的许多工作是由人的密集劳动来完成的。其特点是:

1.营销手段以传统的旅游营销方式为主,即通过报纸、电视、杂志等媒介广告宣传的手段认同企业根据技术人员自身设想或意愿研制产品,但效果往往难尽人意,而且成本高。

2.商品交易旅游业的商品交易都是通过现金交易完成,顾客随身携带现金,既不安全,也比较烦琐。

3.联系方式旅游接待方式主要通过电话、电报、传真进行联系,时间长且费用高。

落后的旅游管理手段及方式,严重制约着我国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当前,经济全球化与网络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信息技术革命与信息化建设正在使资本经济变为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并将迅速改变传统的经贸交易方式,旅游经济在相应地受到了冲击的同时却也赢得了发展的机遇。旅游经济以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完全可以适应并有必要走上信息化的道路,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4、旅行社职能的淡化

旅行社作为中间服务商,主要职能是提供咨询服务、票务处理、设计和推销旅游产品。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旅行社受到冲击最大,如果它不重新构筑生存的基石,那么它将可能消失。主要表现在:

(1)旅行社的咨询服务功能将被Internet 的网络的自动查询所替代。随着Internet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以及网上资源的丰富和完善,特别是随着家电的推出,人们可以“在家观世界”,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网络自动查询功能更具体、更直接、更及时地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旅游目的地信息。

(2)旅行社旅游产品的推销模式和手段将被网上营销所替代。 旅行社传统的广告宣传和推销手段,不仅成本高,而且推广面也受到限制,如果利用Internet这样全球性的网络进行产品的营销,不仅覆盖面广,而且成本也低、效果好。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大众媒介,有着其他传媒不可比拟的优势:全球性,交互性,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身,且修改补充也非常方便。

(3)代理票务的收入将会随着旅游预订系统(CRS)和银行付款系统(BSP)的完善和推广而下降。

5.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的成果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交易手段和商务模式,也正以空前的速度进入包括旅游业在内的传统商务的各个领域。实际上,国际旅游业电子商务市场的竞争早已步入了跨国界、跨行业的竞争阶段,发达国家旅游业电子商务发展势头日趋强劲。调查结果显示,早在1998年,美国就有近半数的旅行者在网上订票,有51%的长期旅行者通过英特网获得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及确认价格、时间等。1999年,国际旅游业已有2%的收入来源于网上业务,70 %的网民访问过旅游站点。据CNN 的数据显示, 1999 年度全球电子商务销售额突破1400亿元,其中旅游业电子商务销售额突破270亿元, 占全球电子商务销售总额的20%以上。因此,旅游电子商务具有无限的潜力,它将成为未来旅游业营销的新模式。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2013年中国旅游业现状分析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国家层面上,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在“十一五”阶段所奠定基础上,未来几年,伴随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大众消费能力加快提升、各类危机影响减缓、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发展环境将持续优化,功能将进一步释放,进入战略性发展机遇期。 (一)大众消费能力持续提升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需求提升,旅游成为国民重要生活方式和“大众消费”重要载体。2008年,中国GDP超过3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GDP达39.8万亿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109元,比2005年的10493元增长82.1%,扣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实际增长9.7%,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05年的36.7%下降至2010年的35.7%,下降1.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由2005年的3255元提高到2010年的5919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年均增长8.9%。发展实践表明,人均GDP达3000-5000美元阶段是旅游休闲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爆发期。从2006年到2010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从13.9亿人次增长到21.0亿人次,增加了51.1%。到2015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预计达到33亿人次,国内居民人均出游率将上升到2次以上,旅游消费将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伴随世界经济温和回升和中国经济稳定恢复,以及更加注重消费和民生的战略性结构调整,预计“十二五”期间旅游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提升。 (二)社会环境和配套条件优化 一是城镇化持续推进,旅游环境优化、消费主体壮大。2009年末中国城镇人口达6.22亿,城镇化率为46.6%,到2015年城镇人口比例有望超过60%。二是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旅游可达性增强。 1979年至2008年,中国交通运输业累计完成投资74246亿元,年均增长19.9%,网络里程从1978年的123.5万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473.18万公里,增长2.8倍,目前已基本形成由铁路、公路、民航和水运组成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三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居民旅游休闲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截至2009年,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人数分别达2.19亿人、3.17亿人和1.24亿人,全国纳入了农村低保、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分别达4284.3万和8.15亿人,覆盖城乡的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四是带薪休假制度深化落实,工休制度渐趋科学合理。目前已经形成2个“黄金周”加5个小长假的固定假日制度安排,全年节假日达115天,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随着带薪休假制度深化落实,国民出游时间将更加充裕。 (三)应对危机优势和综合功能凸显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业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中优势凸显。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冲击,调结构、扩内需、促消费、惠民生成为核心战略,旅游以其最终性与发展性、综合性与多层次、可重复可持续以及恢复能力强等消费特点,以其促进就业、均衡财富、促进交流、广惠民生等社会功能,已成为较快恢复、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重要产业。 二是旅游业成为重大社会事件中的新亮点。在近年“SARS”、“冬季冰雪灾害”、“5.12大地震”、“甲型H1N1”、“青海玉树地震”等公共灾害事件以及“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大型节事活动中,旅游业以其敏感但不脆弱、极具弹性的特点,成为灾后重建的重点产业,成为各大节事活动的主要效益来源。 (四)产业地位提升与政策环境优化 国家层面上,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此外,以国务院文件方式确定的“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等25个区域性国家战略,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地方层面上,近年来各地方政府对旅游业发展高度重视,如河南推出“旅游立省”战略、云南旅游实施“二次创业”、广东推出“国民休闲计划”、江浙北京等省市发放旅游消费券鼓励旅游消费等,目前已有27个省或自治区、直辖市把旅游业作为地方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龙头产业。从协调推动方式看,各地在落实旅游业发展的战略过程中,目前国家旅游局已与18个省区市、5个国家部委局签订了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就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达成共识,形成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合作机制。 (五)旅游业自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经受南方地区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地震、新疆“7.5”事件、甲型H1N1流感等诸多不利因素冲击下,“十一五”期间中国旅游业总体上仍实现平稳较快增长。2007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一万亿大关,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09万亿元。2008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首次进入全球前五位。2009年中国旅游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旅游总收入1.29万亿元,增长11.3%,旅游业竞争力在世界排名位列47,比2008年上升15位,是133个国家和地区中上升最快的国家。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44万亿元。当前,中国旅游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大众化需求不断发展,发展中大国的大众旅游优势日益凸显,全球旅游大国地位更加突出,为迈向世界旅游强国奠定了基础。 总结“十一五”期间,中国旅游业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一是速度较快。“十一五”期间(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率为0.82%,入境过夜人数年均增长率为0.63%,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率为4.55%;出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0.94%;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1.90%,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5.78%。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5.44%,旅游就业人数年均增长10.08%,居民出游率年均增长10.86%。二是规模体系较大。截止2009年,全国共有星级饭店1.6万余家,各类旅行社2.1万家,旅游景点2万余家,农家乐130万家,旅游产品体系不断完善,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多样化市场需求逐步发育。已经形成以国内市场为主体、三大市场协调发展的格局;旅游消费逐渐从观光旅游占据绝对主体地位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并举发展。四是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随着旅游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培育了一批大型旅游集团和旅游知名品牌,出现了经济型酒店、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产业竞争力逐步增强。旅游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度假产品、专项旅游产品、旅游新业态成为投资热点。旅游业与文化产业、房地产业等产业融合度不断提高,实现互利共赢。五是综合性发展功能日益显现。“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促进旅游就业,大力实施红色旅游工程,启动了乡村旅游工程等。目前中国旅游直接就业总人数已达1100万,每年新增直接就业人数约50万,加上间接就业达6500万,占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的7%。全国红色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0亿元,成为许多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动力。 迅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009年中国乡村旅游年收入已经超过2300亿元,提供农村旅游就业岗位超过1000万人。六是国际化交流合作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持续升温,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总数达到139个,已经实施的有104个。伴随国家政经合作,以周边地缘为依托进行的大图们江、大湄公河、东北亚、中日韩等区域旅游合作成效显著,全面实现睦邻友好,基本形成与世界旅游交融、服务大国外交的格局。此外,中文已成为世界旅游组织的官方语言之一,中国旅游行业加入太平洋亚洲旅行协会(PATA),成为全球旅游界举足轻重的力量。

三、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前景

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前景:

现状:

1、游客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组织调整中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2、中产阶级的崛起带来旅游热。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目前中国的中产阶级占总就业人口的20%,并且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

这一中产阶级,脱胎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具有强大的旅游消费能力、消费需求和消费动力,使中国成为近年来高标准国内旅游发展最为繁荣的国家,为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客源支持和消费保障。

旅游业的前景:

1、出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旅游将同步快速发展: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增强。此外,中国日益快捷舒适的交通系统的建设版图,国内相对稳定安全的社会秩序,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使得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国家越来越受到外国游客的青睐。

2、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将进一步得到确立:

由于旅游业在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加快资金回笼、增加外汇储备、拉动内需等方面可以发挥巨大作用,中国各省市都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

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将继续强化旅游业的市场地位,继续将其培育为拉动内需、增强消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核心产业,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排头兵。

四、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

我们正一天天走近2l世纪。当新世纪的帷幕就要拉开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世界正处于这样的时代--遍及全球的平民百姓的大众旅游黄金时代已经到来。凡是能为人们提供娱乐、休憩、游玩的地方,大多人满为患,拥挤不堪。随着全

二次大战后,随着国际和平环境的来临、世界经济的日益繁荣和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作为第三产业的国际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人数逐年上升,至1990年,全世界进行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总人数就已超过50亿,总收入已达到2.9万亿美元,占当年世界商品和劳务总消费的12.3%。根据世界旅游理事会发表的年度报告,自1992年起,旅游业已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产业,不论从它的总收入、就业、增值、投资和纳税等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贡献。由于国际旅游业是世界经济中具有广泛前景的一个组成部分,各国都在努力探零并积极参与这一领域的竞争。当前的状况与世界经济总格局一致,国际旅游业高度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地区,这一地区接待国际旅游者一般占世界旅游者总数的80%以上。如西班牙、美国、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等占有明显的优势。

我国的旅游业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才起步的新兴产业。虽然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名山大川和历史文化名城较多,但由于过去几十年的闭关锁国,加上国家财政困难,对旅游业长期缺乏投资,以致我国的旅游业设施落后,近十多年来,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经过努力追赶,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国际竞争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以1990年为例,我国旅游收入为286亿元,仅相当于同年世界旅游总收入的0.12%;1990年我国有组织接待国际旅游人数为425万人,也仅相当于同年国际旅游人数的1%,两者为数都是微乎其微。

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行列中的排位,按旅游收入计,1978年居世界第41位,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至80年代后期,跃升至第25位左右。但在同一时期内,与部分亚洲国家(地区)相比,韩国排位由第38位上升至第13位,泰国由第24位上升至第14位,香港由第17位上升至第10位。上述情况,一方面说明我国的旅游业近年来有一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发展速度不快,地位仍较滞后。与我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很不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