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安顺有什么民俗(从地域、居住环境文化等方面)

汽车站门口和市区的很多地方都有不少小店,经营具有安顺特色的土特产和纪念品。随便逛逛就能有不少收获,记得讲价就行了,比贵阳北京路上的店铺要便宜很多。景区内还有各式旅游特产出售,到处都可以看到具有贵州特色的工艺品,如傩面具、牛角梳、根雕,天麻酒和杜仲酒等。

安顺三刀 介绍: 产自贵州安顺的“三刀”——菜刀、剪刀、皮刀,是有名的传统产品。它式样美观、镶钢均匀,刃口锋利,经久耐用,百年以来享有盛名。

安顺三刀初露锋芒,是在清朝。相传咸丰年间,安顺有家姓余的工匠,兄弟三个以打铁为生。最小的一个弟弟天资聪颖,不仅打铁技艺出众,读书也颇为上进,他背着自家打制的菜刀、剪刀,沿途变卖,充作盘缠,上京赶考,却因出身低贱,无人引荐而名落孙山。从此,他便断了入仕的念头,立志“以刀代笔”,要在铁器行中挣出一个“状元”来。他自撰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上联是“铁汉磨穿铁链”,下联是“匠人煞费匠心”,横批“百炼生精”,他抱着这个信念,孜孜以求,终于自成一家,在同行业中闯开了声誉。

蜡染 介绍: 到过贵州的游客,对蜡染一定不会陌生。

蜡染是贵州著名的民间传统工艺品,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印染方法之一,其中以安顺的最为有名。

安顺蜡染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以苗族和布依族蜡染为主,承传了古老的工艺,在图案上因民族的好尚不同而存在一些差异。其花纹细致,色彩浓郁,常见的图案有山川风景、花鸟虫鱼、仕女人物、古代文物等。取材十分广泛,加之造型不拘一格,极富浪漫主义风格。色彩通常采用红、黄、棕等多色套染,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

地戏脸谱介绍: 地戏是安顺地区特有的民间戏曲形式。其戏剧演出时所用的脸谱非常有特色,雕工精湛,刀法朴实,风格粗犷。

波波糖

介绍: 清朝年间曾为朝廷贡品,因层层起酥像水波荡漾,故名波波糖。镇宁波波糖酥脆香甜,甜而不腻,以当地“刘家”所生产的为上品。如果是自己品尝的话,半斤一包装的就够了,5元。但不妨买多些回去,送给喜爱甜食的朋友。

  牛肉干

介绍: 在安顺随处可见的牛肉干,肉质鲜嫩细腻,吃口很好。但是建议不要在景区及收费站等地购买,市区的超市都有卖,价格公道合理。

二、安顺的文化习俗

安顺人过年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节日,民间则习惯称之为过“年”。对这一传统盛大节日,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在过法上也有不同的差异.就我门安顺人来说,也像其它各地人一样,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忙于操办年货,打扫家庭卫生;贴春联、贴年画;除夕之夜燃放炮竹、守岁等。除了这些共同点外,我门安顺大部分人家,则忙乎熏腊肉、香肠、血豆腐;作糕粑、甜酒、糯米面;在除夕这天或提前两三天,还要做炸山药、做豆腐丸子、打糍粑等。

俗话说:“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因此在除夕这天晚上,哪一户人家都要把炉火生得旺旺的;有的人还要人上一对通宵大红烛,意指来年的日子过的红红火火、亮亮堂堂。

在六七十年代,我们安顺人还有一些习俗如:一进入腊月,就很忌讳说“鬼”呀“死”呀这些不吉利的话,所以民间就有“正月忌头,腊月忌尾”的俗语。在三十夜丰盛的菜肴中,还必须有整匹的青菜、白菜做的汤,这整匹的菜就称之为“长命菜”。据老辈人说,在三十夜吃了“长命菜”,一辈子可长命,二是说话清清白白。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科学文化知识增长,过年时的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和忌讳,正逐渐从人们的大脑和生活中消除。

安顺民间的说唱艺术

于安顺城乡的民间说唱艺术比喻为“夜郎文化”这一花圃里的一小簇淡雅之花,是在恰当不过的了。作为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形式与载体,说唱脚本普遍出现在城乡各地赶场天的地摊上,不仅为广大说唱艺人所亲睐,而且就连只字未识的老年人闭上眼睛,点上旱烟边听边摇头,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说唱艺术的痴迷与厚爱。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安顺屯堡人,我所理解接受的民间说唱艺术,源与先辈人的影响和后天对说唱脚本的研读。在农村每逢婚丧嫁娶之日,亲戚朋友前来帮忙,忙于便做在一起,你起一句头,他接一句尾,或一问一答的轮着唱,形成不拘而随意灵活,整夜整夜的唱都不觉得疲倦累人。可见说唱艺术的魅力之大,其根植得土壤之深广。

说唱脚本一般由民间艺人搜集整理,油印装订,散见与各个乡场上销售,三、五角钱不等,二铺九溪一带较多见。说唱内容多是关于婚嫁丧娶,起房坐屋、历史掌故,地戏、花灯、山歌、孝歌等,且形式多样,唱词不一,既叙述故事,有权诫世人。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变迁,有些篇章段落难免存在着封建性、低俗性,有待与阅读者认真加以鉴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说唱多属简洁明快的口头语,且较好的应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多为排比、反复、比喻、比兴、拟人、设问、用典等。大多唱词均以一年四季为起首句,如《十二月拐妹调》、《赌钱歌》、《说亲调》、《牛郎织女》等,分别以月分之别而赋予不同的内容。在《赌钱歌》中:“正月里,是新年,亲朋约我去赌钱,一晚赢得三五吊,雇个脚子去挑战;二月里,菜花黄,爹妈骂我不在行,各样活路不想做,一心只想去赌场……。,分节压韵,节奏感较强,易于接受和背诵。

从花灯调的各个调名来看,《五更想郎》、《瞧郎歌》、《十想郎》、《娘裙带》、《留郎歌》,大都是叙写青年男女之间恋爱相思之苦。《五更想郎》写道:“一更里,跳粉墙,手扒栏杆脚踏墙,手扒栏杆脚踏树,十指尖尖绣鸳鸯;心又灵来手有巧,绣个金鸡配凤凰,金鸡要把凤凰配,十八情妹会小郎……”。也有写青年男女为争取恋爱自由而与封建旧家庭、旧礼教做坚决反抗的,《十二月拐妹调》写道:“正月拐妹正月正,约定十五要起身,杀个雄鸡喝血酒,鸭子缠腰一路行……。”

作为教育劝诫世人,孝奉父母的《二十四孝》唱本,则是衡量评判一个人孝敬父母的一条重要道德标准。大孝子大舜、汉文帝、曾参、闵子骞、子路等孝奉父母,历尽千心万苦,感天动地,千古流传,教育后人。书曰:“孝书一本,为是一篇孝义文,这些孝名流千古,民间到处广闻传。”

至于各种婚丧嫁娶,起房做屋的的礼仪活动,也有唱本记录和指导着,娶媳妇有“上红”、“下红”、“陪新郎”、“吃红酒”、“闹新房”(分文、五闹)、“吃交杯酒”,祝寿有“上寿”,建房子有“上梁吉语”,逢年过节有“开财门”,“回喜神”等四言八句规范着。

综观民间说唱脚本,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题材之生动,流传之广泛,不失为“夜郎文化”花圃中一簇绽放的小花,只有倾心与她的人,才能够嗅到她沁人的芬芳。

三、安顺的地方特色?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安顺是古代黔中文化的发祥地,有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的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有中国八大神秘文字之一、世称“千古之谜”的关岭“红崖天书”;有号称“东方第一染”的安顺蜡染;有近年来发掘出的关岭“中国龙”、“海百合”古生物化石群和平坝恐龙化石群;有较完整地保存着明代江南汉族遗风的屯堡文化村落群;有平坝天台山等上百处古遗址、古建筑、摩崖石刻、壁画等人文景观。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个,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6个。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安顺就是古西南夷地先后出现的两个神秘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牂牁和夜郎国的发祥地。秦代即设郡置县属象郡,开始受到中原文化和先进耕作方式的影响。汉代,这里与中原在政治上、军事上关系日益加深,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增多。元代,这里开始形成集镇。明、清期间,“商业之盛,甲于全省”。近代,是贵州中西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民群众的开放意识、商品意识萌发较早。红军长征时,杨尚昆、邓颖超等曾率队经过安顺,播撒下革命的种子,境内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得天独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