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安全性调查

(一)农产品种类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项目选择了调查区内种植面积广的主要粮油作物、效益高或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特色优质经济作物,以及重要果品、蔬菜、茶类作物作为调查对象,开展了农产品安全性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水稻(早、晚稻)、油菜(油菜籽)、茶叶(春茶、夏秋茶)、主要蔬菜(包心菜、西红柿、茭白、萝卜、毛豆、青菜、四季豆、西兰花、蒲瓜)、重要果品(柑橘、胡柚、梨、葡萄、杨梅)五大类农产品、20多个品种。

(二)调查区部署

调查工作采取重点部署、全面覆盖的原则。农产品安全性调查重点部署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以各类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基地为重点区。全面覆盖是指在以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产区作为重点调查区的同时,在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区域内尽可能扩大其覆盖率,以研究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环境对农产品安全性的影响。

根据浙江省农产品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嘉兴市、杭州市、绍兴市、金华市、衢州市、台州市6个地区及平湖市、诸暨市、泰顺县、新昌县、安吉县、德清县、开化县、江干区、慈溪市等18个县(市、区)作为农产品安全调查的重点地区。

1)粮油重点在浙江省各平原县,以金华、平湖、诸暨等为重点县(市)。

2)茶叶重点在浙南及其他特殊品种产区,主要在新昌、泰顺、开化以及安吉等地。

3)蔬菜重点在杭州、宁波等城郊蔬菜区、沿海海涂蔬菜区、高山蔬菜生产基地,主要在杭州市、嘉兴市、绍兴市、宁波市等地。

4)果品调查以浙江省特色水果产区为重点,包括临海、衢县、黄岩市、慈溪市、奉化市、常山县、金华婺城区、嘉兴秀城区。

各类主要农产品调查共计1300余个点位,控制面积占全省相应农产品种植面积的15%~80%。

(三)样点布设

(1)样品数与采样密度

各类农产品采样密度及样品数按照其所属的调查区类型——重点县或非重点县,调查农产品的类型、品种及其种植面积,按表4-1给予确定。

表4-1 不同农产品样点数/密度控制

注:①1亩=0.067公顷。

(2)布点操作流程

第一步,根据各地调查作物的面积,初步确定采样点数量。

第二步,项目主管部门会同当地有关部门,根据当地农产品分布、品种和预定采样点数量,初步确定大体采样位置。

第三步,在1:5万地形图上确定具体采样点位,选点原则为:①采样点周围应有该类农产品的较大种植面积;②采样点应避开交通线,距公路、铁路线100m以上。

现场定点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避开局部污染影响。采样点应距主导风上风向烟囱高度15倍以上,且不受污染水排放的直接影响;②采样点不应设在田边、路边、灌水口、肥堆附近,一般应距田边2m以上;③采样点农作物生长正常,农产品体征无异常,遭受化学伤害、机械损伤、生长畸形的植株不能作为样品。

(四)样品采集

1.采样季节与时间

采样时间应为该种农作物大面积采摘期或收获期。其中:粮油为此类作物的收获期;茶叶为采摘期;蔬菜、果品为成熟后采摘、收获、上市时段。

2.采集部位/器官

采集作物食用部位/器官作为农产品样品。为研究农产品安全质量与土壤环境质量的关系,在采集农产品样品的同时,采集其根际土壤样。

3.样品采集及野外处置

(1)土壤样

用铁铲、土钻、竹片等工具采集土壤样,装入布样袋。采集耕作层土样时,以竹片刮去表土层(1cm)再采样。不采与铁铲接触面上的土壤,去除杂草、树根、砾石、砖块等杂物。茶园、果品深层土壤样用土钻采集。

粮油类采集0~20cm耕作层土壤。蔬菜类采集0~15cm耕作层土壤。茶叶采集0~40cm茶园土壤。果园土壤分2层采集,表层为0~40cm,深层为40~80cm。

各点土样均为混合样,每个混合样重量不少于1.5kg。果园各层土样,也为混合样。

混合样以梅花形布设样点采集。中心点应和农产品采样区中心一致,用GPS定位。以此中心点为交叉点,依田块形状作交叉线,在4个象限距交叉点25m左右设4个采集点,连同中心点在内共5个点,每点采集1.5kg左右土样组成混合样。

采集的混合样,置于洁净塑料布上混合均匀,采用四分法缩分,取不少于1.5kg混合样装入布样袋。

(2)茶叶样

春茶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采集,夏秋茶在7~9月采集。

在生产管理正常的茶园,选择生长正常的植株,不采过大、过小、遭受病虫害或机械损伤、田头路边的茶叶。

以人工采摘方法采集一芽二叶及相等嫩度的对夹叶。样品鲜重2kg。

采集的茶叶样品装入布袋内,在野外驻地(有条件时)的烘箱或烘干机中烘干,送至实验室再烘至足干。

(3)稻米样

选择生长正常的田中植株,不采遭受病虫害或机械损伤、田头路边、生长过旺或生长不良的水稻植株。

采用平行间隔多点采样法采集样品,组成混合样。取成熟稻穗,用不锈钢剪刀剪取每丛水稻全部稻穗,样本不少于10丛,稻谷重量1000g左右,装入布袋。

(4)油菜样

选择生长正常的田中植株,不采遭受病虫害或机械损伤、田头路边、生长过旺或生长不良的油菜植株。

采用平行间隔多点采样,组成混合样。采样时选择不少于20枝的成熟植株,在每个采样植株上随机选取一个分株,用不锈钢剪刀剪取全部油菜籽荚,脱去荚壳取菜籽,油菜籽重量1000g左右,装入布袋。

(5)蔬菜样

青菜:平行间隔多点采样,用剪刀剪取除根以外的全部茎、叶,采样植株不少于20株。注意防止土壤污染,去除黄叶,装入样品袋中。

包心菜、西兰花:平行间隔多点采样,组成混合样。用小铁铲铲取除根以外的整棵植株(全部茎叶),剥去黄叶和外层老叶。采样植株不少于7株。包心菜、西兰花因体积较大,可用网袋装样。

毛豆:平行间隔多点采样。用剪刀(或手)采取豆荚,每株上取1枝,采摘枝上全部豆荚,采样植枝不少于20枝。采摘样品剥去壳装入塑料袋中。

萝卜:平行间隔多点采样。视品种手拔或用小铁铲挖取,去茎、叶,仅保留根部(可食部分)。采样棵数视品种而异,小而圆的萝卜不少于10棵,大而长的萝卜不少于5棵。所有样品刷去泥巴,装入塑料袋中,大而长的萝卜可装入网袋。

茭白:平行间隔多点采样。用手或剪刀采样,从每丛中选取适中样本,总采样丛数不少于10丛,用手剥去叶,取其肥大花茎即茭白肉为样品。采集样品装入塑料袋中,为防止样品污染,现场可连叶一起采,待样品预处理时再剥去叶。

西红柿:平行间隔多点采样。采摘成熟的西红柿果实,采样植株不少于10株,每株上采摘适熟的果实1~2个,果实个数不少于20个,样品装入塑料袋中。

四季豆、蒲瓜:平行间隔多点采样。用剪刀(或手)采取,采样植株四季豆不少于20株,蒲瓜不少于5株。

(6)果品样

应选择生长正常、未遭受病虫害或机械损伤的植株,不采田头、路边、生长过旺或生长不良的植株。所选植株的树龄大体一致,最好为盛果期。

用手摘或剪刀剪取适熟果实,梨、胡柚应在果园内选择5~10株为代表,梅花状分布,从每个样本植株上选择向阳、背阳,大小适中的2~4个果实,组成混合样。杨梅应选择10株以上,每个样本植株上取20个以上果实,装入塑料袋。葡萄应在葡萄园内选择采样区块,采用平行间隔多点采集,保证有10棵以上植株,每个植株采集200g左右样品。

采样量分别为杨梅、葡萄等为5kg;柑橘、胡柚等为4kg;梨等为5kg。

4.采样记录

在每个农产品采集地点同时采集作物和土壤样品。先采集农产品样品,后采集土壤样品。

使用GPS定位,读取经纬度值(精确到秒)。同时,使用数码相机拍摄采样点及周围地形、作物、景观环境。

样品标签一式两份,一份随样品装入样袋中,一份拴在样袋(布袋)或粘贴在样品袋上(塑料袋)。标签内容包括:样品名称、采样时间、采样序号、采样地点、采样人姓名,土壤样品还需填写采样层位。

分别填写作物和土壤采样登记表。登记表样式见附件二。

关于特色农产品的问卷调查怎么做

做问卷调查可以用表单大师来做,是在线的表单。首先创建表单后再把表单地址链接发布出去就可以。模板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修改。

我要调查了解著名的农产品名称和特点

摘要: 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贸易将在WTO多边贸易框架下进行,并遵守相关协议,本文利用贸易竞争力指数测度了我国农产品最近几年的竞争力,得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还普遍不具有竞争力;充分利用《农产品协议》下的农业补贴政策对农产品进行补贴、加大对农业扶持的力度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世界各国保护农业的普遍做法,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补贴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 国际竞争力 TC指数 农产品补贴 建议

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的贸易将在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下进行,并遵守相关协议的规定,专家普遍认为我国农产品在加入WTO后将受到一定冲击。尽管2002年加入WTO对农产品的冲击并未象预料的那么明显,但是长期来看,我国农业在仍保持目前水平情况下,加入WTO对农产品的冲击是必然的。入世的第三个年头(2004年),我国已经从农产品净出口国转变成为农产品净进口国,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由于竞争力弱势而受到的冲击已开始显露,农业需要扶持是不容置疑的,也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针对农产品具体竞争力弱势,寻求有效的补贴方式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产品进出品贸易在整个进出口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顺差是我国国际贸易顺差的重要来源,1996~200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顺差总额分别为34.29亿美元、50.02亿美元、54.73亿美元、53.3亿美元、44.4亿美元、42.29亿美元。近几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呈现如下特点:

(一)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慢,占出口总额比重不断下降

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农产品生产量第一大国,但我国农产品出口比例却不断下降,从2000年的6.3%直线下降到3.9%(见表一)。其原因在于,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幅度有限,远远不如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长, 1980至2000年,中国农产品出口以平均每年6.8%的速度增长,而同期工业品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则达到17.4%。

(二)农产品出口开始由顺差变为逆差

2004年尽管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双双增长,但进口增幅大大超过出口增幅,由上年顺差转变为逆差,变为农产品净进口国。具体表现为:

1、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出口明显下降,进口大幅增长

粮食(不包括大豆)出口明显下降、进口大幅增加,呈净进口格局,由上年净出口1991.7万吨转变为净进口495.8万吨;食用油籽进出口双下降,食用植物油进出口双增长,贸易逆差扩大;棉花、食糖进口增长,出口下降,贸易逆差扩大。

2、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进出口双增长

蔬菜、水果进出口双增长,均为贸易顺差;畜产品、水产品进出口双增长,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水产品贸易顺差扩大。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分析

测度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种指标就是贸易竞争指数(TC指数),也称贸易专业化系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SC),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

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

指数越大表明竞争力越强。

WTO《农业协议》适用的农产品范围包括HS(协调制度)前24章除鱼及鱼产品以外的所有产品,以及另外单列25种产品。我国自92年以来使用与国际接轨的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简称HS制度),因此,为了统计和计算方便,笔者使用按HS协调制度统计的前24章商品进出口数据,所计算出的TC指数见附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如果我们以0.5作为竞争力标准,2002年只有01、05、07、10、16、19、20、22章(共8章)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以0.4作为标准的话,仅增加09和21章的产品,大多数产品的TC指数还不足0.4,可见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不具有竞争力。

(一)分析我国农产品TC指数,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呈现以下特点:

1、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如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优势,表中第1、5、7、20章则属于此类。

2、土地密集型种植业(主要包括玉米、小麦、大豆、棉花、油料、油料作物)和大宗商品(如食糖、可可及可可制品)国际竞争力低下,如表中的第12、17、18章。

3、加工制成品及非食用农业原料国际竞争力低下,如表中的第三类、第14和23章。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呈现如此特点是与我国资源禀赋状况密切相关的。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大要素状况进行比较,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人均资本和土地拥有量却无法与其他国家相比,不仅如此,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出加速下降的趋势。因此,相对而言,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食品在出口中占有较大优势。总体来看,畜产品、水果和蔬菜产品的竞争力总体水平要高过我国大宗农产品的竞争力,特别是较少依赖土地、较多耗费人力的水产品、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较强,我国丝类产品、淡水产品、蔬菜和茶叶在国际市场有较高的占有率。而属于典型资本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产品的猪、牛、羊等大牲畜饲养,劣势十分明显;食品中的乳品及蛋品、糖、糖制品及蜂蜜、饲料(不包括未碾磨谷物)的出口也不占优势。此外,由于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落后,农业科技贡献率低,农产品的附加值小,因此在国际市场上适应能力不强,很容易遭受贸易壁垒的阻碍。

(二)从具体产品来看

1、粮食

粮食产品多为土地密集型产品,而我国是土地稀缺的国家,农业生产以精耕细作为主,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程度还较低,尽管粮食单产位居世界前列,但是这种劳动力密集的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谷物生产发展,小麦、玉米、大豆等主粮品种的竞争力较小。尽管2003年我国粮食出口创历史新高,达2200.4万吨,净出口1615.9万吨,但从长期看,我国粮食并没有比较优势,从确保粮食安全、节约土地资源等角度看,我国的粮食生产以满足国内市场为主,今后不可能也不宜大量出口,相反,粮食、棉花等土地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还会增加。

2、具有优势的非粮食产品

非谷物优势产品主要有花生、茶叶、蔬菜和水果、水产品以及肉类总计,尤其是蔬菜和水果、水产品均属于大类产品,所涉及范围较广,我国优势十分明显。

但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过于集中,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加入WTO之前,遭受进口国对我国农产品实施的紧急限制进口措施;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充分体现出来,但是,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次数明显增加,商务部2003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7%的食品土特产和畜牧产品出口行业受调查企业称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82%的企业称减少了市场份额,而35%的企业则被挤出市场。

3、不具有优势的非粮食产品

该类产品主要包括饲料、食糖、烟草、猪肉、牛肉、羊肉、动植物油、棉花和奶。尽管从肉类总计的角度来看,我国具有微弱的比较优势,但在牛、羊、猪等大牲畜生产上并不具有优势,禽畜产品出口在我国农产品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低,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饲养业仍以家庭饲养为主,并未形成规模。

(三)从出口结构来看

我国以加工程度低、附加值较小的初级产品为主,初级农产品比重达到80%,深加工产品仅有20%,而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荷兰初级农产品与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分别为25%和75%。另据有关方面分析测算,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品占其总生产量的90%以上,加工转化后产值增加2-3倍;而我国农产品加工品只占其总生产量的25%左右,加工产值只增加30%左右。

从附表,97-02年类章产品TC指数的变化来看,除了第10章的TC指数有较为明显的增长外,绝大部分的产品TC指数是不断下降的,这说明如果农产品国内支持和保护力度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竞争力是无法靠自身的改进来提高的。

正因为我国农产品具有以上特征,在国际市场上有以下劣势:

1、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不强

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亦指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可以由很多因素决定,如消费者收入、消费倾向、农产品品种和质量等,所以,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生产不同农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才具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但是,我国长期来,农产品品种的单一,档次单一使得农产品缺乏市场适应能力,一旦对方国实施贸易壁垒的阻碍,我国农民就收到很大损失。

2、对市场的占有能力不强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主要靠传统的价格、质量取胜,还没有形成品牌竞争力。在我国目前农产品市场出现买方市场的情况下,优质的服务、丰富多样的营销方式也成为占领市场的重要因素。一旦形成品牌竞争力,价格和质量成为次要的因素,农产品品牌的品质、信誉成为主要因素,对市场的占有能力也加强了。

三、我国农产品补贴政策建议

有测算显示,每一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可以创造28个就业岗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我国农产品出口每年直接解决中国1600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农产品出口已经成为一些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象山东烟台、潍坊等地区,农民增加的收入中,大概有三分之一到一半来自于农产品出口。2005年,我国农产品关税水平将降至15.35%,而世界农产品关税平均水平为62%,我国将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之一,农产品贸易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一旦贸易逆差持续增长,势必会对中国农业和农民就业带来不小的冲击,因此,努力寻求有效的方式,用足用好WTO“绿箱补贴”和“黄箱补贴”政策,培育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是必须的。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曾对粮棉等农产品实行较大力度的价格和流通干预政策,但是这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保护性补贴性质,是有违WTO规则的。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也连续出台了减免农业税、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和水稻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农业补贴和支持政策,对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恢复性增长起到重要政策支持和引导作用。结合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笔者认为农产品的补贴还应着几方面倾斜:

1、补贴要向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能力倾斜

从产量来看,我国主要农产品如粮食、水果、肉类、奶类的产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但是,从农业总产值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出口创汇等指标来看,我国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巨大的差距。前面已经分析了,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的农产品如蔬菜、水果、园艺产品、肉类产品我国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其加工制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足,而这些初级产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国际市场供求的变化很容易对其造成很大的冲击,从而应对国际市场的灵活性不足,在这一层面来说提高加工能力可以分散出口风险,满足国际市场多方面的需求。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大都在2.0-3.7:1以上,而我国却只有0.43:1,以食品为例,发达国家食品工业的产值是农业产值的1.5-2倍,而中国还不到1/3,足见我国农产品加工的潜力。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是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补贴要向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倾斜

我国传统的农产品具有典型的初级产品性质,科技含量低,在国际市场上以价格取胜,从长远看,要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走科技科教兴农的道路。首先,科技是质量的保证,我国相当部分农产品的质量不能达到日益提高的市场需求水准,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综合优质率约15%左右,其中粮食产品的优质率一般在10%左右,严重影响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其次,科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以美国的玉米为例,从1975到1994年的20年里,其播种面积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产量却增加了四分之三;单产从每公顷5460公斤上升到8830公斤,这与美国的机械化和专业化分不开的。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玉米正向专用型、高附加值型方向发展,如高赖氨酸、高油、高色安酸等玉米品种的开发在美国已经取得很好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同时,由于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较低,增加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出将十分突出。

前面已经分析了,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相对比较贫乏,要提高收益,必须依靠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出价值。因此,推进农业科技革命,促进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结合,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产品的向高品质、高科技的转变,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产品的提高竞争力的另一途径。

3、补贴向提高劳动者素质倾斜

科技成果的运用和加工能力的提高都要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低素质的劳动力数量是阻碍农业比较优势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1]。刘拥军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一文中利用回归模型分析了高素质劳动力对农业比较优势的影响,就具体产品而言,高素质劳动力对谷物、油料、棉花具有显著性的正影响,对肉类也有正影响。因此,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是保持农产品比较优势,进而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农业发展中只有高素质的农民,才能领会、掌握、应用高科技的产品和技术,在这方面,可以组织开展农民培训教育,实现科技下乡,农民的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也就有了保证。

4、补贴要向为农产品出口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倾斜

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国内、国际市场相互影响不断加深,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质量价格竞争已经不具有优势,建立完善的营销和促销网络、实施品牌战略是农产品立足国际市场的关键。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中年出口低于100 万美元的中小企业占全部出口企业总数的 70% 以上,这些企业进入农产品出口市场时间短、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信息渠道不畅,同时,国际农产品市场瞬息万变,进口检验检疫要求等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加,能否及时迅速准确掌握信息已经成为扩大农产品出口的一项关键工作,而获得这类信息,对每个企业来说是其成本很高,因此,特别需要政府部门提供农产品出口政策、市场方面的信息。

总之,在实施农产品补贴政策时有所侧重,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使政策起到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优化的指挥棒作用,最终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竞争力;同时,补贴应为进一步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扩大农产品销售提供信息和服务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业信息网,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农业部)

2、 中国经济信息网,2004年中国行业年度报告

3、刘拥军,2004,《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4、刘春香、闫国庆、陈丽静:《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实证分析》,载《国际贸易问题》,2004(4)

5、王晓英、王素梅:《入世后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研究》,载《生产力研究》,2003(1)

6、黄汉权等:《加强农业保护,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载《经济研究参考》,2004(74)

7、柯炳生:《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理论、现状和政策建议》,载《农业经济问题》,2003(2)

8、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9、唐正平,郑志海:《入世与农产品市场开放》,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0

10、杨鹏飞等:《WTO法律规则与中国农业》,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11、丁学东:《世界贸易组织与农业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12、刘力, 蒙慧:《WTO与中国农业发展对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1

注:表中的类章为:第一类 活动物;动物产品;01章 活动物;02章 肉及食用杂碎;03章 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04章 乳品;蛋品;天然蜂蜜;其他食用动物产品;05章 其他动物产品;第二类 植物产品;06章 活树及其他活植物;鳞茎、根及类似品;插花及装饰用簇叶;07章 食用蔬菜、根及块茎;08章 食用水果及坚果;甜瓜或柑桔属水果的果皮;09章 咖啡、茶、马黛茶及调味香料;10章 谷物;11章 制粉工业产品;麦芽;淀粉;菊粉;面筋;12章 含油子仁及果实;杂项子仁及果实;工业用或药用植物;稻草、秸秆及饲料;13章 虫胶;树胶、树脂及其他植物液、汁;14章 编结用植物材料;其他植物产品;第三类 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15章 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第四类 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16章 肉、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制品;17章 糖及糖食;18章 可可及可可制品;19章 谷物、粮食粉、淀粉或乳的制品;糕饼点心;20章 蔬菜、水果、坚果或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21章 杂项食品;22章 饮料、酒及醋;23章 食品工业的残渣及废料;配制的动物饲料;24章 烟草、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

农产品营销策略调查问卷指标怎么写的

品升级、不同商品市场的生命周期阶段、商品供应前景等。 商品渠道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渠道类型、各渠道销售商品的数量和潜力、商品的流通环节、路线和储存等。 商品价格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商品成本、税费、市场价格变动、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等。 市场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竞争对手、竞争手段、竞争产品的质量、性能和价格等。 和写作要求1。 标题。 一般来说,市场调研报告的标题没有严格的格式。 要求与文章内容融为一体。 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用简洁的文字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市场调查的标题包括:在标题中直接陈述市场调查的地区、项目和语言;在标题中,直接提出市场上某一商品的问题,点出文章的中心,如“品牌冰箱被冷落”;用主标题指出文章中心,再用小标题说明市场调研。

查看更多